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的知识就像黑夜中的一盏明灯,在我们感受它的光明和指引的同时,也使我们更难分辨远方的事物。
美国某军事科研部门在20世纪50年代初研制一种高频放大管的时候,对于高频率放大能不能使用玻璃管这个问题,人们找不到答案。鉴于这个原因,科技人员无法推动工作的开展。在这种情况下,以贝利为负责人的这一研制小组被安排了这项任务。在接受这项任务的同时,他们这一小组被上级主管部门告诫不能查阅任何相关的资料。在这组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制成了一种高达1000个计算单位的高频放大管。
在完成任务以后,研制小组的科技人员都非常纳闷“为什么不能查阅相关的资料”?原来,很多书籍中都明白地写着“如果采用玻璃管,高频放大的极限频率是25个计算单位”。如果在进行研究的时候,科技人员提前看了资料,就不可能得出“1000”这个结论,可见不受以往思维的限制是多么重要。它能促使人们研究出新的成果,促进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勇敢地向书本发出挑战,前人那些充满智慧的成果,仅仅是伟大的里程碑,而非终点的标志。
公元前2世纪,罗马时代伟大的医学家盖伦,一生写了256本书。在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里,医学家、生物学家们都一直把他写的书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
在盖伦的很多医学著作中,他都表明了自己对于大腿骨的观点:人的大腿骨是弯的。多少年来,人们一直相信他所说的就是正确的。但后来经过实际解剖,发现人的大腿骨并不是弯的,而是直的。正所谓“实践出真知”,此时,人们可以明确提出盖伦的观点是错误的,但人们没有这么做,反而对自己的实践结果产生了质疑。或许就是因为人们太崇拜盖伦了。他们找到了观点不同的源头,原来在盖伦那个时代,人们不是穿裤子,而是穿袍子,所以由于得不到校正,人的大腿骨才是弯的;而现在由于人们穿裤子,所以大腿骨就是直的了。
这是多么可笑的解释!人们竟然会普遍都相信!从中可以看出,一般人对盖伦的书盲目崇拜和迷信到了何等程度!
天文工作者勒莫尼亚在1750—1769年间,曾先后12次观察到了天王星。而有关天文学著作却一直认定,土星是太阳系最边缘的行星,太阳系的范围到土星为止。这一书本知识牢牢地影响和束缚了勒莫尼亚,使他始终未能认识到,他所发现的这颗星也是太阳系的行星之一。直到十多年后,才最终由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于1781年加以认定。
在20世纪50年代初,生物学家徐道觉有一位助手,由于粗心,所以在配制冲洗培养组织的平衡盐溶液时,违背原理,最终配制成了低渗溶液。在低渗溶液中,细胞最容易胀破。然而,当他把低渗溶液倒进胚胎组织时,却在显微镜下发现染色体溢出后,铺展情况良好,染色体的数目清晰可见。此时徐道觉就可以数一下人类染色体的数目。但此时他又想到前人已经得出了结论:既然大猩猩、黑猩猩的染色体都是48个,可以推断,人类的染色体也是48个。所以,他放弃了这个机会,这也必然导致了他不可能有这一重大发现。没想到过了几年后,另一位美籍华裔生物学家蒋有兴,在他面临同样的事情时,他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发现是46个,之前所说的48个是错误的。
以上这些突出的事例虽然是极个别的,但它们却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都能启示我们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书本知识与创新能力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是不是一个人的书本知识丰富,创新能力就一定强?
大多数人会下意识地认为学历越高,创新能力也就越强。其实这种认识是非常片面的,没有科学依据的。的确,学历高的人必然读过很多书,但读书并不代表着有创新能力。书中的很多知识都是错误的,如果能够发现其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那么必然会提高创新能力,否则跟其他人也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读书人一定要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和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为人类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现实生活中,知识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不能将其绝对化。事实上,二者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二者既联系,又在一定情况下相互对立。其联系主要表现在:知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知识越多,对创新能力的提高越有利,这是主要方面。当然,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和家长都会鼓励我们好好学习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有大的发展。
另外,知识和创新能力也是相互对立的。因为知识的积累并不代表着创新能力的增强。二者的发展并不一定是同步的,更不可能成正比。因为很多高学历的人只知道书本上的知识,在创新方面没有自己的见解,更提不出问题,在别人提出问题的时候,也解决不了,所以,与常人相比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同时,二者的矛盾之处还体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在很多情况下,学习了书本知识之后,现实就会将这种“神圣性”打破,并证明书本中的知识是错误的。如果此时读书人发现不了其中的错误,而只是一味地接受,必然会影响自己的判断,并作出错误的决定或者是选择,最终阻碍自己的发展。
曾经荣获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物理学家温伯格,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读书的时候,千万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答案,而是要敢于尝试,尝试发现有没有与书本上不同的东西,这种能力不是学来的,而是通过不断锻炼而形成的,它最终会引导你比同龄人更上一层楼。”这段话非常值得青少年认真思考。
由于知识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所以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会发现:一方面,有很多知识相当丰富,可是创新能力很弱的所谓“书呆子”,这甚至包括一些科技人员在内。尽管他们一生都很勤奋,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但却总是搞不出较有价值的创造发明来;另一方面,又有不少虽然缺乏知识,但颇有创新智慧的所谓“机灵鬼”,即使是在科技界,许多重大的发明发现,也往往是由一些知识相对缺乏,然而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年轻人或门外汉做出的。古今中外各个领域里的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一般都既有丰富的知识,而又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所以,在学习书本知识的过程中,也应该学会检验书本知识的正确与否。当然,书本是引导我们走入知识殿堂的指明灯,但我们在接受它的同时,也要敢于质疑它,发现其中的问题和错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不断培养起自己的能力。另外,无论做什么事情,应该记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要按照如此想法去做,相信你必定会有一个美好的前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