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围绕主题再度开展调查并作分析

围绕主题再度开展调查并作分析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堂教学结束后,课后会议召开前,小组成员应按照团队分工,对学生再度进行调查和分析,以便进一步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与学习心理感受。西城区北礼士路第一小学语文课例研修小组成员围绕研修主题“紧扣细节描写展开想象,感悟人物内心”,选择了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组《科利亚的木匣》作为研修课例。“调查和分析”提供了检测教学效果,即评价的有力依据。

解读/认知

课堂教学结束后,课后会议召开前,小组成员应按照团队分工,对学生再度进行调查和分析,以便进一步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与学习心理感受。它是课前会议中“调查和分析”的延续和深化。



课后会议主要是由研修小组成员依据课堂教学反映出的问题,共同反思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原因,寻找改进的策略;提出新的教学设想和设计,以便继续观察、分析和改进。课后会议应尽早召开,及时依据观察量表进行课堂分析,并及时记录会议内容。

调查的形式主要包括:集体或个人访谈、课后问卷或检测等。再根据统计出的有效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


案例/方法

为了让广大教师具体了解课例研修中课后会议“调查和分析”的具体内容,我们为大家介绍几个不同的研修小组开展课后调查与分析的情况。

案例一:

西城区北礼士路第一小学语文课例研修小组成员围绕研修主题“紧扣细节描写展开想象,感悟人物内心”,选择了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组《科利亚的木匣》作为研修课例。小组成员认为,检验教学效果是否有效,仅看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是不够的,还要看学生对这堂课的知识是否掌握了。因此第二轮课结束后,教师针对第二轮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一份课后检测卷(如上所示)。



之后,小组成员对后测的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如下所示:



案例二:

西城区中古友谊小学语文课例研修第一小组成员围绕研修主题“依据恰当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紧扣目标,合理取舍,优化教学环节”,选择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研修课例。小组成员在研修过中,对学生采取了“前测”与“后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和分析。



案例三:

西城区中古友谊小学语文课例研修第二小组成员围绕研修主题“在突破教学重难点过程中,教师有效反馈的研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人物情感”,选择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掌声》作为研修课例。小组成员在研修过程中,依据学生前后测数据分析,看教师反馈的有效性。数据对比1:


现象:32名学生中,有20个学生对第一次掌声的含义不理解或者理解不到位,认为是掌声使英子发生巨大的变化。这样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了表层。

分析:通过研读教材可以知道,真正让英子发生改变的是同学们掌声中包含的鼓励、尊重等内在意义。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应从学生角度思考,对学生可能有的想法进行详尽的预设,结合课堂中学生的生成进行预设反馈。

结果:教师在课上着重通过反馈这种形式,引导学生对第一次掌声包含的意义进行理解。在同一班级的后测中,通过课堂学习,仅有1名学生理解不够准确。

为了检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通过教师有效反馈,学会“抓准关键词语,体会人物情感”,突破教学重点,在第二轮和第三轮课后,均对学生进行了后测,并进行了前后数据的对比。后测题目举例: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能展现英子的内心世界,先把它们画下来,再把你的体会写在横线上。数据对比2:



图中可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运用拓展(引导深入、发散思维)、构建(总结提升)两类主要反馈类型引导学生突破“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英子情感”这一难点时,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指导/总结

一、课后会议的“调查和分析”很有必要

1. 课后会议的“调查和分析”可以检测教学效果,体现课例研修的价值所在。

“调查和分析”提供了检测教学效果,即评价的有力依据。以上三个案例均有体现。它们出题形式不单一,后测时间不统一,但都能显现出教学的效果。《科利亚的木匣》的“调查和分析”以表格形式呈现,明朗清晰;《掌声》的后测结果以柱状图的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充分显示出第二轮课和第三轮课之间教学效果的差距。课后的评价不再像以往那样凭个人感觉泛泛而谈,而是用数据说话,以直观的形式呈现,教学效果一目了然,减少了评估的随意性。

2. 课后会议的“调查和分析”可以推进教学研究,体现课例研修的拓展和延伸性。

“调查和分析”是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科利亚的木匣》后测中的文字题检测结果数据显现出的问题,正是需要教师进一步攻克的教学难点,这个分析结果,为下一步的课例研修主题确定了方向,课例研修将会伴随着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不间断地开展下去。


二、课后会议的“调查和分析”内容要与课前会议的“调查和分析”内容相关联

在课例研修过程中,课前会议与课后会议的“调查和分析”可以相结合起来运用,有助于改进课堂教学研究的方式,切实加强课例研修的实效性。

案例三中的数据对比1显示说明,研修小组成员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前测”和“后测”所体现的学情,对教师有效反馈方式进行了充分的反思与预设。在教学实践中,依据课堂生成,顺势而导,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形成新的生成,逐层深入,最终突破教学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三、课后会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要与课前会议的“调查和分析”作对比

在案例二中,研修小组成员在第二轮课和第三轮课后分别对学生进行了后测,题目内容有相同之处,也有递进和补充。通过表格的对比显示,第三轮课的教学效果一目了然: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有所加强,情感态度题依旧很理想,说明教学目标落得很实。


四、课后会议的“调查和分析”激发教师进行反思,促进教与学的共同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进而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研究型和专家型教师的。课例研修中课后会议的“调查和分析”,正好给我们提供了深入反思的契机,搭建了利于自我成长的平台。


建议/关键点

1. 运用课前会议与课后会议的“调查和分析”作对比的方式,对课例研修的效果作出比较可观的分析、判断。

(1)课后会议“调查和分析”的对象,应该与课前会议“调查和分析”的对象完全一致;内容也应该与之相呼应,或者是前者的反馈。

(2)通过数据对比,小组成员可以清晰地看到前面通过调查和分析发现的问题,经过“三轮两反思”之后,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2. 课后会议“调查和分析”的形式与课前会议“调查和分析”的体例与形式大致相同。但也应该注意:

课前会议的“调查和分析”是课例研修的前提,形式是多样的,不仅局限于测试卷,还可以是观察现象、访谈等形式,数据反映出的是问题表现出的现象;课后会议的“调查和分析”大多选择测试的方式,得到的数据及对学习效果的描述都是结论性的语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