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是个过时的人,爱讲过时的话,讲得不对请大家当时批判,自己可以早一点儿受益。
——谢义炳(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气象学家、大气物理学家、气象教育家)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接近伟大的时候。”的确如此,谦虚是做人的必要条件,也是一种优秀的精神品质。“水满则溢”,一个容器若装满了水,稍一晃动,水便溢了出来。一个人若心里装满了自己过去的所谓“丰功伟绩”,便再也容纳不了新知识、新经验和别人的忠言了。长此以往,事业或者止步不前,或者猝然受挫,故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就是说我们应该有虚心学习的精神,要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应觉得不好意思。
季羡林先生也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做学问要真谦虚,假虚伪,做人亦是如此。”季老说,一个学者,无论年轻或者年老,如果觉得自己学问够大,没必要再学习了,他就不会进步。如果保持谦虚的心态继续学习,不仅表示他道德高尚,秉性良好,而且还会受到更多人的尊敬。说到自己时,季老说他从没自满过,别人对他的赞誉,他非常感激,但常常觉得受之有愧。季老曾多次提到自己的资质,他说他也是普通人,只是勤奋刻苦一点,才有了今天的小小成绩,但任何人都知道,这是大师的谦逊之道。他也从侧面告诫我们,做人处世要谦虚,只有谦虚才有成大事的可能。
要知道,不自以为是的人,才能够对事情判断分明;不自夸的人,他的功劳才会被肯定;不骄傲的人,才能够成就大事。人一旦有了自满高傲的心,就会阻碍自己德行的提升。自满之后,便无法再增加;自夸之后,便无法再提高。只有虚心向学,不耻下问才能让我们始终感到自己的不足,进而努力地在德行上有所提升。
钱玄同是中国著名语言文字家、文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五四”时参加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字改革,曾倡议并参加拟制国语汉字拼音方案,著有《文字学音篇》以及《重论以仿古文学问题》等论文。就是这样一位大教授,却不耻下问,虚心向学生求教,充分体现了一位著名学者严谨的治学风范。
钱玄同在北大讲授的是音韵学。他口才流利,思维敏捷,讲课时滔滔不绝,风趣诙谐,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但是,在一堂讲授广东音韵的课后,他竟收到了一位广东籍学生李锡予的信,对他的讲授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钱玄同认真地阅读了李锡予的来信,认为李锡予讲得有道理。下次上课时,钱先生当众宣读了李的来信,他不仅表扬了李锡予,还坦率地承认,自己不是广东人,对广东音韵确实不甚了解。同时,他还希望同学们都能独立思考,对他讲课中的不当之处,多多提出批评与纠正。钱玄同不耻下问,虚心向学生求教,他这种谦虚、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深深赢得了广大师生们的尊敬。
钱玄同是北大的又一位“狂生”,然而在学问面前,却没有先生的架子,不管拥有多么辉煌的成就,在讲学出现纰漏时他依然低头认错,虚心求教。这就是北大的治学作风。在教室里,学问就是学问,没有人的虚荣与地位等级,只有求真、严谨的治学氛围。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是不断学习的过程。而虚心向他人学习更是青少年成才的必要途径。学问是无边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任何领域都有许多你尚未了解的事情,任何人身上都有可学之处。
虚心求问,才能学到你要的东西。犹如孔子有一次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一进太庙,他就向人请教了许多事。当时就有人讥笑他“谁说孔子是最有学问的,遇到什么事都要问”,孔子听后,对他们说:“我对于不明白的事,遇人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所以,不耻下问要从虚心的态度开始。
不耻下问,还要勤于求问。聪明的人知道多问就会增长知识。如果只考虑个人的地位得失,不肯向下级请教,那么缺点和损失就会越来越多。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某方面的特长和优势,也存在不足和劣势,所以,无论对谁,我们都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在发挥自己优势的同时,学习别人的优点,从而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当今,只有不耻下问,才能不断积累,更新知识,丰富、提高自己。青少年一定要时刻记住有一颗谦虚的心,收获的才会更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