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古今中外,凡在某一方面成大功,立大名的人,都是在某一方面勤于工作的人。
——冯友兰(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鲁迅先生说过:“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学习是不应满足的,人的一生,要学的东西有很多,应该有的放矢,缺什么,补什么,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学习有利于人生的进步,还有利于生活的充实。
因为学不够,就会谦虚谨慎,越学越会觉得自己无知、渺小,则自己的感悟和收获就越大。让学习成为终身信仰,在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里,耐心、尽力的学习态度,将是一艘载着我们不断前行的船,能够引领我们不断走向更充盈的人生。
其实,无论你承认不承认,你一辈子都在学习中度过,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则完全是无意识的。有意识地学,是先有目标,然后才行动。因为方向明确,所以可以少走许多弯路。
学习是光明,无知是黑暗。人生是在不断探索中才能得到升华和提高,才会有辉煌的成就,文坛的几位巨匠如冰心、巴金、金庸等,他们都深知这个道理,而且始终如一地贯彻下去,因此才会有如此大的成就。我们熟知的金庸先生更是在80岁高龄之际提笔修改了《射雕英雄传》,使这部经典名作再次遇热,受到众人瞩目。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活到老,要学到老。”人生本身就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生有涯而知无涯,学习是无止境的,除非你自己限制了自己的眼界和见识。因此,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跟上世界的变迁,使人生更加温厚、圆满。
即使是天才,也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是“江郎才尽”,一无所成。
北大一教授曾讲过“江郎才尽”的故事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警示他的学生要有不停学习的精神。
“江郎才尽”的故事,是讲述南北朝时期梁朝金紫光禄大夫江淹故事。江淹年轻时好学不倦,诗和文章都写得很好,成为当时负有盛誉的作家。
中年为官以后,有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对他说:“我的五彩笔在你处多年,请你还给我吧!”江淹听了这话以后,到自己怀中去摸,摸到五彩笔便还给了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写诗作文便再也没有优美的句子了。
据史学家考证,江淹确有其人,他的诗文到后来退步也是真有其事,但他一落千丈的根本原因不是上面说的那个还五彩笔的传说。
他早年家境贫寒,所以学习刻苦,“留情于文章”,而且非常注意向有成就的前辈学习。“于诗颇加刻画,虽天分不优,而人工偏至”,也就是说他虽缺乏做学问的条件,却以加倍的努力去钻研。他的成就,不是天意神授,而是来自勤和思,勤奋不怠,好学不倦,这就是他前半辈子誉满朝野的根本原因。
到了后半辈子,官做大了,名声也大了,认为平生所求皆已具备,功名既立,可及时行乐了,于是由嬉而随,耽于安乐,自我放纵,再不求刻苦砥砺了。他自己说他性有三短,其中的“体本疲缓,卧不肯起”、“性甚畏动,事绝不行”等就属于“随”的劣性。“随”导致他事业心消失,他只“望在五亩之宅,半顷之田”,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都烟消云散了。后来学疏才浅,诗文退色,“绝无美句”,这也是必然的结局。
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贵在勤勉和持之以恒的努力,若在一点成就面前沾沾自喜、满足现状,再聪明的天才也会有江郎才尽的那一天。因此孔子才说:温故而知新。通俗地讲,就是要不断复习学过的内容,才能知道新的内容。强调的是知识的持续,你一旦懒散,不但学不会新的,恐怕要像江郎一样,连旧的也忘却了。
冯友兰先生说:“无论古今中外,凡在某一方面成大功,立大名的人,都是某一方面勤于工作的人。”冯友兰先生终其一生都在为哲学而努力,西方因他的著作而知中国哲学,就连中国人自己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都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他所著的“三史六书”是所有了解中国哲学的人都不可能绕过的。
做学问至此,冯老无疑是成功的,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哲学界的天才,但冯老付出的努力也远非常人所能想象。从一个中国哲学的门外汉到无法跨越的大师,其中的艰辛与汗水都是为成功而付出的代价。冯老正是秉持着将学习视为终身信仰,勤奋刻苦,才收获了如此之高的学术成就。
一个人知识的多寡,和他的勤奋程度永远是成正比的。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功,要靠‘九分汗下,一分神来’。学问的奥妙从来不是浅尝辄止就能得到的。”学习正如逆水行舟一样,不进则退,因此我们应当持有终身学习的信念,将勤奋坚持到底。自古有大学问者,贵在勤勉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满足现状,再聪明的人也会有江郎才尽的那一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