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自己会不停地打哈欠?你正在参加一个教师会议,突然一位同事开始打哈欠。在你发现之前,自己也开始打哈欠了。你也许注意到或回想起来,在需要交流的大学课堂上,人们在和他人谈话时,总会无意识地在说话的同时使用某些动作或肢体语言。你也能注意到,在本地的聚会中,当人们聊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也会手舞足蹈。
这种镜像行为根植于人们大脑的运作机制,也是我们能够进行学习的关键原因。在20世纪80年代,神经学家贾科莫·里佐拉蒂和他的帕尔玛大学的同事们有了一个偶然的新发现。在记录猕猴的大脑活动时,他们注意到,猴子在捡坚果时,某些神经元会发出光亮。然而,让这个研究团队惊讶的是,他们发现,当那只猴子看到研究人员捡拾坚果时,相同的神经元会再次发出光亮。那只猴子看到研究者把捡起的坚果吃了时,大脑中发光的神经元也是猴子自己吃坚果时发光的神经元,研究人员把通过直接经验或通过观看他人有过同样经验被激活的神经元命名为“镜像神经元”。
那么以上陈述和高效小组活动有什么必然联系吗?最新研究表明,镜像神经元也许能够解释人们能够读懂他人的面部表情信号或者肢体语言并且能够体会共鸣的原因。比如,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当被试人群闻到自己讨厌的味道时大脑中被激活的嗅觉神经和看到演员做出同样厌恶味道表情时被激活的是同样的神经元。当看到和模仿不同的面部表情时,有自闭症(这一情况会影响到社交能力)和没有自闭症的儿童的大脑活动的核磁共振仅在一处表现出不同特征:作为部分镜像神经元的大脑区域在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大脑中活动率较低。
虽然不能把孩子等同于猴子,但这一研究对于人类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却是非常深远的。从神经学角度讲,学习这一行为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连接大脑各部分的通道被建立起来。这里把这一通道比作穿越草地的小径会更形象易懂,当这条小径不存在时,最开始的旅程一定是缓慢且效率低下的。然而,这条小径走得次数多了,草也就踩平了,路径也更明显了。把首次激活大脑路径想象成为一片未经踩踏的草地:学习就是给学习者提供一条最初的行走路径,然后反复演练,这条路径就越加通畅,进而学习行为就会变得更加自发,更加顺畅——这一机制不仅仅发生在阅读行为,并且对任何复杂的任务都适用,比如小组活动中固有的对认知能力和社交语言的要求。
正在进行的镜像神经元系统研究也可能对语言学习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如果我们本能地具备了这些能力,便能够通过观察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进行体验式学习,然后本能地去模仿那些行为,进而开启语言学习和做出恰当社交回应的第一步,那么与学生面对面的互动就变得更为重要了。由于存在于大脑的镜像神经元网络掌管着语言社交——比如动作姿势和面部表情,我们应该支持使用模仿和观察的学习方法,尤其可以帮助那些不擅长和他人沟通的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