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使用的所有“不接纳的语言”几乎都可归纳为十二个范畴。这十二类语言有碍于师生进一步沟通,阻碍双方谈话的进程,抑制甚或彻底阻断双向的沟通,双向的沟通对于解决学生的问题非常重要,如果无法解决问题,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假设一个学生在完成作业这件事上有困难。他以某种方式表达他有这个问题,并且他真正为此烦恼。下面是教师五种常见的回应,即五类“不接纳的语言”。鉴于这五种回应都是就学生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或几个解决方案,所以我们把这五种回应集中在一起:
1. 命令、控制、指挥
“别抱怨,快点完成你的作业。”
2. 警告、威胁
“你最好用心做,如果你指望这门课拿高分的话。”
3. 说教,总是说“应该”、“必须”
“你知道上学是来念书的,你该把那些个人问题留在家里。”
4. 建议,提供解决办法
“你需要做的事是弄出一个更好的时间表,这样你就可以完成所有作业了。”
5. 教导、讲理、推理、摆事实
“让我们看看事实。你最好记住你只有34天时间完成这项作业了。”
现在接着看以下三种类型。这三种沟通属于判断、评估或贬低。许多教师坚持认为,指出学生的错误、不足或愚蠢的做法,是对学生有益处的。为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常使用以下三类语言:
6. 判断、批评、不认可、指责
“你就是懒惰,要不就是严重拖延的人。”
7. 谩骂、归类、嘲笑
“你做事像四年级小学生,不像个高中生!”
8. 说明、分析、诊断
“你就是在想方设法逃避作业。”
另两个回应,老师的意图是让学生感觉好一些,让问题消失,或否定学生有问题:
9. 赞扬、肯定,给予正面评价
“你这个年轻人很能干,我相信你会找到方法把它做好的。”
10. 解忧、同情、安慰、支持
“你不是唯一一个有这种感受的人,对于这种很难的作业,我也和你一样有过这样的感受。可是一旦你动手去做,其实不难。”
尽管老师意识到提问经常导致学生为自己辩护,但教师最常用的绊脚石也许还是第十一类。在老师觉得需要多了解事实的时候,因为想用自己提出的最佳方案解决学生的问题,而不是让学生独自解决,便常常会用此法。
11. 提问、探询、审问、盘诘
“你认为作业太难?”
“这份作业你做了多长时间?”
“你为什么等到现在才寻求帮助呢?”
“这事你花了几个小时?”
第十二类语言是教师用来转移话题的,以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或完全避免处理学生问题。
12. 退却、分散注意力、故作幽默、控告、转移话题
“来吧,让我们说点高兴的。”
“现在不是说这件事的时间。”
“让我们回到课程上来吧。”
“看来好像今天有人不太对劲。”
在教师效能训练课上,数以万计的教师中起码有90%~95%的教师当学生有问题时,所做的回应属于以上十二类中的一类。
在父母效能训练课上的,父母反映他们在回应孩子时,也常常依赖这十二类语言。教师与父母的这种谈话习惯并不难理解,很少有教师与父母受过不同沟通方式的训练。当他们是青少年的时候,他们的父母与老师就是这么和他们沟通的。
为什么这十二类语言会阻碍沟通
要理解这十二类沟通绊脚石的影响,老师首先得认识到对学生的口头回应常常包含着多种意思及信息。假设一个高中生表达了他被女友抛弃或拒绝的心情,当老师这么回应,“是不是如果你对人家更好些,就不会发生这件事了?所以,不管你做了什么,去向她道歉吧。”这话传达的意思要比话本身的内容多得多。这个学生无疑听出了弦外音:
“你是责任方。”
“你做错了事。”
“我无法信任你能自己找到解决办法。”
“你可没我聪明。”
再假设一个青少年一脸不耐烦地说,“我无法忍受学校以及与学校有关的任何事。”倘若你回答,“每个人在某个时候都会对学校有这样的感受,你再大点就不会这样想了。”那么这个学生很可能推想出这话后面的意思:
“你认为我的感受不对或不真实。”
“你不接受我或者我对学校的看法。”
“你显然认为要改变的不是学校,而是我。”
“你没有认真对待我。”
“你认为我很幼稚,对学校做出这样的评价。”
当教师对学生说某些话时,就如同对学生做了评价。每一句话的信息都会影响你与学生的关系,每句话都透露着你对他的看法,最终也影响了他对自己的看法。你今天所传达的信息,成为明天他对自己的认知。这正是教师的话对学生的自尊以及师生关系要么有建设性,要么有破坏性的原因。
我们帮教师理解十二类沟通绊脚石如何具有破坏力,有一个方法就是请他们回忆一下,当他们向朋友诉说自己的烦恼时,如果对方以十二类沟通绊脚石回应,他们的感受如何。他们不约而同地说,这十二类绊脚石大部分时间对他们和谈话人的关系产生破坏性作用。以下是教师们共同报告的“后果”中的一部分:
“我不再说话,我感觉嘴巴被封住了。”
“我会为自己辩护并且反抗。”
“我想辩论,反击。”
“我觉得自己能力不足,自卑。”
“我觉得懊恼或愤怒。”
“我觉着被迫要求改变——目前的我不被接纳。”
“我觉着对方不相信我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
“别人用家长的口气对待我,好像我是个孩子。”
“我觉得我没有被人理解。”
“我觉得自己的感受不合理。”
“我觉得我被打断了。”
“我感觉沮丧。”
“我觉得对方对我的话题不感兴趣。”
老师们都认识到,如果这些“绊脚石”会对他们自己产生如此影响,那也可能对学生产生同样的影响。
他们的看法没错。这十二类“绊脚石”正是专业心理治疗师或心理顾问与孩子们打交道时尽量避免使用的。这些回应方式不具有治疗作用,甚至具有破坏作用。专业人士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采用其他的回应方式,降低出现以下情况的风险——孩子停止交谈,感到罪恶感或无能,损害自尊,产生防卫、憎恨、不被接纳的感受。
(在本章的最后,你将看到一个更详细的十二类沟通绊脚石的分类表以及它们对学生的各种破坏性或不利影响。)
参与教师效能训练课程的老师发现十二类沟通绊脚石的内容让他们想起了青少年时代老师与父母对他们造成的影响。当你读完本章,可能也会回想自己的情况。
三个常见的误解
尽管教师效能训练课上大部分老师认为,“不接纳的语言”的概念对于分析及调整与学生沟通的习惯是不错的策略。但是,我们发现几乎每堂课的讨论都会关注以下三个基本问题:
1. 摆事实,讲道理,提供信息有什么错?(这难道不是一个教师的主要职能吗?)
2. 赞扬与肯定的评价为何被划为“沟通绊脚石”?(我们一直提倡通过赞扬强化孩子们好的行为意识。)
3. 为什么把提问视为无效的呢?(提问是用于教学的最有价值的方式之一,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苏格拉底法”或“问答法”。)
通常教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他们一时忘记了,我们所说的这十二类“绊脚石”,是用来说明当学生在他自己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教师所做出的无效反应。换句话说,当学生行为位于“行为窗”上方,也就是在“学生拥有问题”区域时,这十二类沟通“绊脚石”对解决学生问题没有任何帮助。
而当学生行为处于无问题区时,这十二类“绊脚石”便不适用了,因为师生关系融洽并没有问题存在。
就拿提供事实与信息为例,学生专心于学(没有问题),而老师用心教(也没问题),老师自然可以提供事实和信息,学生悉心听取。但是,当学生因为一个问题苦思和烦恼时,情况则不同了。这些事实和信息会被学生排斥或抑制,并且干扰学生解决问题。在本章后面的内容及下一章中,我们将说明当学生被情绪纷扰时,为什么“摆事实”通常成了“绊脚石”,问题得不到解决。
那么赞扬呢?老师们几乎普遍反对赞扬是沟通的“绊脚石”之一的观点。毕竟,在学校、家庭、工作场所赞扬被认为是有效的激励方式(表扬他们,他们便会更努力学习),被普遍接受。这个观点已得到心理学家科学的有力支持,心理学家教老师们如何通过奖励、赞美、积极评估等方式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
根据我们的有效师生关系的理论,我们关于赞扬有以下几点观点:
1. 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对自己或自己的行为不满,为之苦恼。此时夸奖他,未必能听得进去,或只会让他感觉教师不了解他,甚至更加引起他对自身的低估。
2. 当师生关系位于无问题区时,教师对学生的行为给予随意而自然的一句表扬(没有计划或意图,毫无伪装),那么赞美不会成为“沟通绊脚石”。
3. 当老师把表扬作为一种手段,以期待能够影响学生,使其选择老师满意的某些行为,取代分界线下不可接受的行为,此时的赞扬带有目的性,刻意表扬有可能被学生察觉,目的是适应教师自身的需求(学生们会认为“你的表扬不过就是让我听你的话”)。
4. 在课堂上,表扬一个或几个学生,往往会令其他学生感觉得到否定的评价。或是一个已经习惯了受表扬(或其他奖励)的学生,偶尔一次没有得到表扬,他也许会觉得遭到否定的评价(对于我的演示,你没说一句赞美,所以我猜你是不喜欢它)。
那么,参加教师效能训练课程的老师第三个问题——使用“提问”有什么不对呢?
专业心理咨询师发现,当对方遇到问题时,提问和探查往往会成为沟通的“绊脚石”。这是可以理解的。首先,人们认为有人过分深入想了解你的内心,而你不愿被他们所知,这时就会感到受到威胁。内心隐秘的世界有人入侵,当然就会关闭心门,自我防卫。
其次,提出的问题可能不相关或完全不着边际,提问者经常以己之意猜测,因而提出的问题绝大部分像命中率很低的箭,偏离靶心,导致被提问者只能回应一些不相干的问题(“不,那不是我心情不好的原因”抑或“这问题和我父母无关”)。
最后,大部分提问都严重限制了与被提问者交流的目的、情感或话题的范围。一位民意测验专家曾说过:“问一个人问题,你能得到一个回答,但也许你所得到的仅此而已。”这位专家的意思是:所提的问题没有让人打开心扉,畅所欲言。提问将谈话限制在提问者所提出的问题上,而问题本身可能完全与本质的问题不相关。
一位学生对老师吐露心事,“我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是该上大学还是找工作。”老师问:“是经济问题吗?”由此,老师把谈话定位为金钱方面的问题。实际上,学生之所以犹豫不决原因可能有很多。例如,这个学生可能怀疑自己资质不足,上不了大学,可能舍不得离开女朋友,也可能无法选择院系,或是厌烦了学校,或想要摆脱父母的看管,等等。
关键就是,提问的方式导致被提问者无法对某个问题进行自由的探讨或交流,提问约束了沟通的范围,限定了讨论方向,他没有让问题拥有者承担起解决问题的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