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执教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点发生变化

执教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点发生变化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的关注点始终在教案,而完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效果。过程中教师适时点评,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而第四轮课上,在换词辨析之后,学生对“携”的含义、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正是抓住了学生的已有认知——对“携”的理解和王熙凤亲切的态度,借学生的认识还原情境,思考人物这样作为的用意,让学生在揣摩语言的基础上感受人物性格,为学生从文本走进人物搭了一座桥。


(二)执教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点发生变化

解读/认知

在课例研修“三阶段两反思”的实践中,执教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会不断深入,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也会随之改进。当教师能够自如驾驭这些改进的内容后,他在教学中的关注点便会由教材、教案、教法转向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程度、学习现状、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把握并有效利用课堂教学的资源生成,产生教学策略,形成教育智慧,达到教学相长。


案例/方法

下面的课堂实录节选自2008年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一小和阜成门外一小跨校语文课例研修小组围绕“小学生感受文学名著中人物性格的教学策略”这一研修主题实施的第二轮和第四轮的情况。



指导/总结

表片段一,第二轮这一教学环节几乎是在解词,老师关注的是备课中教案里写的“性格放纵”这个词,只要课堂上这个词能出现,就算完成任务了。教师的关注点始终在教案,而完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效果。第四轮课,老师让学生自己找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谈感受。过程中教师适时点评,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从实录片段中不难看出,老师始终在注意倾听学生发言,借助学生发言来点拨、引导,让大家一起走进故事情境,感受人物性格。此时,老师关注的是学生,老师的有效引导是在对学生理解程度作出判断后产生的,是对学生生成的有效利用。

片段二中,虽然两轮课都是引导学生用换词的方法理解词句,但第二轮课始终纠缠于所换之词的词义,偏离了课文节选片段的语境。而在学生偏离主题的过程中,老师没有作为,最后仍回到了学生最初理解的王熙凤待人亲切上,绕了一个圈子却没有提升。这一段教学的无效,源于老师没有真正关注学生,不知道学生理解到哪一步了,不知道学生的理解出了什么问题,不知道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这就使得课堂效率变低。而第四轮课上,在换词辨析之后,学生对“携”的含义、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老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她是半拉着,半牵着,半引着她这妹妹,往谁那儿走?”一下子就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教师正是抓住了学生的已有认知——对“携”的理解和王熙凤亲切的态度,借学生的认识还原情境,思考人物这样作为的用意,让学生在揣摩语言的基础上感受人物性格,为学生从文本走进人物搭了一座桥。对学生生成的有效捕捉和积极应对,正是源于教师在课堂上始终对学生的关注。



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说:“教师的教为的是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是有对象的,有内容的,这就是学习的客体。谁来学呢?学生。学生必然是学的活动的主体。”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教师才能在执教过程中真正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课例研修就是一个能够真实地呈现执教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变化过程的历练平台。


建议/关键点

1. 进行课堂观察时要充分搜集对教师和学生的观察资料,课后议课时进行对照,便于改进教学方法,调整课堂关注点。

2. 可以通过回看课堂视频或课堂实录,帮助执教教师进行反思改进。

3. 对学生的后测和课后座谈可以帮助教师进行反思,透过教学效果回看教学方法,印证课堂关注点是否落脚在学生,从而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