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借助案例,简介课例研修全貌
本案例是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北京市西城区带薪脱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半年的课例研修经历,真实记录了研修中方案的修订、实施和课例研修成果总结的主要过程,便于读者理解课例研修的实质内涵和意义。
一、课例研修方案的修订
西城区小学语文学科带薪脱产项目负责人刘悦尝试应用课例研修来帮助骨干教师架起一座有效连接教学理念与课堂行为的桥梁。她在调研的基础上,初步制定了如下课例研修课程方案,见表1-1。
看到刘悦的原方案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原副院长张铁道没有直接做评判,而是讲述了多年来他把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带领不同学科教师团队针对教学需求开展的一系列教师研修实践的故事,并参照刘悦的初步构想,帮助她构划了一个清晰而详细的旨在发展教师能力的研修课程框架,两人多次网上交流后,最终为学员们量身定制了一份全新的“课例研修”课程方案。
1. 课例研修方案是团队研修教师能力得以发展的共同愿景
(1)课例研修方案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将西城区小学语文带薪脱产培训班课例研修课程方案(新方案)表二与表一对比看,表一旧方案中由于设计者没有深入意识到课例研修的深刻价值,缺乏指导思想的表述和对教师能力培养的高度重视。而新的课程方案则突出体现了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在与同伴共同研修中,“把基于问题解决的专题学习和实践改进紧密结合,把个人教研能力与有效开发和利用团队资源紧密结合,在完成挑战性任务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指导思想。
(2)课例研修方案要有清晰的内容及主线。在西城区小学语文带薪脱产培训班课例研修课程方案(旧方案)中,内容表述空泛,具有不确定性。而在西城区小学语文带薪脱产培训班课例研修课程方案(新方案)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出清晰的研修内容,还能把脉研修主线:
(3)课例研修方案要能够促进学习型和研究型教师团队的形成。西城区小学语文带薪脱产培训班课例研修课程方案(新方案)促使骨干教师尝试参与课程设计、实施和总结的全过程,亲自营造和体验团队的研修文化。
二、课例研修的实施
1. 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开展有意义的专业学习。
刘悦组织学员们带着如下问题分享了张铁道和北航附中科研室主任王玉萍讲述的:“学生需求,教学改进,教师发展——推进高中新课程发生在北航附中的故事”。
问题:(1)你对王玉萍主任由一个旁观者到走近、到走进,最后成为研修活动的主持者这一角色转化过程,有怎样的感受?
(2)张铁道作为一个研究活动的设计者,他依据什么确定研究专题和进程?他开展研究的最终价值又是什么?怎样能够使研究具有连续性?
(3)怎样看待与你一起研究的合作者(教师和学生)?教师搞研究过程,离不开专家的引领和校长的支持,如何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
(4)在研究过程中为什么要积累材料?积累哪些材料最有说服力?怎样能够把“做”的“写”出来,把“写”的“说”出来,以利于影响和带动其他教师?深刻的问题引导学员们理解案例故事。
学员们认识到:第一,要敢于面对问题,把学校教育教学中棘手的问题和研究结合起来;第二,一项研究需要连续不断的干预,成果不一定要非常完美;第三,研究的成效要在学生的发展中体现出来;第四,科研和学科教学结合的系列活动才有实效;第五,正确看待教师和自己在团队中发挥的作用是真正做好研究的关键。
2. 在真实的研修情境中,遵循课例研修的基本流程,细化研修步骤。
骨干教师带领学校部分或全体语文教师在为期两周中,能够按照课例研修的基本流程进行实践,同时还细致整理提炼出了课例研修的三个基本流程,每个流程又细化为3—6个步骤:
3. 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确定课例研修主题。
来自民族团结小学的学员曹琳最初确定的课例研修主题是“小学古诗教学有效性拓展策略的研究”。专家周卫点评道:“这像专题研究,不像课例研究。如果说是以唐诗《秋思》为例来研究有效拓展策略的话,我帮你换一个题目——‘从教师拓展到引导学生个性拓展的研究’,旨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精读张继的《秋思》后,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与拓展。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你们自己还读过哪些与《秋思》情感相类似的古诗,可以配上画面,配上音乐,诵读你喜欢的那首诗,讲一讲你为什么喜欢这首诗,它和张继的《秋思》有什么不同?这样做,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举一反三,把精读和泛读联系起来,同时又尊重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 曹琳及团队老师们听后很受启发,认为周卫教授为他们点明了一条积累古诗的途径。但五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感悟诗人表达的情感和表达情感的方法,最终他们把研修主题确定为“在古诗学习中,感悟诗人表达情感的方法研究”。
可见,课例研修的主题应具有真实性、普适性、可行性和延续性。主题明确之后,教师团队又将主题分解,明确其中的关键词,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在古诗学习中”表明了研究范围,“诗人表达情感的方法 ”表明了学习和研究的内容,“学生感悟诗人表达情感的方法”表明了学习和研究的方法。
确定课例研修主题可以来自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和研究,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和对教学设计中“关键事件”的研究等角度。教师有时会发现选择的课例内容和研修主题之间出现“脱节”现象,如果继续沿着之前的主题进行讨论,势必会导致课例研究的无果而终,或在研修过程中出现了比预设更有价值的主题问题。在此情况下,就需要教师根据课例的实际情况调整研修主题,增强课例研修的实效。要注意,在研究过程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可以修订课例研修主题。
4. 在真实的研修情境中,实施课例研修。
21位骨干教师分别回到自己的学校,在“1+N”(即一人带多人研修)和“1→N”(即一人担当多种角色)的课例研修进程中,扮演着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执教者和研究者等角色,享受着课例研修带来的丰富而深刻的学习体验。
西师附小刘娟说:“我从一名只为学生讲课的‘教师’变为指导教师的‘教师’,其中最难的事情是你的想法或建议怎样被别人接纳并愿意改变他自己的行为;但当我们诚恳地把带有残缺或遗憾的备课、上课、议课、反思等如同一片一片拼图精心拼合的时候,我欣喜地看到我们的团队变得更理智、更成熟,我们都愿意把教学研究做得更精彩!”
三、课例研修成果的预设、总结和提炼
1. 设计方案时,就要考虑参与者获得哪些有意义的学习和体验以及有哪些话语的、行动的、文字的研修成果,从而有效地实现书本知识、课堂实践和专业能力之间的有效转化。
2. 在课例研修过程中,学员们学习了7本理论书籍,各自设计并主持了21个课例研修活动,观课近70节,带领学校语文教师团队展开课前、课后会议百余次,我们组织学员一起就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和成果的整理进行大讨论共6次,学员个人完成课例研修报告21篇,撰写了21篇“发生在课例研修中的故事”,这两部分内容总计20万字。
3. 我们班集体完成了《我们议<课例研修手册>报告》、《我们改<课例研修手册>建议报告》、《课例研修手册》、《小学语文带薪脱产班课例研修全程设计方案集》和《西城区小学语文课例研修实践案例集》,以及对于课例研修价值与策略的反思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能够指导校本课例研修的《北京市西城区小学语文课例研修教师指导手册》。
4. “电子书”承载研修成果是我们的创新。擅长信息技术的三里河三小曹立军老师先后编制了11本电子书成为随时记录每一位学员成长的数字化专业记录袋,也为小学语文教学同行创建了一份真实、丰富的课例研修课程资源(随书附赠了全部电子书内容的光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