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必比较,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朱光潜(曾担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学生曾经这样问他:“先生,请告诉我,为什么心怀嫉妒的人总是心情沮丧呢?”亚里士多德回答说:“因为折磨他的不仅有他自身的挫折,还有别人的成功。”一些时候我们实在没有必要拿别人的强项来与自己的弱势相比较,那样做的结果除了让自己陷入低落的情绪以外实在没什么好处可言。
自然界中,万物都在展示着它们的资本:鸟儿在天空翱翔,展示着美丽的羽毛;鱼儿在水中畅游,光滑的鳞片闪着光芒;百花绽放,竞相斗艳……每个生命的诞生都是这个世界的奇迹,每个生命都希望在自己鲜活的时光里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作为万物之长的人类,作为开拓祖国未来的青少年当然也不能例外。
每个青少年的父母都爱子心切。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攀比在家庭中似乎已经存在。虽然在之后的教育中,家长和老师时刻教育青少年不要养成攀比的恶习,不能有爱慕虚荣之心,但生活中每个青少年或多或少都有一点攀比之心,包括无意间产生的攀比行为,如因衣着的好坏而产生的自卑或者自信。
青少年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接触了更多的人和事,也接受了许多与攀比有关的信息,比如同学拥有比你更高级、更好玩的玩具;同桌买到了比你的更好看的书包和文具盒;也有同学会展示自己刚买的手机。其实这些行为都是一种虚荣的表现,是一种不可取的心态。青少年处在学习阶段,当以学业为重,若将心思都扑在这种攀比的行为上,是不会有太大出息的。
相传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有名的有七十二人,孔子尤其喜爱颜回。在孔子的眼中,颜回的一举一动都符合孔子的教学理念,所以孔子经常拿颜回作为榜样来教导其他弟子。一日,孔子对他的弟子们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在赞扬颜回,认为颜回虽然住在简陋的地方,但是独享其乐,不在意外人如何看待,更没有攀比之心,是一个贤德之人。
一斗米,一瓢水,这样艰苦的条件就连外人看过以后都要为他忧虑,颜回却能够活得乐趣无穷,哪怕是丝毫的不满足都不曾有过。
一位以高尚诚实而著称的武士去拜访一位禅僧。
“我为什么会感到如此低人一等?”武士问道,“我多次面对过死亡,击败过那些虚弱的人。然而,我一见到你在冥想,就会觉得我的生命已经完全没有意义可言了。”
“你等等,等我接待完今天来见我的那些人之后,再来回答你。”禅僧回答道。
武士整整一天都坐在寺庙花园里,看着人们进进出出。他看到禅僧以同样的耐心、同样的微笑接待每一个人。
黄昏时分,所有的人都走了,他问道:“现在你可以指教我吗?”
“你看月亮,很美,是吗?它将穿越整个苍穹,而明天太阳将会再次普照大地。但是,阳光要明亮得多,而且可以让我们看到身边的景观细节:树木、高山、云彩等。我对它们已经观察多年,却从未听到月亮说:为什么我不能像太阳那样光亮呢?是因为我低人一等吗?”
“当然不是。”武士回答,“月亮和太阳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各有各的美。你不能拿它们两个来作比较。”
“这么说,你知道答案了。我们是两个不同的人,各自以自己的方式为所信仰的事情奋斗,以便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其余的都只是表象而已。”
武士听完,顿然开悟。
《牛津格言》中说道:“如果我们仅仅想获得幸福,那很容易实现。但是我们希望比别人更幸福,就会感到很难实现,因为我们对于别人的幸福的想象总是超过实际情形。”的确如此,很多青少年都会刻意放大自己所承受的不幸,而一味对其他同学、伙伴的学习和生活羡慕不已。其实,这样反而让属于我们自己的简单和快乐,在与他人的盲目比较中悄然消失。
事实上,盲目攀比的人会始终活在别人的标准和眼光之中,这是一种痛苦,更是一种悲哀。人生短暂,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本就不多,如果自己不能完完全全、真真实实地生活,而总生活在别人的参照系中,那就更难享受到人生的乐趣了。作为青少年,有时候不要刻意去跟人攀比,不要比较吃饭穿衣的优越性,甚至不要比较学习成绩,只要自己努力了,只要自己在进步就是给自己最好的答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