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解决冲突几乎无一例外地使用输赢法。这一点能从他们谈论学生的方式中看出来:
“让孩子们占上风?没门儿!”
“当今学校的问题是学生处于掌控地位。”
“他们赢得了所有战役!”
“我们老师怎么能赢?管理层没什么胆量,不会支持我们,所以我们只能一次次让步。”
“我?我有赢也有输。我常常努力赢得较大的战斗。”
“现在的孩子不像以前那样敬重教师的权威。”
下面这个故事常常听到,它代表了全国性的教育理念,关于教师如何保证在教室里的支配地位。
我上任第一天,校长首先把我们几个新手召集在一起,对我们进行了一次标准演讲——“如何管理课堂”。他说很简单,前几个星期我们必须威严强势。等学生知道谁是老大了,我们才可以稍稍放松一点。
对老师而言,带着这种理念走上讲台着实不易,因为这种理念让他们对教室的冲突产生了负面的情绪,非常像教师效能训练课上一位小学老师所述:
我想我大概就是你们所说的那种宽容的老师。我讨厌其他老师大喊大叫让孩子们保持秩序,所以我掉头看别处,尽量装得什么事也没有。
学校棘手的纪律问题似乎就是以输赢为核心。教师感觉他们只有两个可选的办法:严格或宽容,强硬或柔和,专制或纵容。他们视师生关系为权力的较量、一次比赛、一场斗争。所以学生反过来把老师们视为天敌——他们用尽各种办法抵抗的独裁者或者可以占便宜的软弱之人,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一旦出现冲突,赢,是大多数老师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式,起码不能输。这明摆着学生必须输,至少不可以赢。其他老师就像那位讨厌大喊大叫的老师一样,他们觉得必须对学生让步。宽容论的拥护者大都接受这种理念,认为抵制孩子们的本能冲动对他们不利,为了减少对孩子们的“心灵伤害”,忍受学生不可接受的行为是老师的一部分职责。
虽然很少听到学生给老师“心灵伤害”的说法,但这常常是宽容忍让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