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点拨】
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学生大都不太会处理作文段落之间的衔接部分,导致作文内容断裂,过渡不自然,不流畅,缺乏层次感。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过渡是文章层次和段落间的衔接和转换,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巧妙的过渡便于读者理清脉络,深入理解。它就像连接各处佳景的曲径,能带领读者遍览奇景,渐入胜境。
那么,怎么过渡衔接呢?
用表示顺接(于是、所以、因此等)或转折(然而、但是、可是、不过等),或表示补充(另外、还有等)的关联词语来实现过渡。
一、时空转换过渡
用表示时间的词如“过去”“现在”“将来”等,表示空间转换的词如“在田间”“在屋后”“在山野”等实现过渡。如:刘心武的《为他人默默许愿》一文,作者用“小时候”“上小学的时候”“中学毕业时”三个过渡语,使文段自然,线索清晰,内容分明。
二、设置最小标题过渡
广东一位考生的《不会模糊的三原色》,叙述了三段故事:“我”刚进城读书,成绩不理想;经过调适,“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全家努力,获得了各自的成功——“我”保送升入高一级的学校。文中,作者分别以“底色:平淡的灰白色”,“衬色:耀眼的天蓝色”,“正色:炫目的粉红色”三个小标题来统领三个部分的内容,同时自然地实现了三段内容的过渡衔接。需注意,设置的小标题须紧扣话题,同时契合所统领文段的内容。
三、类似情景联想过渡
由顺序转入插叙或倒叙,可以设置悬念,使记叙文呈现出波澜起伏的姿态。然而,如何使叙述方式自然转换呢?我们不妨使用类似情景联想法。以下是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跳水》的片段:
他终于又一次站在了这座桥上。
…………
桥很老,而人更老……他在人生的最后时刻,要再做一次让自己怀念无比的事——跳水。
…………
今天的风很大,这不由得让他想到了和发小一起跳水的日子。那些日子的风也很大。
“今天的风很大”,这让他想起小时候和发小一起跳水时的日子,“那些日子的风也很大”,类似的情景,自然勾起了主人公的回忆,文章由顺序自然过渡到插叙。
除此之外,还有环境描写过渡法、名言名句引用法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经典引路】
一件小事
鲁 迅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教他拉到S门去。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
跌倒的是一个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从马路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伊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
“你怎么啦?”
“我摔坏了。”
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霎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地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
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
我没有思索地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圆,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
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走着,一面想,几乎怕敢想到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圆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煞了苦痛,努力地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简评】:
《一件小事》主要围绕着我、车夫、老太太、巡警四人展开。鲁迅先生将“我”从一开始对老太太被撞一事表示的冷漠与后来车夫对此事表示的热心进行对比,突出了《一件小事》中的人性之美。尤其是从“毫不理会、扶起、挽着臂膀立定、却毫不踌躇……”这样细致入微的神态、动作描写,使车夫的形象变得如此高大,一改我们印象之中车夫对富商的唯唯诺诺的形象。可以说,在鲁迅先生的笔下,车夫这个最为平凡却又最难于描写的人物变得栩栩如生,更贴近于生活之中。从末尾“我”的一番自责:“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圆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吗?”可见鲁迅先生的寓意已大白于众。
文章通过“但是”“这是”“突然”等关键词句过渡,赞赏了车夫的正义行为,而且也寄托了他的另类情怀:在封建社会的阴影之下,人与人之间也应当充满热情,和睦相处。最后时空转换,实现了从叙事到议论的过渡,雅致而让人产生联想。
【佳作展示】
石板桥上的世界
甘肃成县第一中学 李冰冰
矮山上的油菜花开得正好,放眼望去,黄绿色的菜茎满山遍野。英年早逝的太爷爷便长眠于此。不愿改嫁的太奶奶独自拉扯着五个孩子,硬是用纳鞋底挣得的钱把他们养大。
清明自是要扫墓的。矮山前的小溪上,本有座石板桥,不料前几日下暴雨涨水了,桥便半埋进了溪沟里。一路上桥,泥巴浆就溅到了裤管上,黏在了鞋底。
爷爷见了不言语,只是微微皱了下眉,便挽起了裤管,小心翼翼地脱了那双太奶奶做的鞋,把白袜攥在手里,对身旁的太奶奶正色道:“妈,我来背你。”
太奶奶颤颤巍巍地攀上了爷爷的肩,爷爷走得很慢,一步一步地,在泥冲的石桥上留下深浅不一的脚印……“老大,要照顾好老幺”,太奶奶忽然幽幽地开了口,用火柴棒般嶙峋的手紧紧地揽着爷爷的脖子。幺爷爷小时候发高烧,因没钱治病而烧成了智障,没有自理能力。处于癌症晚期的太奶奶,恐怕最放心不下的便是他了吧。爷爷深吸一口气,抿了抿唇,复又用手死死地扣住背上的母亲,又把腰向下压了压,稳稳地,坚定不移地向前迈去……
六旬的老人背着八旬的母亲,二人的白发在阳光下反射出银光……蒙眬间,爷爷愈发佝偻的背仿佛变成了一座石板桥,一座历经沧桑仍无声承担着风雨与责任的石桥……
一年后,太奶奶终究还是走了。“和睦”的亲兄弟们为零星的遗产而争论得不可开交,当谈到幺爷爷的赡养问题时,却又一致噤声。唯有“天真”的幺爷爷瞪着迷茫的双眼望着哥哥们,傻傻地笑起来。爷爷则山一般地立起来,用他那温暖的右手,那因14岁就外出打工补贴家用历尽艰辛而粗糙的大手,紧紧地抓住了老幺的手。
“老幺就跟着我吧。”
“我什么也不要。”
又是一年清明时。爷爷走在石板桥上,左手提着供果,右手牢牢地牵着自己的弟弟,走得那么缓,那么慢,却又那么坚定。溪水淙淙,石板桥青青,油菜花依旧开得妩媚,草长莺飞处,长眠着他们的亲人。老人的背影单薄,只是腰板愈发挺直了。
夕阳里,爷爷的背影被不断拉长着,长到好似铺满了整个石板桥。记忆中,爷爷仿佛也化作了石板桥,他无私地承担着长子的责任,无声地连接着两辈人的爱与牵挂,默默地理解与承受……
那长长的背影里,短短的石桥上,背上背的,手里牵的,仿佛是爷爷的整个世界。
【简评】:
本文用“清明”“年后”“又是清明时”三个时间副词,将三个重要场景片段连接起来。本文环境描写精彩,前后的描写互相呼应,使得文章如诗如画,情景交融。同时,文章将无私承担、默默承受的爷爷比作石桥,形象贴切,含蓄蕴藉,更加凸显出“我”对有爱心有担当的爷爷发自肺腑的赞美之情。
形神兼具 跃然纸上——记叙文如何塑造人物形象
【技法点拨】
人物是记叙文的灵魂,是文章吸引人的最重要因素,要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就离不开对人物的刻画,因此,刻画人物形象就成为写作记叙文的重中之重。刻画人物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其他还有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等等。其中具体刻画人物的方法主要有五种: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1.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主要是指人物的容貌、身材、衣着、神情等,外貌写得如何,直接影响到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性格的刻画。要写好人物外貌,关键在于平时仔细观察。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注意人物的身份,了解、熟悉他们的个性,还要留心他们的变化,抓住人物外貌的特点,注意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内心感情的变化。
2.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成功的语言描写,总能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也就是说,人物语言必须个性化,符合人物身份。正如鲁迅所说:“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这里所说的“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就是具有个性特征的语言。因此,人物的语言描写,能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
3.动作描写,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动作描写即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刻画,来揭示人物性格。动作描写同样要求生动、具体、细致,要完整地描绘每个动作的前因和后果,表现动作发生、发展乃至结束的过程,使读者获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印象。要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动态,使人物在一系列动作中显露出独特的个性和内在的思想,进而使形象显得更加丰满、完整和立体化。描写人物动作,最重要的是注意观察。在日常生活中要格外留心,观察周围各种人形形色色的行为动作,特别要注意不同的人的动作特征,抓住特征仔细地、反复地进行观察。要准确而恰当地运用动词,写好动作,扣住细节,形神兼备。
4.心理描写,即直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从中学课本中我们学到的心理描写的方法有很多种,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包括内心独白、神态描写、梦境和幻觉描写等,间接描写包括环境烘托、动作语言描写。能用于上文的有内心独白、幻觉描写和所有间接描写。
内心独白,就是自己对自己讲的无声的话。人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会对自己讲不同的话,这不同的话就能反映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把特定状态下自己对自己讲的话详尽地描写下来,就能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间接描写,包括表情、动作、语言、景物的描写几个方面。还可用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心理,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情时看相同的景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因为人对使自己心灵产生感应的事物特别敏感,因此人的眼睛能根据自己的心情选择景物,并伴随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紧张的状态下,人会焦虑、烦躁等等,因而对声音、光线会产生与平时不同的感受。把这些经过眼睛选择过的在特定感受笼罩下的景物描写下来,就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
5.细节描写,即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在内的一些细小环节的细致描写。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契诃夫的《变色龙》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对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这个细节描写就十分精彩,小说中前后四次写到军大衣,每次都有不同妙用,用语精准。抓住了细节还要善于用语言勾勒描摹。“求小同而存大异”,小题大作,小处见大,写出令人眼前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的“闪光点”来。细节描写要能深刻地揭示主题,不能为了写细节而写细节,要看所写的细节对中心主题有没有用,有多大的用处,然后才确定是否采用细节描写。
总而言之,记叙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各种方法要综合运用,相得益彰,才能收到完美的效果。
【经典引路】
怀魏握青君
朱自清
两年前差不多也是这些日子吧,我邀了几个熟朋友,在雪香斋给握青送行。雪香斋以绍酒著名。这几个人多半是浙江人,握青也是的,而又有一两个是酒徒,所以便拣了这地方。说到酒,莲花白太腻,白干太烈;一是北方的佳人,一是关西的大汉,都不宜于浅斟低酌。只有黄酒,如温旧书,如对故友,真是醰醰有味。只可惜雪香斋的酒还上了色;若是“竹叶青”,那就更妙了。握青是到美国留学去,要住上三年;这么远的路,这么多的日子,大家确有些惜别,所以那晚酒都喝得不少。出门分手,握青又要我去中天看电影。我坐下直觉头晕。握青说电影如何如何,我只糊糊涂涂听着;几回想张眼看,却什么也看不出。终于支持不住,出其不意,哇地吐出来了。观众都吃一惊,附近的人全堵上了鼻子;这真有些惶恐。握青扶我回到旅馆,他也吐了。但我们心里都觉得这一晚很痛快。我想握青该还记得那种狼狈的光景吧?
我与握青相识,是在东南大学。那时正是暑假,中华教育改进社借那儿开会。我与方光焘君去旁听,偶然遇着握青;方君是他的同乡,一向认识,便给我们介绍了。那时我只知道他很活跃、会交际而已。匆匆一面,便未再见。三年前,我北来做教,恰好与他同事。我初到,许多事都不知怎样做好;他给了我许多帮助。我们同住在一个院子里,吃饭也在一处。因此常和他谈论。我渐渐知道他不只是很活跃、会交际;他有他的真心,他有他的锐眼,他也有他的傻样子。许多朋友都以为他是个傻小子,大家都叫他老魏,连听差背地里也是这样叫他;这个太亲昵的称呼,只有他有。
但他绝不如我们所想的那么“傻”,他是个玩世不恭的人——至少我在北京见着他是如此。那时他已一度受过人生的戒,从前所有或多或少的严肃气氛,暂时都隐藏起来了;剩下的只是那冷然的玩弄一切的态度。我们知道这种剑锋般的态度,若赤裸裸地露出,便是自己矛盾,所以总得用了什么法子盖藏着。他用的是一副傻子的面具。我有时要揭开他这副面具,他便说我是《语丝》派。但他知道我,并不比我知道他少。他能由我一个短语,知道全篇的故事。他对于别人,也能知道;但只默喻着,不大肯说出。他的玩世,在有些事情上,也许太随便些。但以某种意义说,他要复仇;人总是人,又有什么办法呢?至少我是原谅他的。
这其实也只说得他的一面;他有时也能为人尽心竭力。他曾为我决定一件极为难的事。我们沿着墙根,走了不知多少趟;他原原本本,条分缕析地将形势剖解给我听。你想,这岂是傻子所能做的?幸亏有这一面,他还能高高兴兴过日子;不然,没有笑,没有泪,只有冷脸,只有“鬼脸”,岂不郁郁地闷煞人!
我最不能忘的,是他动身前不多时的一个月夜。电灯灭后,月光照了满院,柏树森森地竦立着。屋内人都睡了;我们站在月光里,柏树旁,看着自己的影子。他轻轻地诉说他生平冒险的故事。说一会,静默一会。这是一个幽奇的境界。他叙述时,脸上隐约浮着微笑,就是他心地平静时常浮在他脸上的微笑;一面偏着头,老像发问似的。这种月光,这种院子,这种柏树,这种谈话,都很可珍贵;就由握青自己再来一次,怕也不一样的。
他走之前,很愿我做些文字送他;但又用玩世的态度说:“怕不肯吧?我晓得,你不肯的。”我说:“一定做,而且一定写成一幅横批——只是字不行些。”但是我惭愧我的懒,那“一定”早已几乎变成“不肯”了!而且他来了两封信,我竟未覆只字。这叫我怎样说好呢?我实在有种坏脾气,觉得路太遥远,竟有些渺茫一般,什么便都因循下来了。好在他的成绩很好,我是知道的;只此就很够了。别的,反正他明年就回来,我们再好好地谈几次,这是要紧的。——我想,握青也许不那么玩世了吧。
【简评】:
本文运用倒叙,构思巧妙。先写饯行醉酒的事情,为下文张本,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以友谊为线索,写其相识、相知、相别与相忆,一线贯穿,结构严谨。文章剪裁得当,详略有致。重点写握青君的性格,但没有平均使用笔墨,平铺直叙,而是略写与详写相结合,突出性格中的“傻”与“玩世”,抓住了人物最主要的特点,如在眼前。同时注重抒情与描写的结合,通过所描写景物的特点来抒发情感。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辅助抒情。语言上善用修辞,比喻精妙,朴素自然,呈现“轻灵澹远”的风致,读文如品清茗。
【佳作展示】
何处是江南
甘肃成县第一中学 王怡斐
我生活在南方与北方的交界点,这里既有北国的风雪,也有南国的杨花。南河水指引着迷途的旅人,顺流则下南,逆流则上北。芦苇仰躺在南去的河风里柔柔地招摇,柳絮飘浮着掉落在南去旅人的睫毛上。
母亲迷恋着江南。那个“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那个有着石拱桥、青石板的江南,那个有着水乡雨巷、亭台楼阁、古香古色的江南,那个被母亲日思夜想着的江南。
母亲不止一次地准备南下的行囊,可都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最终搁浅,每次看到媒体上有关江南的报道,母亲便微微一怔,慢慢地将目光移开,却又不忍心似的一眼一眼地瞥,直至报道结束。母亲喜欢盯着地图发呆,喜欢听着古琴乐曲发呆,喜欢闻着桂花香发呆……母亲是如此痴迷着江南。
每逢放假,父亲都会询问母亲全家度假旅游的去处,母亲望了望南方,仿佛透过一层层的钢筋泥墙,看到了南河的芦苇,诱人的睫毛。她说,去北方。因为父亲喜爱北国的雪,北国的山,以及北国一望无际的草原。
我见识过成群从山丘上以白云翻滚般向下奔跑的绵羊,领略过似晶似镜的斑斓冰雕,可是我和母亲一样,想去看看柔情似水的江南。
终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坐上了去往母亲心中桃花源的火车。一路上,母亲努力克制着自己的喜悦,一次又一次地将火车票取出来翻看,一次又一次地百度江南的旅游攻略。当我从站台上跳下来时,一股清风,和着水汽和桂花的香气,扑鼻而来。这里就是江南,令母亲魂牵梦绕的江南。
自那次旅行回来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只要母亲一提起江南的人文景致,眼角总是带着笑意,掩饰不住的开心。父亲每次看到母亲的笑容,都会露出恍然大悟的微笑,父亲决定,以后,常下江南。
看着他们会心的微笑,我由衷地感动,因为母亲的桃花源终于找到,而亲人之间的桃花源也已经开始。
“灯影桨声里,天犹寒,水犹寒,梦中丝竹轻唱,楼外楼,山外山,楼山之外人未还,人未还,雁字回首,早过忘川,抚琴之人泪满衫,杨花萧萧落满肩。落满肩,笛声残,窗影寒,烟波桨声里,何处是江南。”
【简评】:
本文语句十分流畅,语言清丽,我、父亲、母亲三人个性鲜明,最突出的是心理描写的运用自然而细腻,结尾引用诗句,把对江南的久久难以割舍的情节刻画得活灵活现。文章在叙事的同时,点滴的议论——“我由衷地感动,因为母亲的桃花源终于找到,而亲人之间的桃花源也已经开始”,顿使文章主题深远。
切中肯綮 散发光彩——如何写好记叙文
【技法点拨】
一、线索清晰
记叙文都应该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所谓“线索”,是指连接文章材料、推进文章内容发展的纽带。没有它,写作材料就会成为散金碎玉、断线珍珠。中心事件、人物、作者的思想感情、事件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事物或题眼都可以作为记叙文的线索。一篇文章里可以有一条或几条线索,但在一篇七八百字的记叙文里,有限的篇幅决定了它宜选取单一的线索,否则极容易出现内容杂乱、字数超出要求的情况。例如:有一篇考场作文,记叙了一个杂货店的女店主十几年如一日地照料残疾的丈夫,同时又热情地为广大顾客提供服务。结果,两条线索都铺开来写,虽然都写得细腻动人,但是到最后文章写了近千字,仍未能结尾。即使小作者的写作功底不错,但是文章结构残缺,最终只能列入三流行列。试想,假如作者只以其中一条线索来组织材料,结构成篇,文章何至于落到这种地步呢?
二、开头简洁
一篇七八百字的文章,如果在记人叙事之前就花两百字的篇幅铺陈,说些不痛不痒的开场白,文章的内容便无法得以丰润。所以,文章开头要去掉陈词套话,切中文题,开宗明义,以清新简洁的语言引入下文。然而“小曲好唱口难开”,要写好文章的开头并不容易。如果开头能恰到好处,就能增加文章的亮点,抓住读者的心。古人将文章的开头比作“凤头”也是很有道理的。特别是阅卷时间有限的考场作文,文章若有一个简洁而又别出心裁的开头,一定会使你的文章增色不少,你的作文也必将在众多的作文中脱颖而出,博得阅卷老师的欢心。比如下面几篇文章的开头:
1.“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朦胧的感觉,是生活的点点滴滴流露出来的一种快乐、温馨的感觉。”(《幸福》)
2.“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珍贵的雨披,说起这件雨披,还有一段小小的故事呢。”(《一件珍贵的雨披》)
3.“看,叶儿在一片称赞中舒展了;瞧,花儿在无数羡慕的目光下绽放了;望,果儿在芬芳的日子里成熟了。可你曾想过,是谁真诚地为它们提供了养分,是谁无私地为它们增添了活力呢?”(《奉献》)
这些优秀的开头,有的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有的巧设悬念,引人入胜;还有的妙用修辞,清新隽永。由此可见,好的开头必须具备以下两个要求:第一,简短,尽快进入主题,绝不能在空洞的套话里绕来绕去;第二,清新,能吸引读者的目光。
三、切入巧妙
在生活中,一件事情的发生必然具有“起因—经过—结果”这一流程。而在作文中,如果完全照此顺序一一细说,文章则容易流于松散、琐屑。聪明的作者,往往善于从事情发生的某个角度切入,集中笔力描写重点内容,这样文章会显得结构紧凑,重点突出。事实上,一篇七八百字的文章,一般只适合详写两个片断(最多三个),其他内容只能略写。因此,恰当巧妙的切入就显得更为重要。在一篇满分作文《勇气》里,考生是这样切入的:“我站在门口,手举起来又放下,放下去又举起来。唉,我实在没有勇气敲开老师的门!”然后叙述他为什么要来敲门道歉,重点描写老师无私奉献的举动带给“我”的震撼。结尾写道:“老师的举动唤起了我的良知,我还有什么不能说的呢?暮色苍茫中,我鼓起勇气,走向老师的门前……”这篇文章正是由于作者从事情的“中部”切入,节省了笔墨,优化了文章结构,强化突出了中心,所以取得了满分。
四、情节生动
好的记叙文之所以感人,原因在于其真实感人的情节。在设置和叙述情节时,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表达出的效果却大不相同。因此,我们要明确,情节的精彩部分是情感积蓄“关口”处的喷薄而出,可以是碰撞的爆破口,可以是悬念不断推进的“真相大白”。一篇记叙文,应将精彩的情节作为重点精描细写,并在此前做好事情发展的铺垫和感情的积蓄。这样,文章才会熠熠生辉。例如,大家熟悉的朱自清的《背影》,一开头就先交代了家中的光景十分惨淡的背景,在铺陈后,再通过细致描写车站送别时父亲买橘子的场景,把情节推向高潮。
五、语言流畅
对于考场作文而言,一来由于时间紧,不可能去字斟句酌,二来因为描述事情发展时必然伴有大量的叙述、交代、说明性的语言,所以要表现自身的语言功底,就一定要抓住片段、局部的语言描写。可以是气势磅礴,一气呵成的一组排比句,如:“生活像一桌菜,充满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体验却是一张嘴,细细地嚼,慢慢地咽,品尝生活的无限滋味;生活像一条路,充满了坎坷与艰辛,体验则是一双鞋,带你踏过重重险阻;生活像一条河,充满了急流和险滩,体验则是一艘船,伴你渡过惊涛骇浪。”也可以是思想深邃、含蓄隽永的哲理句,如:“生活就是这淡淡的音乐、淡淡的茶,飘出的是无尽的遐思与悠远的憧憬。”等等。
总之,要想写好一篇记叙文,除了掌握以上几点技巧外,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要用心捕捉那些好的素材,从而让自己的文章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经典引路】
祖 父
萧 红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祖母喜欢吃果子就种了果园。祖母又喜欢养羊,羊就把果树给啃了。果树于是都死了。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因为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他们是并不存在的。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带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的,西一脚地瞎闹。有的把菜种不单没被土盖上,反而把菜籽踢飞了。
小白菜长得非常之快,没有几天就冒了芽了,一转眼就可以拔下来吃了。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一起地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等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满留着狗尾草的一片,他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则没有,只是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
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
黄瓜也许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蜻蜓飞得多么快,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一开初也没有存心一定追上,所以站起来,跟了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去了。
采一个倭瓜花心,捉一个大绿豆青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也许把蚂蚱腿就绑掉,线头上只拴了一只腿,而不见蚂蚱了。
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奇怪的就是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只是天空蓝悠悠,又高又远。
可是白云一来了的时候,那大团的白云,好像撒了花的白银似的,从祖父的头上经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那么低。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简评】:
文章叙事线索清晰,人物形象鲜明,事件真实感人,语句通俗,但含味深远,勾勒出一幅醇美的生活画面,文章开门见山,入题很快,很好地展现人物性格(祖父——慈爱、宽容、仁厚;我——顽皮、天真),反映孩童心理,体现浓浓的祖孙情。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代快乐、自由、温馨、美好的后园生活,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浓浓亲情的眷恋,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与人性美的向往。
【佳作展示】
奔跑的母亲
甘肃成县第一中学 刘畅
黑马!又见黑马!
当她那并不健壮的身体撞上终点线的那一刻,整个赛场都沸腾了。她像一颗从天际划过的流星,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观众在拼命地拍着手,评论员手忙脚乱了好一会儿才找到了有关这颗新星的资料,她以前从未参加过什么大型比赛,唯一一次则第一轮就被刷下了场,一年之后,她却突然超越了所有人,一举夺冠。
冲过了终点线的她没有手舞足蹈,也没有大声欢呼,而是跪在地上,深情地亲吻着大地,然后又将头抬起来,泪流满面,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她不停地重复着这些动作,直到有人将她扶起来,给她带上一枚金灿灿的奖牌。
当她站在领奖台上之时,无数闪光灯正对着她,人们对这位黑马充满了好奇。记者问她:“根据您的资料显示,您以前从未参加过任何大型比赛,也从未接受过任何专业的训练,请问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你获得胜利呢?”她平复下激动的心情,语气颤抖着回答道:“我非常渴望那8000美元的奖金”,这句话一说出来,会场中一下子安静了,因为这话明显有悖体育精神,只见她这时候流下了眼泪——“因为这样,我的那五个孩子就有钱上学了。”全场先是寂静了一瞬,下一刻便掌声雷动。
她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小镇,她的家庭在那里并不算富裕,也仅仅只够填饱肚子,勉强生活。她的五个孩子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慢慢长大,到了上学的年龄,她和她的丈夫开始发愁,家里已经没有任何多余的钱去供孩子们上学,她看着孩子们渴望的眼神,心中又十分不忍。她想起了中学时期,有位教练曾看中自己的长跑天赋,但自己当时没有同意。她想去参加一些长跑比赛来获得奖金,可已经没有了当年的体力,想要长跑获得奖金的可能性并不大。她为了孩子,也豁出去了。每天清晨,她奔跑在崎岖的山路,无论刮风下雨,从未间断。她的双脚磨出了水泡,跑步时的剧痛,如同刀子割在她的脚上,在这时候,她就忍受着,直到水泡被磨烂,磨平。她每天坚持,从不停下,直到有一天她的丈夫在崎岖的山路上发现了晕倒的她。她的孩子哭着让她停下,她却一直坚持着,直到获得胜利。
她每天奔跑在路上,留下了一串串温暖的阳光。
【简评】:
文中的母亲凭借着顽强的毅力成为一匹黑马,作文选取的素材较好,塑造的母亲形象鲜明,文章标题引人,开头简洁自然,对话描写出奇,插叙了“母亲”的家境,更让人感觉到了母亲的伟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