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洁韵
通过对教师职业所需具备的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素质、工作内容等方面的了解,感受教师职业的变化发展,从而感受时代、社会的飞速发展。
开展小调查(询问、收集资料、问卷、照片等)、体验做一节课小老师
(1)由于年龄、接触的人群等条件的限制,调查的范围可能不够广。
(2)对早期退休教师的调查了解,会因多种原因而受阻。
知识:了解教师职业所必需的专业技能。(如最高学历、资格认证、专职证书、考评制度等)
技能:通过调查访谈等,了解新时代的教师在专业技能、专业素质、工作内容等方面,与过去相比,有哪些新的发展和提高。
情感:感受教师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发展着,它的内涵也越来越深,越来越广。
1.了解教师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
(1)对任教不同学科的几位教师展开调查,了解教师从事职业所必需的专业技能。
(如:教师专业资格证书、普通话考核证书、计算机考核证书、年度专业考核等)
(2)将各学科教师的专业技能整理归档,进一步了解教师职业所需专业技能的多样性、复杂性。
2.了解教师职业的发展和职业要求的提高
(1)寻找身边的退休教师(最好是不同年代从事教育教学的一线教师),了解他们的工作范围、工作内容、职业要求等。
(2)对比了解。将调查资料列表整理,通过对比,了解教师的工作有了许多新的发展和变化,对教师的职业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任教的班级数、班级总人数、一专多能、教师任职资格、各项专业技能考核起始的时间等)。
(3)补充了解。向身边的伙伴、朋友、亲友、邻居等询问了解:
*你们的老师有哪些本领,有什么突出的特长?
*平时工作中,老师都做些什么?
*你喜欢怎样的老师?希望你的老师会些什么,能教你些什么本领?
3.感受教师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
(1)了解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新的学科?培养了那些具备高专业技能的专职教师?
(2)教师在工作中,学习、使用哪些新型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
(3)交流讨论: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素质、技能等,为什么越来越多?要求为什么越来越高?
(4)进一步感受发展:学生讨论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职业还会有什么发展变化?对教师还会提出什么新的要求?
附活动调查表格:
飞跃发展60年环卫事业看变迁
60年来,太原市环卫工作紧跟城市发展节拍,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从新中国成立初期靠人力清扫装卸、马车拉运、露天堆放垃圾,发展到今天道路由人工和机械化综合清扫保洁;垃圾收集实现了桶装化,清运密闭化,处理无害化。龙城太原的环卫事业已从原始、落后、粗放逐步走向现代、科学、文明。
解放初,为了医治战争创伤,给人民群众创造新生活,当时的军管委和市政府组织部队和广大群众,用3个月的时间清理了战争造成的各种垃圾,大部分倾倒至枯干的护城河和城市低洼处。随后,军管委和市政府安排军代表接管了阎锡山马车队,这是我市最早的环卫专业队伍。由于清运能力和经费有限,马道坡、旱西关、耙儿沟等地都成了垃圾倾倒场所。
20世纪50年代,为响应“爱国卫生”运动号召,我市在各街办组建了民办性质的清扫队,环境卫生工作移交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成立环卫处,下设清扫队、清运队,成为新中国环境卫生事业的新型专业队伍。
60年代,特别是三年灾荒后,党和国家大力加强农业工作,专业队伍下放到农业县区,充实到各公社。拉灰渣、掏城肥,由农村各公社和城市街道办事处直接挂钩,清运处理。城市垃圾和粪便成为支援农业,大搞农家肥的一个来源。
70年代中期,重新组建了环境卫生专业队伍,恢复了城乡正常管理秩序,集中解决了文革时期造成的脏、乱、差现象。在后期,推行城市建管一体化管理模式,清扫队、清运队、厕所建设管理和粪便清掏专业队实行相对集中管理,队伍进一步壮大。
80年代初,太原市环卫处从卫生局分离出来,升格为太原市环境卫生管理局。我市在全国首家配备30名卫生警察,招录了200个市容环境卫生监管员,以加强各城区市容环卫监管工作。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在城市掀起高潮,打破“铁饭碗”,推行责任制,层层下放,深化基层责任,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市属环卫专业队伍又一次下放。
90年代,市容环卫工作的管理和作业进一步细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局下属增设了建筑垃圾、医疗垃圾、清雪除冰、喷雾降尘、生活垃圾终端处置等环卫管理机构。
目前,环卫机械化清扫冲洗率达到48%。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一批高标准的现代化中转站、垃圾焚烧处理厂、无害化垃圾填埋场、公共厕所相继落成。随着城市的发展、作业面积和作业量的扩大,市容环卫的管理手段从“卫生靠检查”开始,发展到法制化整治、数字化监控、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