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最后说说请家长

最后说说请家长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请家长”利用率最高的就是初中老师。请家长,作为负责任的老师与家长联系、沟通的一种手段,本身并无过错。总之,不要把“请家长”这种善意的举动搞得那么沉重,让孩子惧怕,让家长不安,这不过是老师与家长之间一种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就在最近我接到一位家长的电话。


这也是有中国特色的一种传统家校合作方式。小学老师经常是采用放学后把学生留下(我上小学时,哪个同学被老师“留下了”,那可是一种很严厉的惩罚),家长来接孩子时给孩子告上一状的方法。高中老师就理智多了,请家长到学校来的比较少,问题实在太多了,老师忍无可忍了,顶多给家长打个电话通报一下情况而已,因为老师们明白这么大的孩子家长已经左右不了了。“请家长”利用率最高的就是初中老师。初一到初三,年龄13~15岁,青春期正萌动着呢,真可谓“多事之秋”。也真够难为这些初中老师的,求着学,哄着学,压着学,斗智斗勇,软硬兼施,实在没法子了——找家长。上课说话,找家长;男女之间传纸条,找家长;不完成作业,找家长;考试作弊了,找家长;甚至哪篇古文没默下来,找家长……真累!家长累,老师也累,关键是大家累了半天有什么效果,没效果那不就是一个“败招”吗?既然是“败招”老师们为什么不能想办法改良一下,修正一下,有点新意呢?这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办法,治标不治本。我有时真替那些怒气冲冲地喊着“把你家长找来”的同行们着急。

家长要不要找?要,但调整一下策略,可能事半功倍。举一例:在第一章里我曾写过我的一个得意门生王海洋。尽管他十分优秀,但高中期间也时不时犯点孩子们惯犯的小错误。有一段时间他经常在作业上偷懒,今天做题缺步骤,明天少交一样作业,后天作业放家忘带了。有那么三四次以后,我意识到他在放松自己。我不但要让他家长了解这种现状,还要联合起来敲打他一下。于是在一次他说把物理作业忘在家里了,我没动声色,悄悄给他妈妈打了一个电话,首先说了一下王海洋近期表现,本着“响鼓也要重锤敲”的原则,我请求他妈妈配合我。因为知道他妈妈就在所住部队大院门诊部工作,时间上有一定弹性,所以就请他妈妈专程给儿子来送一次作业,一来借机教育王海洋,二来“杀一儆百”,给其他同学提个醒。商定好后我回到教室,一脸严肃地向同学们宣布:“最近老有同学忘带作业,从安全考虑,我也不能让你们回家取,从今天开始咱们实施一个新的办法,谁忘带作业我就打电话让家长来送,你们不心疼你们的爸爸妈妈,不怕影响他们的工作,我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今天就拿王海洋开刀,我已经通知了他妈妈,九点半课间操时送到。”同学们一个个面面相觑,王海洋更无地自容。我至今忘不了当天那一幕,王海洋妈妈骑车来到学校,巧的是那天风特别大,我们三个人面对面站在办公室,一米八的王海洋低着头,满脸流汗,他妈妈借机会教育了他一顿。王海洋是一个特别孝敬父母的孩子,从那一刻起,他真的把教训铭刻在心,再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其他同学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说忘带作业了。就这件事来说,我既请了家长,又告了状,但是从最终效果来看,这个家长请的值,应该也是一次成功的家校合作。

请家长,作为负责任的老师与家长联系、沟通的一种手段,本身并无过错。但是我想应该注意这样三点:一要明确目的,为了什么事、请家长要达到什么目的,是不是能够收到预期效果,老师都先要想清楚,免得劳心伤神,生一肚子气,还不见得解决问题。我就经常听到一些任课老师给班主任下指令:“把你们班×××家长找来,上课不听讲,也不知道在底下干什么呢!”或者“叫××家长来一趟,他孩子要再不好好完成作业我就不管他了”。像这种老师“一气之下”做出的请家长决定往往是徒劳的,学生上课在干什么连讲台上的老师都不清楚,家长又怎么能知道呢?至于说“不管了”,怎么可能呢,越是这些嘴里说着气话,追着找家长的老师,责任心才越强,根本不可能放弃一个学生,所以这样即使把家长请来了,也达不到目的。要换一种思维方式,把请家长、给家长打电话这种沟通不要仅仅局限在孩子有了错误之后。孩子有进步了,给家长报个喜讯;学习优秀或某一方面表现突出的孩子,把家长请来介绍介绍经验;召集三五位家长座谈一下,听一听孩子们的心声及家长的建议;即使孩子的错误必须告知家长,也不要一告了之,而是指导家长如何帮助和教育孩子。总之,不要把“请家长”这种善意的举动搞得那么沉重,让孩子惧怕,让家长不安,这不过是老师与家长之间一种平等的沟通与交流。

从学校和老师角度谈家校合作,除去传统的家访、家长会、请家长等方式外,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教育环境的变化,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默守陈规是行不通的,人人都会从青春走过,但“青春期”的概念却是近些年的时尚语、新事物,其实说白了,对于我们这些当老师的人来说,“青春期”教育就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道难题,是对我们教育水平的考验,总不能败下阵来吧。在实践中要不断摸索,不断寻求更适合孩子们年龄特点的教育方法,我们责无旁贷。

家校合作是双方的,是一种互动的过程。学校、老师正在投入越来越大的热情和精力在做这件工作。作为互动的另一方——家长,据我所知也有合作的愿望,甚至有许多家长为孩子的培养和教育真是不遗余力。但是显然效果并不怎么令人满意,否则就不会引出“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的话题了。其实被扣上“更年期”帽子的家长们也很苦恼,现在都是一个“宝贝儿”,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教育子女的成功与失败都是百分之百,谁也不愿留下遗憾。

就在最近我接到一位家长的电话。在电话里这位家长自责和懊悔溢于言表:女儿中考成绩不理想,被一所不太中意的高中录取,如果家长提前活动一下,可以在择校政策许可范围内,花3万元重新选择一个相对理想的学校,但是由于家长动作迟了一步,错过了机会。孩子自知“理亏”,虽然郁闷但也无可指责,妈妈可就受不了了,电话中一再表示对不起孩子,没有尽最大努力去为孩子争取好的学习环境,甚至担心有可能给孩子造成终身遗憾。我虽然也开导、安慰了一番,但我知道,任何语言也抹不掉家长心中对孩子的这份“歉意”。

其实家长真的欠孩子什么吗?我的回答是:欠,也不欠。不欠的是对孩子的那份情、那份爱,那份成长中的关心,那份生活中的给予。尤其是城市中的家长们,用他们的付出淋漓尽致地向孩子倾注自己的爱,得到的回答却是:“妈妈,您的爱我受不了”,“我最怕看妈妈的眼神,她的眼神里期望太多了,爸妈的爱让我不快乐”。就是现在生活在大城市最底层的农民工们,他们用身体和生命挣下的每一个铜板积攒下来,为的是“回家盖房子,给儿子娶媳妇”,可是就在他们为儿子的将来创造和积攒财富的时候,他们还未成年的儿子却辍学,不再接受正常的教育,你难道能说这不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吗?所以我说为人父母,或者作为家长在对待子女的“爱”上不但不欠,而且只多不少。但是家长们欠的是正确的教育理念、理智的教育方法和恰当的教育手段——这恰恰是今天家庭教育的软肋,因此才不堪一击,因此才屡战屡败,因此才不被孩子们接受。

著名儿童教育家孙云晓在北京电视台家庭教育论坛上引用孩子们的话,把父母们称为“菜鸟”,据说是港台的舶来语,意思就是在网络方面的“笨蛋”、“白痴”、“什么都不懂”,而自称为“老鸟”,现在的情况是“菜鸟在教育老鸟”,而且是用传统的方式,一厢情愿地教育,“老鸟”们能服气吗?不服气又怎么能接受呢?现在许多教育方面的专家都在大声疾呼“家长要学习教育”,“教育孩子先要教育家长”,“教者应修身”,这种呼吁和提倡无疑是个好势头,绝大多数家长一定会接受,但是据我了解,家长们最迫切需要的答案就是:“我该做什么?我该怎么做?”这个话题很广泛,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回答,我仅从家校合作这一点出发,谈谈我的看法。

家长要充分认识与学校、老师良好合作的现实意义。我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确确实实有不少得意之作,培养出了一批像王海洋、张思宇这样的好孩子,转变了一些某一方面略有欠缺的所谓“问题学生”,家长们总爱在人前表达这样一种意思:“碰上关老师是我们孩子的幸运”,或者“这孩子亏了遇上了关老师”。每当这时我定会给家长纠正:“没有您的配合是不可能成功的,家长功不可没。”的确是这样,不是家长与我达成共识,没有家长的精诚合作,单枪匹马的我再有本事也未必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样道理,家长的心气儿再高,单枪匹马也难随心愿。既然家校目标是一致的,而老师又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教育水平无论如何也应该高出家长一筹。家长如果能够做到主动沟通,虚心求助,善于协调,合理配合,真正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助孩子健康成长一臂之力。可惜的是很多家长对这个问题认识不够充分,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割裂开来,形成几种错误认识。

其一:我为孩子选择了好学校,已经尽到了责任,剩下的教育问题就给学校和老师了。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做法,上了好学校并不是绝对进了保险箱,清华、北大学子照样有违法犯罪的事情发生。持这种观点的往往是事业有成、工作繁忙,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长。孩子上了三年初中,没开过家长会,不知孩子老师姓什么,不知道自己孩子在几班,初中毕业没考好,再花高价钱上高中——这样的家长我见过不少。

其二:有的家长很自谦,认为自己不懂教育,甚至文化程度不高,也辅导不了孩子,只能拜托老师了。这些家长的着眼点只在孩子的“功课”上,认为自己无能为力,帮不上忙,所以客观上放弃了与学校的积极合作。

其三:不好意思打搅老师。这样的家长还真挺多。心里特别想跟老师取得联系,想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及学习状况,或者发现孩子有问题了想求助于老师,让老师给支支招,但是犹豫再三,“算了吧,别给老师找麻烦了”,有的家长还十分“通情达理”地表示“我这一个孩子都这么费劲,人家老师管四十多个呢,别给老师添乱了”。殊不知您的这种好心有时候还真耽误事,失去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另外也可以说明家长们有时真不太了解老师们的心,只要对孩子有好处,能帮助孩子进步,大多数老师对自己的付出是无怨无悔的。我们北英中学逯广芬老师初三年级接手一个底子薄弱一些的班级后,为了改变班级面貌主动征得家长们的配合,除家访、家长会外,为全班48个学生每人建立一个联系本,该表扬的、该批评的;学校有什么重要通知;每一次单元测验的成绩等等,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或多写或少写,反正每天都要逐一落实。学校本无这方面的要求,逯老师自己给自己加大了工作量。

家校合作并不是中国的创新,世界上许多国家对这个问题也有不同程度的关注。美国早在1900年就建立了“家长教师协会”,1993年第25届盖勒普民意调查发现,教师们普遍认为“如果家长积极参与其孩子的教育,学生在校表现可能更出色”。但是中国的教育国情中有非常突出的一点,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这就决定了家校合作在中国更具有现实意义。所以家长们要充分认识这一点,力戒浮躁,脚踏实地地、真心实意地和学校、和老师携起手来,直面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个难题,相信1+1>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