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会说话更容易办事。有一个好的口才,更是成就你的资本。
人们在社会中生活,要交流信息,要沟通思想,靠什么呢?靠有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在这种语言交际能力中,口语能力尤其重要,应用也最广泛。不善言谈的人是很难让人了解其价值的。
有一年,中国电影“金鸡奖”与“百花奖”在北京同时揭晓。李雪健因为主演《焦裕禄》的主角焦裕禄,而问获这两项大奖的“最佳男主角”奖。李雪健在颁奖会上致答谢词的时候,说:“苦和累都让一个好人——焦裕禄受了;名和利都让一个傻小子——李雪健得了……”他话音刚落,全场掌声雷动。他恰如其分地运用对比的两句话,既歌颂了焦裕禄的高尚品质,又表达了自己受之有愧的心情,而且很有幽默感,给人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在社会上,人们的能力有高有低,要快速了解他们,不妨看看他们的口才,口语能力的高低,其主要表现是说话的艺术。语言的力量能征服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人的心灵。通过成功的口才这一媒介,不熟识的人可以熟识起来,长期形成的隔阂可以消失,甚至单位之间、社会集团之间、国家之间的矛盾有时也可以通过它得到解决。若是语言运用不当,也可能交际失败,甚至损害自身形象。
上海电视台有一次举办了一个江、浙、沪越剧演唱大奖赛。经过激烈的争夺,一位越剧新秀一举夺魁。他在致答谢词的时候说:“今天,我捞到了第一名……”,“捞”字出口,全场哗然。在这种公开的场合如此说话,只会给人以粗俗浅陋之感,致使他的“新秀”形象顿时在观众的心目中暗淡了许多。此人因为口才不佳而使自己的事业遭到挫折。
目前,改革开放的政治形势和现代信息化社会对口才提出了时代的要求,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具备的一种能力。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公关到外交,从教师到商人,能言善辩、出口成章的人越来越显示出一种固有的优势。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信息的第一载体。而口语又是人们最广泛应用、最经济简便的表达方式和交流手段。许多人为什么不善言谈,“有货倒不出来”呢?在当年中日两国青年的联欢中,为什么日本青年大都洒脱自如、善于言谈,而我国青年大多拘谨木讷呢?有些人在全国或国际的某种比赛上获奖,为什么面对记者的采访竟连一句有实际意义的话都讲不出来呢?许多人参加演讲,为什么会把已经背诵得滚瓜烂熟的演讲词忘得一干二净,怎么也想不起来呢?许多人在聚会和社交的场合,为什么会金口难开、忸怩腼腆,尤其是和异性、陌生人、领导人物交往,更是脸红心跳,羞于启口或是语无伦次、不知所云呢?……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难道这是由于这些人弱智低能吗?当然不是!难道只是老实巴交不敢说,拘谨木讷当“闷葫芦”的问题吗?也不止于此。那些信口开河、言之无物、废话连篇的常见病、多发病,才是一种有口无才的表现。难道我们许多中国人的笨嘴拙舌或有口无才是种族遗传下来的弱点和毛病吗?当然不是!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不仅有四大发明、万里长城、唐诗宋词等等所代表的辉煌的传统文化,而且在口才与交际艺术上也曾是世界上高度发达、首屈一指的。历史上,孔子运用口语艺术开展教育;晏子使楚口才不凡;苏秦以雄辩之才挂起六国相印;张仪四处游说建功立业;触龙说赵太后;蔺相如“完壁归赵”;诸葛亮联吴抗曹、舌战群儒……到了近代和现代,也出现了梁启超、孙中山、鲁迅、毛泽东、周恩来、闻一多等等许多能言善讲的大师巨擘。可见,口才的兴盛是和文化发展、思想活跃、人才蜂起密切相关、同步一致的。如今,文化教育空前普及,各种人才丞待开发,而许多人却口才不行,这并非是先天不足,而是长期的传统观念和因循守旧的教育弊端所导致的不良后果,是长期不重视口才的必然结果。我们要努力改变这种状况,让口才成为你事业成功的资本。
中国有句古话:“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确,跟那些有知识,且具有口才的人交谈,比喝了醇酒更令人兴奋,比听交响乐更能振奋精神。良好的话语可以带给人愉悦和欢畅,帮助你增加知识和修养,激发你的创造力,也可以增进人们感情的融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