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写景,并非单纯地为了描写景物,往往是借景物来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感。所写之“景”与心中之“情”一致。则情景相应,情因景生。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景物,从而让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有可靠的依托。借景抒情的散文,是以抒情为宗旨的。所以,无论是寓情于景的间接抒情,还是写景基础上的直接抒情,我们都要做到感情真挚,不虚假,更不装腔作势。

【技法点拨】

作者的思想情感各不相同,在看待自然景物时,会带着各自的主观情感,并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情感融入笔下景物之中。所以写景,并非单纯地为了描写景物,往往是借景物来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感。写景抒情的散文,要达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须做好以下三点:

一、笔下景物要与自己情感一致

写景时,对景物要有选择,选择能够表现自己心情和情感的景物去写。例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者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作者将自己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融入对“清”“静”“悲凉”的景物的描述中,情景交融一体。所写之“景”与心中之“情”一致。则情景相应,情因景生。

二、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

写景是抒情的基础,那种没有写景基础的空洞抒情,是借景抒情散文最忌讳的。自然景物自身各有其独有的特征,因此,我们在写作时,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抓住景物的细节和特点来仔细描摹。

如《荷塘月色》片段: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作者抓住了景物的形状、颜色、气味等,借助比喻、拟人和动静结合的手法来表现荷塘月色。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景物,从而让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有可靠的依托。

三、抒情力求真挚自然

借景抒情的散文,是以抒情为宗旨的。所以,无论是寓情于景的间接抒情,还是写景基础上的直接抒情,我们都要做到感情真挚,不虚假,更不装腔作势。切不能牵强附会,或给景物强加上一些生硬的情感,或强贴上某一种标签。

【经典引路】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钩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口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清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

黄花麦果韧结结,

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日“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扫墓时候所常说的还有一种野菜,俗名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瀹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花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吧。”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

【简评】:

文章介绍荠菜时,重点写采集的乐趣和有关荠菜的风雅习俗;介绍黄花麦果时,重点写它的形态特点和用菜做糕的方法;介绍紫云英时,重点写它的美丽、药用价值和人们采玩菜花的情形。这样写避免了重复单调,使文章变化多姿,生动活泼。用北京、东京的“草饼”和故乡的“黄花麦果糕”做对比,反衬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儿时生活的眷恋之情。

【佳作展示】

飘落心灵的梧桐叶

甘肃成县第一中学 李果林

我是怀着失落、彷徨的心情不知不觉地走到这儿来的,可我回去的时候却感觉心里充溢着的是一种对命运的顿悟,真实而又朦胧。

早上来公园的时候,感受到的是一阵阵清凉的风,因为时近晚秋了,小路边的梧桐林虽将那秋日里和煦的太阳捣碎后筛得满地都是,却也禁不住在秋风中洒下些枯黄的树叶来,树叶洋洋洒洒,徐徐飘落在地。透过眼前纷纷飘落的秋叶,我似乎又看见了浑浊而又饱含无奈而伤痛的眼神。又听见了母亲劳动归来时不停地喘息。面对这样的家境,残酷的命运竟让我痛苦地做出决定——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放弃学业,随乡邻南下打工,为家里分担点忧愁。或许这种厄运不止降在我一个人身上,但我现在才如此真实地感受到生活残忍的一面。它来得如此突然、急促,似真的无法接受,没想到太阳才微微露出了点笑脸,便藏到云里去了。

眼前,秋叶仍在不停地随风飘落,一片接着一片,这是老天在为我哭泣吗?忽然有一种想伸手抓住一片落叶的欲望,我于是慢慢地伸出手去,一片枯黄的梧桐叶立刻飘落到我的手掌心。我仔细端详这片秋叶,竟然发现秋叶曾经被撕裂过,那疤痕处却生出一小片梧桐叶,它是接着疤痕与残损的树叶一起生长的!又一阵清风吹来,吹走了我手掌里的树叶,可我的脑海里浮现的依旧是那片枯黄的树叶。猛地觉得这片树叶是生活给我的一种暗示,因为树叶的遭遇与我的处境竟是如此的神似。我的心上不也有那样一道深深的伤疤吗?为什么伤疤的另一端能生长出另一片小树叶,为什么受伤的树叶仍能顽强地延续自己短暂的生命?而我,却始终彷徨在绝望的边沿,难以挣脱命运的束缚呢?我应该振作起来。应该对我的人生负责。毕竟生命太珍贵,哪怕是丁点儿的失去也会带来无尽的伤痛。望着这片枯黄的梧桐树,我激动地流下了眼泪。生命的长途需要你去跋涉。转身走出这片树林时,我在心里默念着:感谢梧桐叶,感谢生命。

【简评】: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佳作,在写法上借鉴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文章首先交代“我”失落、彷徨的缘由;接下来的一段写事,交代造成自己心绪不宁的原因——厄运降临;此后描写飘落于手掌中的枯黄的梧桐叶,触景生情,“我”由此得到启示并释怀;末段作结,“我”不禁“感谢梧桐叶,感谢生命”。本文所写景物与自身情感保持一致,写景始终抓住景物顽强生存的特点,紧扣“我”遭遇厄运的忧伤的情思,从而有效地借梧桐叶之景抒发“我”从忧伤到感恩的思想感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