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大学固然可以学到知识,可不能说不进大学就无法学习到知识。学习是自己的事。
——叶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有人说,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的时代。也有人说,21世纪是一个知识型经济的时代。但万变不离其宗,21世纪始终重视的是个人的实际能力,这就意味着“能力时代”即将代替“学历时代”。衡量个人水平的标准,已经不是证明学校教育知识水平的文凭,而是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地更新知识、适应变化、迅速提高的个人能力。
我们的家长望子成龙的首要目标,就是让青少年朋友上重点中学,然后考上一所好大学。这个目标被社会、学校、家庭树立得很高、很神圣,所以能够达到或不能达到就显得区别很大,似乎有天壤之别。对于青少年朋友、父母、老师等相关的人来说,由此造成的压力、紧张、担心、困惑,便无时不有。因为大家都把学历看得很重。
文凭不过是一张纸,而自己的实力就是最好的“文凭”。这个实力,包括学校学的知识,这是实;还有在实践中磨炼出的才能,这是力。从实到力,从知识到才能,中间还有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就是我们将知识用到实践的过程。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说的:“学而不行,可无忧与?”学习而无实践,能没有忧患吗?
成功者未必都有很高的学历,但成功者必然都有深刻的经历。正如古人所说:“凡知者,或未能行;而行者,则无不知。”著名作家高尔基没有读过大学,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登上了文坛,他写出了《我的大学》等许多不朽著作,成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和未来取得的成就而言,能力比学历更加重要,更具有影响力,甚至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
1917年夏,刘半农从上海返回江阴老家,由于没有固定收入,只好靠变卖家中物品度日,经常穷得揭不开锅,妻子不得不经常到娘家去借贷。就在一家人贫困潦倒的时候,刘半农忽然接到了一封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寄来的聘书,正式聘请他担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授。一个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人,居然接到全国最高学府发来的聘书,不仅妻子难以相信,就连刘半农自己也不敢相信。而这次雪中送炭的机遇,还要得益于刘半农前不久在上海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的一次会面。那次会面,陈独秀慧眼识才,不仅看出刘半农身上的锐气,更看出他是一个可造之才。于是,陈独秀向蔡元培先生大力推荐了刘半农。就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乡村青年摇身一变,跨入了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
任教北大后,刘半农先后讲授诗歌、小说、文法概论和文典编纂法等课程,与他同时执教的还有钱玄同、周作人、胡适等人。虽然连中学都没有毕业,但刘半农的国学功底丝毫不逊色于别人,而且他长于写作,阅读广泛,备课十分认真,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不久便在北大的讲台上站稳了脚跟,无人不知,北大出了一个中学肄业的国文教授。
刘半农先生虽然没有多好的文凭,但是靠着自身的实力进入北大当上国文教授。所以,我们在评价一个人不应当看他是从哪个学校毕业的,而应当看他学了些什么,能否把学到的东西用于为人类和社会谋福利的事业上。
我们在这里说“学历不等于能力,学位不等于作为”,并不是否定学历的重要性,而是强调能力比学历更重要。虽然有些单位注重学历,但最终注重的还是能力。没有高学历的人,也不要气馁。只要你有能力,有作为,能为单位、为公司创造无可比拟的价值,那么你就是一个受公司欢迎的人。
在这个社会,人是靠能力来说话的,而不是用学历来说话。青少年们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要努力锻炼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学历。学历只是一个历程的证明,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也许你们有些人会就读于名牌大学,有些人只能就读于专科高职院校,更有些人面临辍学的危机。但是这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自己是否努力,是否一直在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