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家长真不容易,在自己的工作岗位打拼之余,有相当多的人,花费相当大的精力在孩子的学习上,花钱择校,请家教等不说,就是“陪读”——检查作业,亲自辅导,给孩子听写,额外加作业,甚至就坐在孩子旁边监督学习,也绝不在少数。以我刚刚送走的一个初中毕业班为例:全班49人,家庭环境相对宽松,不直接过问和干涉孩子学习的也就有四五个家庭,一一列举,值得思考:
孙逊,女,爸爸留日博士,孩子随父母在日本生活学习4年,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品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父母只把握大方向,教育方式民主化,孩子有很大的自主权。业余时间参加校田径队,爱读书,喜绘画,练书法,兴趣广泛。学生会竞选落榜,感到不公平,想去找校长理论,妈妈表态:你认为你这样做是对的,我就支持你。最后中考报志愿,也是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中考成绩482分,班级第四名。
王晓妍,女,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游历过许多国家,兴趣广泛,业余时间骑马、打篮球、电脑绘画等。平时学习很轻松,除英语成绩优异外,其他各科中等水平。家长实行宽松管理,给孩子最大的自主权。只是在初三下半学期家长对成绩不满意才过问和监督了一下,中考475分,在班里排第八名。高于平时成绩,轻轻松松考上理想高中。
曹索米,男,爸爸中央电视台节目主编。妈妈是海淀区某高中英语教师。家长全部精力都在自己的事业上,完全无暇顾及孩子,连吃饭都经常是自己在饭馆解决,更不用说直接关心孩子的学习了。一切自主,一切自然,最大的爱好就是上网游戏或聊天,看起来似乎“不务正业”,但实际上该干什么心里比谁都明白。中考490分,班级排名第二,号称没考好。
郝志旭,男,与上面三位同学不同。他的父母不太为他学习操心的原因是这孩子省心。他智力平平,反应不算快,数理化相对费点劲,但凭借认真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语文外语有明显优势,从不用父母看着、逼着学习的郝志旭,凭借自己的实力,中考472分,班级第十三名,考上自己理想的高中,令许多所谓聪明的同学羡慕。
我掰着手指头数,据我掌握的情况,也就是这几位同学家长完全不“陪读”,可是成绩却相对理想,除此以外,我这个班还有45名同学的家长,或多或少在充当家庭教师、家庭陪练、家庭督导的角色,而且真有一部分家长不遗余力地按照老师的布置和要求在“帮助”孩子学习。除去每天例行的检查、听写、签字以外,懂外语的家长辅导外语,学化学的家长讲化学,数学遇到难题家长给解,居然还有家长是“全活儿”,什么都拿得起来,实在没这方面能力的家长或请家教,或买一堆课外习题逼着孩子多练。但中考结束后,我很不情愿地看到,这些在学习上花了家长大量心血和精力的孩子们,成绩却不尽如人意。
出现“陪读”误区的原因我想大概有三个:第一,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想的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留遗憾。第二,在今天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环境下,中高考确确实实维系着一个孩子,甚至一个家庭的前途与命运,家长和老师也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第三,老师们在教育观念上有偏颇之处,对家长期望值过高,把学校教与学的矛盾转嫁给了家长是不尽合理的。这第三点我是最不愿意写的,唯恐引起同行们的不满,而且坦白地说我本人也是认识超前,行为滞后。作为班主任(我不是主科老师)我也在违心地给家长们增加压力。但是我不想回避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是搞教育的,应该要求自己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不断进步。
在《今日父母》杂志组织的座谈会上,有一位家长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开家长会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通报一下,仅仅通报情况的意义究竟有多大?老师在上课现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家长又能起多大的作用呢?家长在家里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又能有什么办法?”这番话虽然不能说就完全对,但也很直白地表达了对这种家校合作的不满意和不接受。据一位从英国回来的朋友讲,在英国学校,老师是不允许家长辅导孩子学习的,认为那是表示对学校、对老师的不信任。虽然国情不同,我们不能照搬别国的理念,但是我实在不能赞同每一位主科老师都给家长布置任务的做法。虽然老师们的理由很充足,一要提高成绩,二是学生不自觉,三,家长管一个孩子而我要管40多个孩子……也真可谓用心良苦。可是教学毕竟是我们的责任,没有理由让家长分担过多,另外实践证明效果也并不好。从小学到初中毕业9年时间,一直拿家长当“拐棍”,离开“陪读”就不会学习的孩子,都不会有良好的学习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