首页 理论教育 孩子同情心缺乏

孩子同情心缺乏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位妈妈在家里收拾房间,3岁的女儿佳佳发现了一个布娃娃,那是妈妈儿时玩的。佳佳却像发现了宝贝,抓着不放,可能是因为没有见过那个时代的布娃娃吧。妈妈这才注意到,这个布娃娃已经严重破损,看着佳佳那略显难过的脸,她告诉佳佳:“这个娃娃很久以前被邻居的狗给咬坏了。”妈妈马上意识到这是培养孩子同情心的好机会,于是对女儿说:“佳佳,我们一起把它修好,好吗?”佳佳痛快地答应了。

同情心是与生俱来的,只不过在孩子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形式不同罢了。我们会发现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想象力丰富的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包括没有生命的东西都会表示同情;甚至玩具狗掉在地上,孩子也会说:“摔疼了吗?我帮你揉一揉。”

一位妈妈在家里收拾房间,3岁的女儿佳佳发现了一个布娃娃,那是妈妈儿时玩的。由于时间久远,布娃娃已经破旧不堪。佳佳却像发现了宝贝,抓着不放,可能是因为没有见过那个时代的布娃娃吧。

突然,佳佳对妈妈说:“妈妈,娃娃怎么没有眼睛,衣服怎么也破了?”妈妈这才注意到,这个布娃娃已经严重破损,看着佳佳那略显难过的脸,她告诉佳佳:“这个娃娃很久以前被邻居的狗给咬坏了。”佳佳小声嘀咕着说:“娃娃多疼呀!”妈妈马上意识到这是培养孩子同情心的好机会,于是对女儿说:“佳佳,我们一起把它修好,好吗?”佳佳痛快地答应了。

孩子的同情心有个体差异,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反应。一个小朋友摔倒了,有的孩子会跑过来,有的则会很冷漠。更有甚者,当看到别的小朋友摔倒了,他们会哈哈大笑;看到路边的蚂蚁,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踩踏;看到小花,他们会顺手折断……

表现冷漠是缺乏同情心的表现。如今的孩子得到了太多的关注和爱,他们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却不懂得怎样关爱别人。

现在的孩子,由于父母倍加宠爱,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因为他们只有被人爱的体验,没有同情人、爱护人的体验,往往专横、任性、懦弱、自私、霸道,缺乏豁达、宽容、同情心。

同情心是人的重要品质之一,在孩子幼小纯真的心灵中,同情心应是美好的,但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没有关心和爱护他人、体谅与帮助他人的习惯,他们自私自利、冷漠无情,这必然影响孩子将来的发展。

虽然年龄小的孩子还不懂得同情的真正含义,但是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鼓励和教育孩子去关心、帮助他人,将同情心的种子埋在孩子的心里,让它茁壮成长。

1.引导孩子关心体贴长辈

在家中,可以培养孩子对家长的体贴和关心,比如,让孩子帮爸爸倒杯水,给妈妈递东西,吃水果的时候挑大一些的水果给爷爷奶奶,等等。每当孩子这样做的时候,父母都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赞许,为孩子感到自豪,让孩子察觉到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标准,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2.教孩子遇事多考虑一下他人的感受

一个人的美德,主要归功于他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例如,一个小朋友摔跤了,父母不妨问自己的孩子:“当你摔倒了,你希望别人扶你一把吗?”让孩子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经常考虑别人的感受,就能帮助你的孩子学会敏锐地察觉他人的内心感受。

因此,要让孩子多与同龄人接触,鼓励孩子多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孩子做了帮助别人的事情,要及时给予表扬,让孩子真正明白助人为快乐之本的道理。

3.培养孩子对动植物及物品的爱护

在玩耍的时候,孩子会很自然地赋予物品以生命,和它们说话。在培养孩子的同情心时,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个心理特点。比如,当孩子在折树枝时,家长以小树的口吻说:“哎哟,我的胳膊好疼呀!呜呜呜呜……”家长模仿小树的哭声,很容易使孩子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时再因势利导,让孩子想想自己的身体如果受伤了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他去体会别人的痛苦、理解别人的感受。

4.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对弱者表示同情,对暂时有困难的人给予帮助,是儿童的美好愿望,也是一种健康的心理需求。有条件的父母可以通过捐资助学、希望工程,为灾区捐款捐物,与贫困山区的孩子“结对子”之类活动,让孩子知道在很多地方,还有很多小朋友生活十分贫困,他们上不起幼儿园。同时父母应鼓励孩子伸出援助之手,捐出自己的压岁钱、零花钱,把自己的衣物、图书、学具送给有困难的小朋友。

5.通过游戏情境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家长还可以通过游戏促进孩子的情感发展,培养他们的同情心。通过角色游戏,让孩子扮演病人、医生、爸爸、妈妈等角色,体验生病时的痛苦,体会医生给人治病时的快乐,感受妈妈做家务的辛苦,爸爸下班归来后的劳累,等等,从而懂得要热爱、关心自己的父母,去同情、帮助有困难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