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
故事流传
以心相送
朱熹和宋代著名教育家盛温如是好朋友。
有一次,朱熹途经盛温如的老家丰城,便带着一名书童专程去看望老朋友。两人见礼之后,盛温如烧白开水招待他们。两个人亲密地谈论了一个多时辰,盛温如想留他们吃顿便饭,朱熹因有事在身,便告辞而去。起身送行到了门槛边,盛温如停下步,长揖说:“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我不远送了,谨在此以心相送。”朱熹也拱拱手,便带着书童匆匆赶路。
一路上,书童不时回头,见温老夫子站在家门口,不出门槛半步,心中老大不高兴,又不敢直说,只得跟在朱熹的后面走。
走了约二三里地,见路边有一个小亭,两人便停下歇息。朱熹刚坐下,书童便忍不住埋怨道:“那个老夫子真是的!我们远道来看他,他不留我们住也就罢了,总应该好好招待一下吧?可是他只让我们喝白开水,也太小气了吧。”
朱熹哈哈大笑道:“古人云:‘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盛温如可是个真君子,他说以心相送,便不会欺瞒,他一定还站在那里以心相送呢。”书童不相信地说:“不可能,他一转身就忘记了,说不定正坐在那里喝茶呢。”朱熹说:“不会的,你去看看就知道了。”
书童回转身,向盛家走去。还没有到盛宅,远远望去,只见盛温如果然还在门槛边肃然站立,默默地以心相送。书童这才心悦诚服地回去与朱熹一同上路。
家训再现
交游之间,尤当审择①。虽是同学,亦不可无亲疏之辨②。此皆当请于先生,听其所教。大凡敦厚忠信,能攻③吾过者,益友也;其谄谀④轻薄,傲慢亵狎⑤,导⑥人为恶者,损友也。推⑦此求之,亦自合见得五七分。更问以审之,百无所失矣。但恐志趣卑凡⑧,不能克己从善,则益者不期⑨疏而日远,损者不期近而日亲,此须痛加检点而矫革⑩之,不可荏苒渐习,自趋小人之域,如此则虽有贤师长,亦无救拔自家处矣。
——节选自朱熹《与长子受之》
①审择:慎重选择
②辨:分别。
③攻:指责。
④谄谀:谄媚阿谀。
⑤亵狎:举止轻浮,行为放荡。
⑥导:引诱。
⑦推:按照。
⑧卑凡:低下平庸。
⑨不期:不知不觉。
⑩矫革:检讨改正。
域:境地。
【译文】交朋友尤其应谨慎选择。虽然都是同学,也不可以没有亲近或疏远的分别。同学中大抵为人敦厚忠诚,讲信用,能指出自己过错的,就是有益的朋友;而那些善于谄媚阿谀,轻浮傲慢,行为放荡,引诱人做坏事的,就是有害的朋友。照这些标准去看人,自然可把握大概了。再进行多方了解,加以辨别,就绝没有错了。只怕自己志趣低下平庸,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去遵循善道,那么有益的朋友不知不觉中会日渐疏远,有害的朋友不知不觉中会日渐亲近,这就必须痛下决心检讨改正,千万不可逐渐浸染恶习,日渐趋向小人的境地。到那种地步之时,即使有贤良的师长,也没有办法可以补救了。
师者新说
西晋文学家傅玄,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诗:“清浊必异源,凫凤不并翔。”这句诗,写出了选择朋友的重要性——水之所以有清浊之分,是因为源头不同;野鸭和凤之所以不愿结伴飞翔,是由于志趣各异。是啊,“道不同,不相为谋”,人与人的志向和追求不同,是不太可能成为朋友的。更何况,朋友的品行如何,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结交一个好朋友,会终身受益;结交一个坏朋友,不仅贻害无穷,而且很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朱熹正是怀着这样的忧思,告诉我们应该怎样选择朋友。
在朱熹眼中,朋友有两种:益友(好的朋友)和损友(不好的朋友)。益友的最大特点就是敦厚忠信,能指出自己的缺失;而损友的最大特点是善于逢迎,轻浮傲慢,行为放荡,引诱人做坏事。这种分辨的方法,显然是清晰明确的。我们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首先应该看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看看自己有什么样的德行,有什么样的风采,在朋友面前是益友还是损友。所以,自己具备“益友”的品格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益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发展得更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结交朋友,其实是一个互相选择的过程。品格高尚的人,即使一时被误解,最终还是会赢得朋友的信赖的,因为唯有高尚的品格是无价和永放光彩的。而品格低下的人,可能会一时被朋友信任,视为知己,但其劣迹一旦暴露,就会被朋友唾弃。
“益友”和“损友”的不同,就是这么简单。
学有所思
朱熹给“益友”和“损友”下了定义,你身边有哪些朋友?对照这些特点,你可以分辨一下你的朋友是“益友”还是“损友”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