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为”与“当不为”

“当为”与“当不为”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熹一听皇帝想去尤溪,心想:“糟了,皇帝出巡可不是好玩的,阵仗那么大,沿途的百姓要受多少罪啊!而且,首当其冲受害最重的肯定是尤溪百姓。不行,得让皇帝改变主意。”如果我们把家训中这许多的“当为”与“当不为”做一个归类划分,你会发现其中有一个关于善恶的标准。我们不妨对照朱熹列举的这些“当为”和“当不为”,看看自己做到了哪些,没做到的又有哪些。

人物名片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

故事流传

朱子劝帝

朱熹在朝廷做官时,有一回,皇帝闲得无聊,向朱熹问起家乡的事。朱熹回答:“臣的家乡在尤溪,那地方水秀山清,风景美极了!”皇帝让他介绍得详细一些,朱熹便把尤溪景色绘声绘色地说了一通,说得皇帝心里痒痒的,想到尤溪去游玩。

朱熹一听皇帝想去尤溪,心想:“糟了,皇帝出巡可不是好玩的,阵仗那么大,沿途的百姓要受多少罪啊!而且,首当其冲受害最重的肯定是尤溪百姓。不行,得让皇帝改变主意。”

于是,他对皇帝说:“皇上能到臣的家乡尤溪去,臣太高兴了!不过,尤溪山高水深路难走呀!”

皇帝问道:“从东路走如何?”

“不行不行,东路要过梅仙马蹄岭,马见了都啼哭,可见山的高险!”朱熹故意把“蹄”字说成啼哭的“啼”。

皇帝听了信以为真,又问:“从西路走怎么样?”

朱熹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一样,连连说:“不行不行!”

“那又是为什么?”

朱熹说:“从西路走,有个‘落骨扭肠’,要过此地凶多吉少啊!”他又故意把家乡的“绿角柳堂村”说成“落骨扭肠”。

皇帝乃万乘之尊,哪肯为去趟尤溪冒那么大的风险,于是就放弃了尤溪之行。

家训再现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勿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小恶,可掩之;人有小善,则扬之。

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

——节选自朱熹《朱子全书》

①下:小。

②不肖:不贤德,不贤良。

③矜:夸耀。

④义:公正的道理。

⑤直:正直坦诚。

⑥谕:劝告。

⑦斯文:这里指有礼貌,有教养的人。

⑧扶:帮助。

【译文】遇见老人要尊敬,遇见小孩要爱护。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小,我一定尊敬他。不贤良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大,我一定远离他。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缺点,切莫夸耀自己的长处。对有仇隙的人,用公正的道理来化解仇隙。对埋怨自己的人,用坦诚正直的态度来对待他。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别人有小过失,要谅解容忍;别人有大错误,要讲道理劝导帮助。不要因为是很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不要因为是很小的坏事就去做。别人做了小小的坏事,可以遮盖;别人做了小小的好事,应该多加宣扬。

待人处事没有私人仇怨,治理家务不要另立私法。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要妒忌贤才、嫉视有能力的人。不要声言忿愤对待蛮不讲理的人,不要违反正当事理随便伤害生命。不要接受不义的财物,遇到合理的事物要拥护。不可不勤读诗书,不可不懂得礼义。子孙不可不教育,童仆不可不怜恤。不能不尊敬有德行有学识的人,不能不扶助有困难和危险的人。

师者新说

“当为”,就是应该做的事;“当不为”,就是不应该做的事。

读着家训中这些细细碎碎、面面俱到的该做和不该做的事,我们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就像聆听父母亲一而再再而三的唠叨:你应该做什么,你不应该做什么;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不好的……这声音会一直环绕在我们的耳际,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们吹来。也是在这样一种熟悉的语境当中,我们应该能感受到朱熹作为一位父亲对孩子们的殷殷期望。

如果我们把家训中这许多的“当为”与“当不为”做一个归类划分,你会发现其中有一个关于善恶的标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恶虽有大小之别,但应该做与不应该做却没有大小之分,善小也应做,恶小也不应做。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需要的人让座。至于大善大恶,在历史上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被敌军俘虏,如果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然而他却不愿放弃民族气节,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

所以,“当为”和“当不为”在我们的头脑中要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一旦遇到了,就要做出正确的决定。

学有所思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面临诱惑、挑战、挫折或磨难,往往在这样的时刻,我们要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当为”),又不该做什么(“当不为”)。我们不妨对照朱熹列举的这些“当为”和“当不为”,看看自己做到了哪些,没做到的又有哪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