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才的成长史

天才的成长史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人评价他是“音乐天才”,把他的作品谓之“永恒的阳光”。这个消息轰动了全市,人们怀着极大的兴趣来听这两位少年艺术家的演奏。是的,莫扎特堪称“天才”。到1762年,6岁的莫扎特.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演奏家和作曲家了。莫扎特的演出震惊了维也纳乐坛。他的才能,受到女皇的夸奖,称他是一个小魔术师。在这过程中,莫扎特的表演大多是成功的。

莫扎特,18世纪奥地利伟大的音乐家。在他短短的35年生命历程中,创作的作品数量之多、技艺之精湛,都是令人惊叹的。他的作品有千余部,而且多数是不朽的传世之作。

有人评价他是“音乐天才”,把他的作品谓之“永恒的阳光”。然而,音乐并不是什么圣物,成功亦非只靠他的“天才”。据说,莫扎特尚小的时候,在数学方面也具备一定的天赋,但并非是他的最佳才能,这样,这世界上尽管少了一位一般的数学家,却多了一个伟大的音乐家。

是他的父亲里奥波德开放而有效的教育把他引入到真正的艺术殿堂。

现实生活中,父母逼着孩子练琴、练画的事已屡见不鲜。而里奥波德却以轻松活泼的形式,把儿子引入音乐世男里。他成功的家庭教育为音乐史谱写了光辉的一曲。


(1)知子莫如父

1763年,德国法兰克福城的大街上到处张贴着引人注目的大海报。

海报上说:一位12岁的女孩和一个7岁的男孩将举行一次大型的音乐会,演奏世界名曲。这个消息轰动了全市,人们怀着极大的兴趣来听这两位少年艺术家的演奏。

音乐会上,这位7岁的男孩熟练地演奏了小提琴、钢琴和管风琴,博得听众热烈的掌声。小男孩还在琴键上盖了布,从容地演奏了一遍,好像他的眼睛能透过布,看到琴键一样。听众激动地欢呼起来……

这位7岁的少年艺术家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伟大作曲家——莫扎特。

他于1758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城。这座小城是萨尔茨堡独立公国的首府,是一个文化发达、风景优美的小山城。莫扎特是里奥波德家庭中的第7个孩子。7个孩子中,只有莫扎特和他的姐姐玛利亚·安娜从小就表现出较高的音乐天赋,特别是在钢琴演奏方面。他的姐姐大他5岁,父亲教姐姐弹钢琴时,3岁的莫扎特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静静地坐在一旁细心聆听。姐姐弹完一曲,他爬上琴凳,凭着自己的记忆,竟然把姐姐弹完的曲子完整无缺地弹了出来。

是的,莫扎特堪称“天才”。因为艺术的东西是讲“悟性”的,初为人之父母的人们,如果你们确实认定了你们的孩子有某一方面的天赋时,才可以尽力培养。否则,一切的努力都会付之东流,甚至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莫扎特的父亲里奥波德是萨尔茨堡大主教的宫廷乐队乐师、小提琴家、管风琴家和作曲家。他精通音乐,是一位有经验的音乐教师,著有《小提琴实用基本教程》。

里奥波德对小莫扎特敏锐的非凡的记忆力感到十分惊奇,对他寄予厚望,决心把他培养成一个音乐家。

但这位和蔼的父亲起初担心孩子太小,不敢多教,怕累坏了他。很快他发现小莫扎特学起来毫不费劲。即使十分复杂、难度极大的协奏曲,他一练就会。并且很快就能领会、掌握。莫扎特虽然聪明,接受能力又强,但他从不耍小聪明,而是严于律己,刻苦钻研,非常用功,小小年纪就做到每天坚持练琴。他特别喜欢弹和弦,小手指灵巧,对音乐的记忆惊人。

莫扎特4岁时,有一次,父亲和一位吹小号的朋友来到家里,见他正趴在桌上聚精会神地在五线谱上写东西。由于手小,他连笔也不怎么会拿。用笔蘸墨水时,连手指头也一块伸了进去。父亲问他写什么,他非常认真地回答道:“我在作曲!”父亲先是以怀疑的目光看着那上面七歪八扭的东西。但仔细一看,竟发现小莫扎特写的东西不但符合创作规则与要求,而且还有充实的内容。父亲高兴得眼里噙着泪水,禁不住激动地对朋友说:“亲爱的,你看!这上面写的是多么准确而又有意思啊!4岁的莫扎特已经在写他的钢琴协奏曲了!”莫扎特5岁时,就写了许多小曲子。这些作品都由父亲记录下来。从他幼年时期的作品来看,还很有水平呢!和声与旋律的关系不仅没有错,还真具有名家风格呢。

有趣的是,小莫扎特背着家里人弄到一把小型小提琴开学着拉。他家里时常演奏四重奏,参加者是父亲的朋友,包括父亲在内的优秀音乐家。每当这些人演奏时,父亲总让他认真听。莫扎特哭闹着要拉第二提琴。父亲只好依了他,让他跟着拉第二提琴的人一起演奏。拉第二提琴的音乐家故意慢慢停了下来,让小莫扎特自己拉。莫扎特竟也一点不差地拉了出来。

莫扎特是幸运的,因为父亲里奥波德不仅懂音乐,而且还能从各方面替孩子着想,从孩子的自身实际出发。有些父母,自己并不懂艺术,抱着“勤能补拙”的想法,一再要求孩子苦练,结果看到的都是孩子对着昂贵的钢琴大声嚎哭。

艺术是有规律的,要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作为人之父母,最好自己也学点艺术。

当然,莫扎特的事例也告诉我们——不要低估了孩子们的能力,深奥的东西同样可以教给他们。


(2)让孩子走向社会是教育的捷径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环境影响,使小莫扎特的音乐才能逐渐得以巩固和提高。到1762年,6岁的莫扎特.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演奏家和作曲家了。他能熟练地演奏小提琴、钢琴和管风琴,他还是一名不错的歌手,并且创作了不少作品。父亲里奥波德并没有被儿子已获得的荣誉所陶醉,多年的音乐生涯告诉他: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为了扩大视野,并使小莫扎特获得社会的承认,为他成为世界闻名的音乐家铺平道路,里奥波德带着他和11岁的安娜举行了艰辛的旅行演出。

父亲深信,凭着莫扎特惊人的音乐奇才,他一定会引人注目的。

他们来到慕尼黑演出,第一炮就打响了,演出获得极大的成功。这更增强了里奥波德的信心。

9月,他们来到了当时欧洲最大的音乐中心维也纳。莫扎特的演出震惊了维也纳乐坛。引起了狂热的轰动,一时到处传颂着“音乐神童”莫扎特的奇迹。这事惊动了皇室,奥国女皇特意把他们三人请到申巴龙夏宫,欣赏他们的演出。

小莫扎特的表演很是出色。他除了熟练地演奏名家及自己的作品外,还为女皇视谱演奏出他从未见过的宫廷作曲家的一些技艺精湛而难弹的作品。但他演奏起来充满信心,是那样得心应手,好像这些作品他已弹过许多遍似的。他还让皇室成员和大臣们当场提出主题,然后他根据主题即兴演奏。小莫扎特表演得有声有色,听众赞不绝口。他的才能,受到女皇的夸奖,称他是一个小魔术师。

这年,他们带着钱财、丰富的礼物和传遍欧洲的盛名,回到了家乡。

父亲是一位出色的“指挥家”,他指挥着莫扎特冲向艺术的高峰。他没有把演出当成“黄金路”,而是把其看作一个充实与发展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莫扎特的表演大多是成功的。当然,他也会有挫折的时候。这时候,他们就认真地反思,改进演奏技巧。演出的过程即是一个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同时,演出又增添了莫扎特的生活经历,提高了他的音乐才能。因为艺术植根于生活之中。

在巴黎的生活使莫扎特大开眼界。当时正值法国大革命前夕。在这里,他受到法国启蒙思想运动的教育。他向往自由、平等,这对于一个小孩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他后来的创作带来积极的作用。在这里,他还听到了当时欧洲第一流的管弦乐队的演奏。尤其是丰富多彩的巴黎戏剧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在伦敦,他和德国著名音乐家巴赫的儿子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位30岁的杰出作曲家,非常喜欢这个8岁的音乐天才。莫扎特向他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

莫扎特也是在伦敦时期开始创作自己最早的三部交响曲的。这年,他出版了第一批作品,均为小提琴奏鸣曲。他离开英国时,不仅是个演奏家,而且被认为是作曲家了。

三年的旅行演出,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生活阅历,更重要的是这三年的旅行演出,他从别人身上、从所处环境中学到了在自己的小镇上学不到的东西。

里奥波德是聪明的,他没有把自己的儿子禁锢在一方水土上,而是带他走出去,去实践、去探索。

现代的社会更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它需要我们去表现自己、充实自己。这就更需要走出个人的狭窄空间,去宣传自己的同时,也学习别人。

有志使自己的孩子在艺术的某一方面有所造诣的人,不妨也把孩子放飞到生活这块沃土中,把他们带入艺术的氛围中,而不是让孩子们“独自刻苦到天亮”!


(3)谁和我一样用功,谁也会与我一样成功

里奥波德在经历了数年的旅行演出后,深深体会到,儿子虽然聪明,但音乐理论和写作技巧却是他的两大弱项。要使自己的儿子跻身一流的音乐家行列,必须对他的音乐理论和写作技巧方面进行系统教育。这是一个极其枯燥乏味的过程。从此,莫扎特就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开始了严格的学习和训练。他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学习音乐理论及基本功,还学习拉丁文、意大利文、法文、英文、历史和文学等。莫扎特为探索一部成功作品的奥秘,要倾注全部的感情和精力,有时在板凳上连续坐上十几个小时,在莫扎特故乡萨尔茨堡的博物馆,迄今还保存他当年练习的情形。莫扎特是真正的天才吗?为此莫扎特曾作过明确的回答。他说:“人们以为:我的艺术创作是轻而易举得来的。这是错误的。没有人像我那样,在作曲上花费了如此大的时间和心血。没有哪位著名大师的作品我没有再三地研究过。”莫扎特对音乐是入了迷的。无论走路、吃饭,还是听音乐的时候,他心中常常在考虑自己的乐曲。他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地创作,他对他的朋友说:“谁和我一样用功,他就会和我一样成功。”

理论和技巧如果算是莫扎特征服自己的难关的话,那么更困难的一关是意大利之行——征服世界乐坛的难关!

到意大利去演出是里奥波德多年的夙愿,这也是他“望子成龙”,扩大儿子在欧洲音乐的知名度,征服世界乐坛的重要步骤。

意大利是当时欧洲的音乐中心。它的歌剧更是誉满欧洲,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歌剧院。当时,意大利的歌剧作曲家和歌唱家在欧洲都居领先地位,而且还排挤打击别国的音乐家,如果莫扎特征服了意大利,那以后的路就会好走了。

1769年,莫扎特13岁时,雄心勃勃的父亲带着他和安娜登上了奔赴意大利的征程。他们在意大利各地巡回演出,所到之处,无不一片喝彩。莫扎特非凡的音乐才能征服了具有高度艺术欣赏能力的意大利人民,真正的艺术是谁也压制不了的!

1770年,14岁的莫扎特应当时具有一流水平的米兰歌剧院的聘请,为该院创作了歌剧《米时利达》,并且挥洒自如地指挥当时欧洲最大的交响乐团演奏自己的歌剧。意大利人们怀着极大的兴趣欣赏这位奥地利少年作曲家的创作。演出的场面激动人心,演员们在舞台上每唱完一段,全场都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这部歌剧一连演了20几场,场场爆满。

莫扎特是成功的。

诚如一位苏联音乐评论家所说:“一个音乐天才能在这样小的年纪就怒放出如此蓬蓬勃勃的奇花异葩,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莫扎特把海顿所奠定的古典派音乐向前推进了一步,使其更加完善。他奠定了近代协奏曲的形式,并且在海顿之后进一步丰富了交响乐和室内音乐的表现力。他的作品对欧洲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并对以后西洋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位音乐奇才,在这么小就这样灿烂光辉,如果不是父亲里奥波德,也许莫扎特会被埋没,至少他不可能成为这样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继发现天赋、发掘其潜能,里奥波德又鼓励小莫扎特走出来,接受社会的批评,并勇于带领儿子一起去攀爬艺术的高峰。

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不仅是任何想有所成就的探求者所必需的,而且也是每个教育者要给孩子们言传身教的东西。攀登艺术的山峰是艰苦的,即使天才型的人物也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而莫扎特在艺术生涯中是幸运的。由于他的声誉和实力,具有悠久音乐传统的意大利人民给予年仅14岁的莫扎特以极高的荣誉。享有意大利音乐中心盛誉的波伦亚学院打破了惯例,决定接收他为该院的队士。罗马教皇给他颁发了“金矩轮”奖章,并授予他“金马刺”骑士的称号。这项荣誉原先一般只是授予极少数最有成就的作曲家的。翌年元月初,赫赫有名的维伦音乐学院又授予莫扎特该院院士的荣誉。在音乐史上,一个少年获得如此之高的国际声誉实属罕见。莫扎特留给世界的是他那数量巨大、技艺精湛的一千多部长短不同、体裁各异的音乐作品。后人把他的作品汇编成册,印成27部厚厚的《莫扎特全集》。他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音乐并不是圣物。艺术绝不像人们想象中那般神秘而不可捉摸。

艺术本身意味着投入、智慧和汗水。她需要人们小心翼翼地去接近她、追求她、维护她、爱护她、创造她。追逐艺术的人,最需要的是艺术养分的不断供给,而绝不是闭门造车或孤芳自赏。说白了,就是艺术需要氛围,需要熏陶,而不是呆板地学和练。

纵观莫扎特的整个成长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所受的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开放的家庭教育。

里奥波德充分利用本地浓厚的文化氛围去培养莫扎特的音乐细胞。继而,又不断地为莫扎特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利用各地的资源来培育他,从而一步一步地把莫扎特引到艺术的高峰。

而现实生活中.一提到家庭教育,人们往往只想到“家庭”,以为这种教育只是纯粹地在家中的一种学习教育,这是对家庭教育的片面理解。况且,当今的时代,人与人之间构联系更加紧密,资源共享更加明显,整个世界正向“地球村”演变。

充分地利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的资源,已成为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家庭必须打开久已关闭的门来接纳这已经开放的世界。

音乐并不神秘,艺术也不应是圣物。但这些东酉确实需要悟性,需要环境的熏陶。对于有志于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音乐型、艺术型人才的父母来说,为孩子提供一个艺术的氛围,寻找一个开放学习的艺术空间,是重要而必要的。在这种氛围中,加上理论的指导,刻苦的训练,那么,成功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社会在发展,世界在进步。家庭教育也应该是改革开放的时候了。学一学里奥波德又如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