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观课后,整理课堂实录并作分析
解读/认知
课堂实录是将课堂录像制作成光盘,课例研修小组的教师通过在电脑上观看视频,按照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活动的真实情况,以文字形式进行的实际记录。
课堂实录是课例研修中课堂观察的另一种形式。如果教师亲临现场听课是对课堂教学直接、感性的观察,那么课后研读课堂实录,就是对课堂教学间接、理性的观察。做课堂实录与分析是课例研修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一个比较有效的研究途径,它能让教师看到自己的不足、差距、问题,并能够找出原因,进行改进,逐步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真正成为智慧型的教师。
案例/方法
怎样做课堂实录?如何利用课堂实录进行分析,使课例研修不断深入呢?我们为大家选取了两个案例。均来自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语文课例研修小组。
小组成员围绕研修主题“加强高年级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策略的研究”,选择了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6课《冬阳·童年·骆驼队》作为研修课例。
案例一:
师:还有哪个场景让你印象深刻呢?我们接着往下交流。
生1:我画的是第6自然段。小英子和爸爸讨论驼铃的用途。(读句子)“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说明她特别好学、特别可爱、那么小就这样好学。
师:童年就是这样事事好问。
生2:(读句子)小英子这么小就有自己的想法敢和爸爸说,我觉得她是一个十分善于思考的小女孩。
师:她体会到英子的善思。别人还有补充吗?
生3:我抓住的是“不是的,爸。”她的语气特别强烈,她特别想反驳她爸爸,而且坚持自己的想法,说明她说的是对的。【分析 优点:这个学生能够抓住词句的语气来评价文中的人物,比前两位学生更看重的是语言的表达效果。】
师:英子除了留心看,这个时候还用心听,爸爸讲过的骆驼的知识她都记住了,这个时候还用知识来反驳她爸爸。你能想象这个情景来读一读吗?怎么读呀?她怎么说呢?谁来试一试?
生:(读课文)
师:“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旅途的寂寞为增加行路的情趣。”同学们让我们把眼睛都闭上想象一下,在茫茫的没有尽头的沙漠上,黄沙漫漫,这时从远方走来了一队骆驼,悦耳的驼铃声由远而近,你们听(音频响起驼铃声)。好,你们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分析 优点:教师有意凭借句子中出现的概括性的词语“情趣”,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想象,用心感受文中小主人公童心的美好,进而产生美的感受和体验。】
生1:我仿佛看到了骆驼就在我眼前。
师:好像你也走进了那个沙漠,和骆驼在一起,听到悦耳的驼铃声。
生2:我好像看到了骆驼队从一个黄沙堆前面走过来(越来越近了)。
师:想好了吗?谁来说?你来说。
生3:我仿佛看到了沙漠里漫天黄沙,什么都看不见,突然间从远处看到了骆驼的影子,骆驼队越来越近,驼铃声让沙漠有生机了。
师:想法多美好呀!
生4:我眼前看到的画面是:夕阳西下,彩霞的霞光洒到沙漠上,骆驼队在无数的沙丘之间穿行,若隐若现。骆驼一步一个脚印,随着驼铃声越来越响,越来越清脆。我看到了拉骆驼的人充满疲惫的脸上出现了惬意的笑容。【分析 问题:教师在这里应有意识地停下来,引发学生“回头看”,“在我们的脑海中为什么会有这么美的画面出现呢?”进而让学生回味是作者的几处关键性的文字引发了我们的联想和想象,让我们用心体验她的情感世界。】
师:你的想法多美好呀!同学们,小英子刚刚5岁呀,她幼稚的心灵中就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你能想象她和爸爸说话时的语气,说话时的样子吗?该怎么读呢?谁来读一读这部分内容?
(生读。)
师:她的读仿佛把我们带入了那样的场景当中。谁还想读呀?那好吧,你来读小英子,谁来读爸爸?我们一起读旁白。
(生分角色朗读。)
案例二:
什么样的情境能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小组成员利用课堂实录“欲给骆驼剪驼毛”环节在第二轮和第三轮教学中的处理片段进行思考分析。
第二轮课堂实录
生:我觉得当时的英子非常天真,她看骆驼那个毛又长又乱,于是就想拿把剪刀替它剪整齐了。
师:你们也是这么想的是吗?那骆驼脱毛的样子你们见过吗?
生:没有。
师:老师找到一幅图片想看吗?
生:想。
师:出示骆驼脱毛图片
生(小声):真难看。
师:假如这样一个脱毛的骆驼站在你面前,你怎么想?
生1:恐怖。
生2:恶心。
师:那为什么同样的一个事,有同学会有不一样的想法?英子怎么看的?谁来读一读?你来。
第三轮课堂实录
生:我找的就是“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 她用的是“真想”,说明她真的非常关心骆驼。
师:是啊,英子关心骆驼,关心它什么呢?现在你们就是小英子,我想问问你们,你为什么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呢?小英子你说说。
生1:我们夏天会把毛衣和羽绒服换掉,换成短袖衣服,她怕骆驼热着,对动物表示出了关心。
生2:骆驼这么可爱,为什么身上的毛这么不整齐,有的特别长,我要给它剪一剪,这样看上去可能更加可爱一些。
师:你是从心底替它着想啊!
生3:骆驼的身子底下这么一大块的毛,它肯定会难受,还是帮它剪一剪吧。
师:英子当初就是这样想的,所以她就这样写出来的,这里表达的就是真情实感,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分析:
从两次课堂实录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情境创设的改变源于学生的实际。
学生因生活背景、生活经历的不同,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是有难度的,因此看到脱毛的骆驼的图片,产生的情感体验与小英子没有达到共鸣。
针对学生的实际,在第三轮教学中,教师采用了读中采访的方式,在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步的感知后,自然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小英子,去揣摩英子为什么“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这样的情境创设,促使学生结合文字,努力体验小英子对骆驼关心、为它着想的情感,从而与小英子的情感产生共鸣,更加深入地体验到了她童年生活的情趣。
结论: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情感体验的加深。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创设情境,继而引导学生入境,让学生在情境当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经验,在头脑中再现和创造性地呈现出文本所描述的意境,将自己融入情境里的角色之中,同作品中的人物、事物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受到文本情境的感染,产生深切的情感体验,进而发展认识。
指导/总结
一、记录课堂实录,方法不拘一格
1. 原始记录:即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不添加任何其他补充说明的内容。在记录时,以“生1”、“生2”的称谓清晰地表明,当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几个学生分别从不同角度谈出了自己的想法,使人能够清楚地看出师生和生生之间交流的过程。案例二就是采用了这种记录方法,简单明了,教学过程一目了然。
2. 截取片段:即从完整的课堂教学的视频当中,截取“精彩环节”或者“问题片段”进行实录,在教、学双方的精彩之处或存在的问题之处,用不同的字体作批注。例如案例一,在记录中,教师批注出优点和不足,以便以后阅读实录的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剖析,使研究主题和重点更加突出。
3. 剧本对白:即采用师生对白的方式记录,并用括号“( )”补注课堂气氛、师生表现等课堂情况。例如:
师:(微笑地):小燕子去了几次菜园?
生:(伸出3个手指头,齐声回答):3次。
师:第一次是在第几自然段里写出来的?
生(全体学生一起回答):第二自然段。
师:小声读一读,看看妈妈给小燕子提了什么要求?小燕子观察到了什么?
(全体学生认真地诵读课文)。
生(其中一个学生回答):燕子妈妈叫小燕子到菜园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
——选自北京市西城区受水河小学语文课例研修小组
这段实录不仅记录了这一环节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内容,而且在括号中还标注了当时教师的神态、学生的行为和参与的数量以及状态,使人看后像是在阅读剧本一样,有亲临现场的感觉。
4. 梳理“流程”:即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实录中把整个教学流程分成若干个环节,提炼概括出相应的小标题。例如:第一环节:引入;第二环节: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第三环节:借助视频资料,朗读展示;第四环节:布置作业。真实地记录每一个环节的教学用时,使课堂进程层次分明,教师思路条理清晰。
5. 叙事描述:即采用叙事的方法,把整个教学过程用写记叙文的一般方式记录下来,不仅记录师生的对话,对课堂情况也可以作较为具体、生动的描述。这种写法生动形象、可读性强。缺点是有时会过于啰嗦,或过于“生动”而失去了实录的本意。
上述课堂实录的记录方法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取长补短,综合起来灵活运用,以达到最佳效果。
二、整理课堂实录,分析与之并行
课堂实录提供的是原始素材,阅读它,会使课堂情景再现并伴随着分析和思考:学生在课堂上是怎样学习的,是否有效?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行为是适当的?作为旁观者整体感受如何?案例一中,小组成员在整理课堂实录时随时进行分析,边观察边分析边梳理,在思考中重温课堂教学,使得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优点与不足显而易见。案例二中,小组成员根据两轮教学中的相同环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后深入探讨和学习,进而改变教学策略,最终不仅解决了问题,还提高了自身的认识。
三、利用“课堂实录与分析”,实现多重功效
1. 课堂实录为教师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引起反思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课例研修要经历“三轮两反思”,在这个过程中,“课堂实录与分析”是小组成员手中不可或缺的研究材料。
北京市西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一年级语文课例研修小组,围绕研修主题“发展思维 丰富语言 尝试改编的乐趣”,选择了北京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七课《共同的家》作为研修课例。
小组成员根据整理好的课堂实录文字稿,对教师和学生的语言进行了量化统计,发现课上教师的语言占了三分之二,而学生的说话机会只有三分之一。
小组成员没有在表面现象上停滞不前,而是又结合课堂实录和量化统计的内容,按照教师和学生的说话速度,统计出以下数据,见表:
分析:这几组数字使参与研究的所有教师为之震撼。一节课40分钟,学生总体说话时间不足十五分钟,而更多的是教师在不停地追问、重复学生的话,严重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思的。
结论:培养学生说话能力,需要给学生创设情境,重要的还是必须保证充分的练习时间,这就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因此,发展思维,丰富学生的语言,必须有时间的保证。
在这个案例中,依据课堂实录统计出的具体数据,真实地反映出了问题所在,使得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醒自己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这一维度。课例研修结束了,但语文教学还要继续,教师养成了这种发展性反思的习惯,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越来越好。
利用课堂实录,可以围绕课例研修主题对课堂教学进行各个方面的对比:教学方法,训练方式,学文顺序,设问的角度和时机,补充资料、课件运用的时机,读书的形式、次数、效果,板书设计,教学收效……在比较中分析思考,发现问题,再深入研讨,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如此循环,不断思索与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积累成功的好的经验,同时也不断地进行反思,完善自己的教学思想。这是一个扎扎实实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过程。
2. 课堂实录为最终获取研究成果提供了素材,是实施课例研修的保证。
小组成员可以通过深入细致地研读课堂实录,分为“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指导策略”、“板书设计”等多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梳理和细致的分析,对每一次的课堂教学全程记录材料进行再分析,总结归纳教学的变化特征,阐述重要论题,很好地完成课例研修报告。
3. 课堂实录是教师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分享智慧,共同成长的有效手段。
做课堂实录,就好比在完成一项作业,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我们认真记录,冷静思考,从容研究,先当好学生,再做好教师。
借助课堂实录,教师可以对教案中的各个细节进行具体设想,预见在研究中有可能存在的种种障碍;可以在研究具体实施过程中考察各种各样的新现象、新矛盾、新情况;可以仔细甄别研究过程与实践过程的异同。在彼此的借鉴与学习中,我们可以不断形成自己新的视野和思路,从而达到共同完善、共同发展的目标。
建议/关键点
1. 记录课堂实录要准确无误,它是对课堂教学最直接、最真实的反映。最好能够标注出每个教学环节所占用的时间。
2. 课堂实录的分析应是经验和问题的整合,它应从教师、学生、学科性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尤其应关注的是“学生学习”这一维度,可以就参与度、达标水平、学习专注程度、对核心知识与技能的理解程度、有特殊需求学生的满足程度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其核心目的是把主要关注教师如何教转向主要关注学生如何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