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系统看成是多因素、多方面的统一体,以便对思考对象进行综合考察和处理,既要看到对象的各个方面,又要在多方面的联系中全面地、综合地加以分析和研究。
在一次学术研究会上,上海江南造船集团高级工程师林国恩发布了对“红崖天书”的全新诠释。学术界的专家普遍认为,林国恩对这一千古之谜的解释,与其历史背景、文字结构、图像寓意相吻合,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
所谓“红崖天书”,是位于贵州省安顺地区一处崖壁上的古代碑文。在长10米、高6米的岩石上,有一片用铁红色颜料书写的奇怪文字,文体大小不一,大者如人,小者如斗,非凿非刻,似篆非篆,神秘莫测。因此,当地的老百姓称之为“红崖天书”。近百年来,“红崖天书”引起了众多中外学者的研究兴趣,甚至有人推测这是外星人的遗迹。据说,郭沫若等著名学者也曾经尝试破译,但是一直没有定论。
那么,非科班出身的林国恩是如何破译这个“千古之谜”的呢?林国恩于1990年了解“红崖天书”以后,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把他的全部的业余时间放到了破译工作上。他祖传三代中医,自幼即背诵古文,熟读四书五经。他于1965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学习造船专业,但是他业余时间钻研文史、学习绘画。由于他是造船工程师,系统学习对他有很深的影响,使他掌握了综合看待问题的方法,这为他破译“红崖天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长达9年的研究当中,他综合考察了各个因素,查阅了7部字典,把“红崖天书”中50多个字,从古到今到演变过程查得清清楚楚。在此基础上,他做了数万字的笔记,写下了几十万字的心得,还三次去贵州实地考察,为破译“红崖天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经过系统综合的考证,林国恩确认了清代瞿鸿锡摹本为真迹摹本;文字为汉字系统;全书应自右向左直排阅读;全书图文并茂,一字一图,局部如此,整体亦如此。从内容分析,“红崖天书”成书约在1406年,是明朝初年建文皇帝所颁发的一道讨伐燕王朱棣篡位的“伐燕诏檄”。全文直译为:燕反之心,迫朕逊国。叛逆残忍,金川门破。杀戮尸横,罄竹难书,大明日月无光,成囚杀之地。需降服燕魔,作阶下囚。
“红崖天书”的破译就是系统思考法的综合性原则的最好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