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里要说的是我刚刚送毕业的几个学生。可以说他们给我留下了遗憾,给我的心中留下了一处痛点。
安然,是初一下半学期从其他学校转学过来的。分到我所带班级之前,他曾经的小学同学先给我打预防针:“关老师,他来咱们班可糟透了,他上课特能闹,老师根本管不了他。”得到这样的信息,我赶快跑到教务处亲自考察一下:好可爱的一个小男孩儿,白白胖胖,圆头圆脑,见人就笑,那种聪明、智慧都写在了脸上;考试的结果也不错,尤其数学成绩很突出。我毫不犹豫地收下了这名学生。当时也确实存有一份私心,收个学习好的,能提高班里整体学习成绩。两年半的时间转眼过去了。事实证明,他的确很聪明,如果测测智商他肯定属于高智商范围的,所有任课老师,周围同学也都认可这一点。他思维敏捷,做题速度快,经常名列前茅,家长和老师对他的期望值也很高。我在他初二结束时给他写的评语是:“你是个极聪明的孩子,知道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你。但是你想过没有,你最服众的不是你白白胖胖的笑脸,更不是恶作剧时的坏模样,而是你还不错的学习成绩。稍不留神,一旦掉下来,你的人缘儿可就丢了。何况离我对你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呢,努力吧!”
初三第一学期结束,为了激励他,我又精心为他设计了这样一份评语(做成录取通知书状):
这两个学期的两份鉴定可以见证我的良苦用心吧。
中考分数下来了,480分,连最低档的区重点高中都没戏。所有老师都诧异,所有同学都感到意外,我反而能坦然接受这个事实,而且认为在情理之中,说难听点儿也叫咎由自取,因为这个孩子的不良习惯让我伤透了脑筋。他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缺憾严重制约了他良好的智力条件,我使出浑身解数也没有把他纠正过来,遭遇了我从教近30年很少有的失败。列举一二,您就会相信他得这个分数一点也不冤。
不良习惯一:上课不听讲。正像他小学同学介绍的那样,“上课闹腾”。小学闹腾了六年,上中学了仍一如既往,老师讲新知识还能听几分钟,只要他听懂了,就开始接话茬、闹笑话,由此还曾激起同学及家长们的公愤。我这个被同事们公认管理学生“招儿”最多的班主任也束手无策,学校两位主管校长亲自出马也无济于事。再加上妈妈片面地认为“老师讲得太容易了”,同意孩子“数学课不听老师讲可以做自己的事”,于是导致孩子在基础知识方面漏洞百出。不良习惯二:不爱读书。爸爸妈妈都是知识分子,家里藏书也不少,但从小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连语文课本都懒得看,作文水平完全不像读初三的学生,语文成绩一直偏差,中考120分满分,他只考了87分,相当于一个中等偏下学生的成绩,大大影响了中考总成绩。不良习惯三:考场上从不认真检查。由于他头脑反应确实比较快,在大大小小的考试中,尤其是理科,他做题的时间要比大多数同学少用起码半个小时,如果他能够充分利用这个时间对所做答案进行认真地审视和检查,一定能发现问题,使答案更准确、更完善,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然而他没有这样的好习惯,只要一做完,就把试卷往旁边一推或一扣,东张西望,无所事事,看没人理他就闹出各种动静来。可是分数一出来准傻眼,他丢的分、错的题往往都是最简单的,大多数同学都不错的。
就这三种坏习惯,对于学习成绩来说,哪一个都是致命的。显然这个学生中考成绩不理想,是非智力因素作用的结果,是从小养成的不良习惯埋没了他的高智商。他毕竟是我的学生,是我曾经十分喜欢的学生,是我满怀期望的学生,我无意贬低他,谨希望他升入高中后纠正自身的坏习惯,调整自己在意志、情感、品格、态度等各方面的非智力因素,充分调动和发掘智力上的优势,让二者协调发展,完美结合,成才——没问题!
虽然说目前全社会对素质教育的呼声甚高,但时至今日,只能说我们仍然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有些老师发牢骚说:素质教育是形式,应试教育是实质;素质教育是皮儿,应试教育是馅儿。虽然这种说法不是很准确,但是有中高考制约,老师、学生、家长不得不围着成绩转,分数和排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并没有淡出。刚刚结束的中考,分数偏低的学生就有可能因为没有学上而沦为社会青年。虽然近几年出了几个中途辍学,或不读大学的少年作家,但那只是个别,是特例,就像不能人人都当陈景润一样。今天的家长过分看重分数固然不对,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不现实。因此我认为,家长目前十分有必要补上这一课:认识到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两大决定性因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尤其是非智力因素在孩子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而非智力因素中所包含的每一个成分,都是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去逐步培养的。
看看下面这些格言或者名言,它们道出了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勤能补拙
敢拼才能赢
信念能开拓胜利之路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态度决定一切
这其中的“虚心与骄傲”、“勤”、“拼”、“信念”、“德”、“态度”不都是非智力因素所含有的成分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