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中生学习小组分组的方法

初中生学习小组分组的方法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如何组建学习小组?按照期末考试成绩把前12名平均分成了两个组,其余同学平均分成了6个组。前12名同学又两个人分成一组,担任另外小组的“指导员”。征得了全班同学的通过后,开学第一天晚自习我们就完成了分组。看来学生已经把这个小组的意义“升华”了。他们建议调整现有小组。这一节课内,同学们结组完毕。每名组长又挑选了一名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

李秀娟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后普遍提倡的一种课堂学习模式。学生从平凡走向优秀甚至卓越,除了有很强的个人能力和完善的人格以外,学会合作是不可或缺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方面是很好的载体。4—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这种模式强化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如何组建学习小组?如何搭配组员?如何确定小组长?如何避免学习小组流于形式?如何评价小组?……面对一个新的班级,第一次按照什么原则分组?如何恰当地分组不但能使小组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学习激情,还能让每个学生保持独立的个性和建立同一性?以下是我两年半的时间里在同一个班级的有关分组的实践:

★ 按分班成绩,分组平均

2011年学生文理分班后。我接任一个理科班,采用常规的分组模式,按分班成绩“一条龙”把48名学生分成了8个小组。这样分组的优点是各组成绩较接近,便于比较;缺点是有的小组活跃的成员多,纪律难以保证,有的小组性格内向的成员多,问题讨论不起来。半个学期以后,各组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差别。于是,期中考试后,我仍按照此原则对小组进行了调整。纪律、卫生、课上表现、平时测验、交作业情况均纳入各组量化考核内,每两个星期评选一次优秀小组,给予适当的奖励。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的激情有些消退,似乎对评选有些麻木了。

★ 缺少“领头雁”,加强竞争

升至高二,学校进行了实验班与普通班之间的人员调整。年级前50名的同学都被调走了。我结合班里的情况,重新进行了分组。按照期末考试成绩把前12名平均分成了两个组,其余同学平均分成了6个组。并兼顾各科的优势与劣势。前12名同学又两个人分成一组,担任另外小组的“指导员”。指导员的职责是课下解答对应组员的问题,有时负责搞个小测。

征得了全班同学的通过后,开学第一天晚自习我们就完成了分组。当时,我有几分担心。实力相对较弱的6个组课上讨论不够激烈,参与性不强,纪律松散怎么办?相对实力较强的两个组的同学不愿意课下给相应的组解答问题怎么办?班里的两极分化严重怎么办?

事实证明,这样的分组方式着实让同学们感到了新鲜,尤其是做指导员的同学们,大部分都认真负责,一下课就到各自的组去指导(有时也参与讨论)。基础较好的1组和5组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比着学,其余的六个小组也暗自较劲,表现出一种不服输的劲头。而且我发现,课上讨论时,那六个组并没有出现我所担心的没有牵头人而讨论不起来的现象,反而讨论得更激烈。有一次化学课上,15个判断题,只有实力相对较弱的第2组给出了正确答案,当同学们和我都面露惊讶时,回答问题的同学还得意地说了一句:“虽然目前我们单个人的实力不是很强,但是我们团结起来是很强大的!”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指导员”的设置,对部分同学起到了触动作用。张子杨是个指导员,他性格比较内向。有几次快上第八节的时候,我发现他没在自己座位上,同桌告诉我“指导去了”,我一看,他在指导的那个组与同学讨论呢。课下,他告诉我其实他不都是在指导,也有很多时候是在请教问题。看来学生已经把这个小组的意义“升华”了。

我还注意到了一个细节:李征宇同学多次在课间给同学讲题,我还挺纳闷为什么学生都问他。后来才知道一下课他就挨桌问“课上听明白了吗?”一旦有人说不明白他就给讲。他本身不是一个接受知识敏捷型的学生,分班的时候在20—30名之间,现在早已经稳定在前10名了。他一定是尝到了讨论学习的甜头而主动寻找机会的。

期中考试成绩出来后,变化很大。第六组在刚分组时成绩最好的在班级也就是十六名,可这次居然有三名同学分别获得班级第2、4、7名,第六组的平均分几乎和第一组持平,要知道分组的时候可是平均分比第一组低九十分啊!(第一组的都退后了吗?从年级整体名次看,第一组的同学并没有退步)。按照事先的约定,我问第2、4、7名同学愿不愿意调组,他们都微笑着摇头“只要我们努力,我们会比他们强!”看到学生的变化我很欣慰,恰逢学校每两个月一次的“校园之星”评比,我班推荐“第六小组”,他们光荣登上了学校的展示墙。后来的几次考试,排进年级前50名的人数稳中有升,最多达到了9人(分班时为0人)。恰当的分组促进了学生的进步。

当然,我也发现了不够理想的方面。比如部分同学乐于表现,总是特着急地“喊”出他的答案。非但自己没有认真思考,也打断了别人的思路。

★“依赖”讨论,利弊凸显

升入高三,学习气氛日渐浓厚。几位任课教师反映,经过两年的讨论式学习,同学们已习惯了“讨论”,有人似乎有了依赖性,有时自习纪律不够好,但确实都在讨论问题。我们在一节班会上讨论了这个问题,同学们也认为讨论学习固然很好,但自己静心独立思考更重要。他们建议调整现有小组。于是我宣布,高三了,咱改变一下。同学们静静等待着分组名单。“纯自由结组”!同学们面面相觑,似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又补充了一句:没有任何限制,成绩、性别、性格等,我相信高三的你们一定能够把“玩心”放在一边。这一节课内,同学们结组完毕。果然,有了分组的“前提”——保证纪律、保证不影响彼此学习,同学们自习秩序比以前好了很多。

★ 临阵高考,学生分组

高三寒假归来,离高考就剩一百天了。几位同学找到我,分析目前纪律问题已经不再是我们班的问题了。如何团结协作,提高成绩跃居首位?同学们已经相处了两年,彼此都已经熟悉、亲如兄弟。同学们(和我商量后)利用班会时间投票选出了“我心目中的好组长”,七名同学。事先班长还宣布了选组长的原则:能引领着整个小组努力学习的、乐于帮助同学的、成绩不一定是最好但还有很大潜力的……这七名同学当选后都比较激动,摩拳擦掌,信心百倍。每名组长又挑选了一名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剩余的28名同学按成绩被分为两个档,这14名同学花了一节自习的时间完成了分组。并且由组长和副组长商量着排出本组的座位。整个过程中,我简直成了观众。新的座位调整好以后,不仅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课下研讨学习问题的也增多了。有些事情我不需要占用整块时间开班会,而是在课下的时候给七名组长开个短会,他们就能传达得很好。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一次接着一次,每次考试后组长都能在很短的时间给我一个成绩分析,有些问题他们自己没能解决的还会要求我去和哪位同学谈谈,或者和谁的家长谈谈。我省去了以往的猜测和试探,很快能“掌握第一手资料”。这让我的工作既轻松又高效。高考结束,这七名组长的成绩均位于班级的前十名。看来,组长的工作非但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反而促进了成绩的提高,同时班级整体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不仅仅是“双赢”,而是“多赢”啊!

回首近三年来的学习小组建设,我感触很多,有发现问题时的焦急、有初见成效时的喜悦、有茫然、有忐忑、有豁然开朗。恰当的分组以及出现问题及时地调整,保持了学习小组旺盛的生命力和学习激情。从开始时我自己制定小组编制,安排小组成员,任命小组长,到学生主动要求调整小组,再到高三学生主动制定并实施分组方案。合理的分组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凝聚力,培养并体现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和谐,带动了学生个体的进步,优化了整个班级的微环境,同时促进了班级整体的提升。这个理科平行班从组建到毕业,整整五个学期,五次都被评为学校优秀班集体。我更加明白我一个人的思维再灵活也远远比不上四五十个学生的思维合力。

埃里克森认为,人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必须要完成人生任务。对于青少年来说,他的人生任务之一是在团体协作中,建立自我同一性。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学习风气的形成,不仅发挥了群体的积极功能,而且提高了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就分组来说,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不应该固守一个原则,一成不变,而应该考虑学生特点、班级特点、学年特点。我会继续研究“小组建设”,正所谓前路漫漫,任重道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