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将学生分组

如何将学生分组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高效小组活动中不应该按能力对学生进行分类,事实上,基于能力进行分类的小组或者同质性小组与小组活动效率是背道而驰的。混合小组最普遍的构成方式有三种:学生选择、随机组合和由教师选择。然而,学生自行选择组合对于高效小组活动来说也可能存在一定问题。分为两人一组时,排名1和16的学生一组, 2和17的学生一组,以此类推。

学生的能力不是分组依据

在高效小组活动中不应该按能力对学生进行分类,事实上,基于能力进行分类的小组或者同质性小组与小组活动效率是背道而驰的。正如我们在前言中提到的那样,一般情况下,集体的智慧总会超越个人。在某些互动环节中,小组成员彼此分享信息和经验,进而构建彼此的背景知识。

对基于能力进行分类的小组所进行的“跟踪”研究表明,这一做法并不能让小组取得进步,而且甚至可能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身能力的发挥造成危害。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离开学校后,多数人群都不是根据能力进行分类的。在工作场合,团队进行互动并有效工作的方式五花八门,工作情景也会变换不定。在多数机构中,你更不可能选择你所在的部门或项目小组的成员,能够与技能水平、兴趣爱好和才华禀赋各不相同的人合作是成功的关键。

然而,这并不是说,即便在基础能力各不相同的课堂上也不可以按能力进行分类。当老师亲临指导时——我们指的是老师和各小组同在实体课堂上时,把有着共同学习需求的学生分在一组是有道理的,因为这样老师就可以对整个小组进行更多的指导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或者进行有的放矢的帮助。在老师对某项任务进行分类以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指导时,这时同质小组也是可以存在的——这里的学习活动是指设计不同的小组活动以帮助基础水平不同的学生掌握同一项内容。比如,某位教师可以设计文学圈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即便是同质小组也会使用不同套材料,从已经筛选好了的满足每位小组成员各自阅读水平的一系列文本中选择不同的阅读材料。

混合能力分组的最好方式

多数教师都知道,有大量研究证实了同质小组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这些研究证实,在同质小组中,学习困难的学习者所取得的进步水平会受到压制,不仅如此,构成差的同质小组还可能具有毁灭性。这种情况有时尤其严重,正如贝内特与卡斯所发现的,当小组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数量高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时,在活动中就会有这样的趋势,即大多数学生控制并完成了任务,根本不考虑其他成员的情况,而这些成员他们需要更多时间和不断反复才能掌握。事实上,这些研究人员还发现,当小组构成比例是每一位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对应两位学习能力相对弱的学生时,他们之间会进行更多的对话。

混合小组最普遍的构成方式有三种:学生选择、随机组合和由教师选择。允许学生构成自己的团队——比如,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可以成为提高学生参与任务积极性的一种途径。学生自行选择组合的小组,在进行必须在校外才能完成的任务时,由于其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通常都会运作良好,住得很近的同学或者已经是朋友的同学放学后或周末更容易聚到一起完成任务。然而,学生自行选择组合对于高效小组活动来说也可能存在一定问题。理想的状态是,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有着广泛的兴趣和技能,但当学生选择他们将与谁工作或做什么时,这种理想的组合状态便不一定会发生。

当一定范围内的同伴互动有助于任务目标的实现时,任意组合的小组是可以运作良好的,比如,小组任务是启发彼此的观点和意见时。说到这里就会发现,任意组合的小组与学生自行组合的小组其实有着相同的弊端——这种类型的小组可能经验范围不足,兴趣爱好过于单一,最终难以实现任务目标。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般情况下会推荐教师选择的组合,并常常使用通用的评价系统来规范小组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回顾之前收集的评估数据,并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社交技巧进行排名,生成最终的综合分数。例如,我们可能把一名学生的学业成绩排在第一名,但社交技能排在第二十一名,综合排名第二十二。

以下就是教师选择组合的运作机制。为了组合小组,需要参考综合分数,按照分数从高到低进行排名,并把这份名单均分为两部分。例如,排名1~15的学生在第一份名单上, 16~30的学生在第二份名单上。分为两人一组时,排名1和16的学生一组, 2和17的学生一组,以此类推。当把四人分在一组时,你可以把排名1、 2、 16,和17的学生分在一起;3、 4、 18和19分在一起,以此类推。用这种方法分在一组的学生是不同质的,但差距又不至于大到难以弥合。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要一直从可操作性的角度审视通过排名体系构成小组的诸多因素,比如学生是否合得来。如果两个学生有冲突,或者过去就很难在一起合作,把他们放在一组就不是什么好主意了。虽然不能保证万无一失,但这种方法的确能够成为用系统的方法组成小组的起点。

3~5人组成一个小组

我们的经验是每组四名学生,当然,我们也认识到,在课堂上不可能一直都是四人一组。也许会有一两个组是五人一组或者三人一组的情况。我们一般不会把两个学生分在一组,除非我们专门从事两人一组的合作学习。

我们的经验在以下研究成果中也有所体现,小组规模越大,被排除在对话之外的学生数量就越多。作为教师,我们需要让小组人数保持在小规模范围内,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从参与活动中获益。

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长也是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说来,任务时长越短的任务所需要的小组规模越小,这是因为如果不能限定规模,就没有足够的时间让每位成员都输入观点和信息。因此,短时讨论对于两人一组的团队来说最有效,因为两分钟的时限也不够三四个人表达个人观点。而长期项目(尤其是那些持续一周甚至更长时间的项目)可以容许五到六名学生一组,因为他们有更多机会进行互动。

四人组是最佳规模,因为大家可以各抒己见,各有所长,而且社交行为可以得到一定缓冲,最终产出高质量的任务成果,然而,小组规模最终还是要由任务或项目本身的性质来决定。一个“双人讨论”小组只需要两名学生,而探戈舞发展史研究也许需要一个五人小组才能完成:两对舞者和一位讲述历史的主持人。

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答案在很大程度上要由学生在高效小组活动中所完成的任务类型决定。有些任务只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活动,任务完成后就要重新分组。而有些任务,比如教学相长的活动和读书俱乐部,则需要学生发展出各种交流模式,因此小组在一起合作的时间应该更长些。对于完成本书中所涉及到的多数这种类型的任务,我们倾向于让小组成员合作的时间安排在六个星期左右。

当然,每位教师都可以在小组间自由调换学生。有时,由于某些行为上的因素要重新组合小组;有时,有些小组就是不能形成凝聚力。请记住,我们的建议是,应该基于形成性评价的信息进行小组组合。这就意味着,你要定期收集形成性评价数据——通过考试、观察、提问、学生作文、其他项目或表现,来认清学生的理解水平,并在小组进行决策和调整时把这些因素考虑进来。

当小组不能良好运作时,我该怎么做

当你看到某个小组不能运作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这种困境是否只存在于特定的阶段,比如对于用哪种方法完成任务,小组成员间存在异议。在这种情况下,帮助小组明确他们特定的障碍。在这里,障碍就是做出决定——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而在有些情况下,也许是任务本身——不明确、难度过大、不够有挑战性,出了问题。这时,就要回到教学设计上来。如果该小组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这个任务,那么你需要对他们进行进一步指导。如果这样做也没用,就要从认知层面找原因了,示范、示范、再示范。

在某些情境中,小组中的学生之间性格不合也许是小组难以运作的根源。这时,就要考虑重新组合小组,并为缺乏所需要的人际沟通技巧的学生提供更多支持。那些学生也许需要更多的支持模式,比如给出任务卡片或者任务细则检查表。无论采取什么办法,都不能让学生孤军奋战。虽然这也许是最简单的解决途径,却剥夺了学生的学习机会,他们无法习得高效小组活动所需要的必要习惯,这些学生也许就是需要教师做出最多示范和需要更多与他人合作的实践经验的那一部分人。请记住,学校是学生学习团队合作技巧最重要的平台。如果学生在课上没有学习和练习这些技巧,他们也许永远都不会发展出这种能力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