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颗平常心

一颗平常心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您给孩子高压力并不一定能如你所愿,置一颗平常心,有时却有意外的惊喜,陈景润带给我们的就是这样的故事。陈景润是世界上第一位饱览这颗明珠风采的学人,他站在巅峰处,伸出手去指点后来者如何向上攀登。让我们怀着好奇走进陈景润的童年世界,和他一同分享童年的快乐时光。陈景润出身的不幸也许是一件幸事,给了他充分自由的空间,他可以不被人注意地去读书、思考,不在乎身边的环境。

幸与不幸是应该辩证分析的,“福祸无定论”即是常话,家庭环境带给孩子的影响各有不同却又各有千秋。您给孩子高压力并不一定能如你所愿,置一颗平常心,有时却有意外的惊喜,陈景润带给我们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后是数论,歌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陈景润是世界上第一位饱览这颗明珠风采的学人,他站在巅峰处,伸出手去指点后来者如何向上攀登。我想,这应该是一位科学家治学的至高荣誉。

但当他准备继续迈进的时候,却倒在了明珠下面,留给我们的是一副探索不息的身躯,永远不老。

我们还记得小时候爸爸、妈妈常给我们讲陈景润一边走路一边思考问题,撞在电线杆上给电线杆道歉的故事。或许陈景润就是以这样一个印象闯入我们的生活的。

可童年的陈景润是什么样呢?他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里?他爱玩吗?玩些什么?他的爸爸、妈妈又是怎样教育他的呢?让我们怀着好奇走进陈景润的童年世界,和他一同分享童年的快乐时光。

陈景润从他降生开始,就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沉默寡言,好静善思,这与众不同的感觉是那么特殊;而他身边的人却又没有在意,毕竟是九个兄弟姐妹中平凡的一个,哪有那么多的精力去一一关照呀。

他不爱动,不爱说话却爱看书,近乎于痴迷的程度。任何事情都无法干扰他,小小年纪就有异常的自律能力。这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可他之所以有所成就成为一名卓越的“科学苦行僧”,我想这种“痴”的天性是重要的支撑。

他不是天才,绝不是。一挥而就的事他很少做,总是滴水穿石,踏踏实实地前进,对每一个问题都持一种怀疑的眼光,不厌其烦地演算、验证直至得出答案。这又并非一个“痴”字能够解释得了的。或许他与数学就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他生来就带有攻克难题的使命。


(1)他并不重要

叶圣陶先生曾把有了儿女的父亲喻为:“蜗牛背了壳”,九哥(陈景润)的出世无异于蜗牛又多加了一层壳。

在陈景润降生的时候,他已经是这个家所缔造的第九条生命了,毫无让人企盼的新意。反之,在他家陈设简陋的房子里,弥漫着沉闷的空气,父亲脑子里想的最多的却是给产婆的酬劳。

“九”是一个神奇的数字,都说猫有九条命,九哥——陈景润也是同样地顽强。他天生体弱,经常生病,可在那样的家庭里得到的照顾可想而知,一日三餐尚无着落哪管得着一个小病孩子呢?疾病加上营养不良使他的身体更加瘦弱,勤劳善良的母亲对此无能为力,他的几个哥哥就是这样夭折的。但每当他奄奄一息的时候,却总能奇迹般地好转。他是为完成特殊的使命来到人世的,在他未完成之前,死神不忍把带走。

同亿万个平凡的家庭一样,他的家艰难地挣扎着,为了生计,为了不可知的将来。至于孩子的前途,在陈景润的父母眼中也许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如果他夭折的话,顶多添一座新坟,甚至都不会给他的家庭带来太长久的悲痛。他不重要也不起眼。就在以后他也是远离人群的中心,能忍受被忽视,可以被贬低。但又永远也不能被忽视,谁也不能把他贬低。

这对从小到大生活在关爱、生活在家庭中心的许多孩子来说,似乎是一个很好的提醒,也是一个谜,像一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


(2)他是不是天才呢

我们听说过许多天才的故事,高斯,比尔·盖茨,莫扎特等。就是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的“神童”、“神女”、“小秀才”。他们取得的成绩我们在艳羡的同时,也心存侥幸:我要是有那样的天赋,我也许比他们更强。

可陈景润绝对称不上“天才”,对他的智力,别人评论的很少,因为对他来说,“智力”已不是足够衡量他素质的词语。如果像今天这样给孩子们测智商,我想他不会高得足以上少年大学,并且他并非天生流淌的就是数学的血液。

在他上学之前并没有表现出对数学的特别的爱好。据他大哥景桐回忆:“上学前的大弟(即陈景润)非常文静,不爱说话,也不淘气,但对家里的一切书籍非常感兴趣,包括父亲读的佛经和我用过的小学课本。”他总是默默地看书,很小的时候就是这样。

这似乎是一种对知识天生的热爱,这也是无意识地组成了科学家个人气质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在文革的时候,没有书读,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一本英文版的政治书籍,居然翻来覆去地看了几十遍。一个研究数学的人对政治书籍也百看不厌,而且读了几十遍,我想这其中绝不是为了攫取点政治资本,他是基于对知识的渴求,就像渴极了的人见到哪怕一个很小的泉眼也要吸个不停一样。

可所有这些是谁教给他的呢?没有人,这种执着的求知欲望是教不来的。你能想像在小朋友们玩得欢天喜地的时候,一个孩子半躺着看书,如果小朋友们吵着他了,他就换一个姿势,背对着他们静静地读书……

这种天生的对自己近乎刻薄的要求,看起来都有悖于儿童的天性。在这里他的父亲和家庭无意中为他这种喜欢读书的性格提供了天然的条件。

他的父亲读书不多,但他敬重读书人,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他节省每一个铜板,为每个孩子筹集学费,尽量让孩子读书。

他根本就不懂也没有时间去研究、去思考每一个孩子的个性与兴趣,更别提为孩子们设计一个美好未来的蓝图了。他不会教孩子如何去取悦别人,如何成为招人喜欢的人,如何让小朋友听自己的话,他只知道让孩子读了“圣贤书”自然就有好处,但这好处在哪里,是“颜如玉”,还是“黄金屋”,他讲不好。这些可能连想都未曾想,反正他的孩子应该读书。

所以陈景润沉默寡言的个性没有被改变,他总是最不引人注目的一个。

陈景润不仅瘦弱,而且不具备乖孩子的品质。

据他大弟陈景光讲“他小时候,不会干活,每天放学,不管家里是否有客人,是否有家务活,他都钻进蚊帐里读书。”大人们都认定这个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

幸好父母对他并没有太多的要求,他们只希望瘦弱的九哥能顺利地长大成人,并掌握一技之长,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陈景润出身的不幸也许是一件幸事,给了他充分自由的空间,他可以不被人注意地去读书、思考,不在乎身边的环境。因为他生来就不是和人打交道的。他的身体和生命交给了是全人类数学家智慧的总和——“歌德巴赫猜想”这颗明珠。

说到这里,他到底是不是一个天才呢?其实“天才”这个词用在他身上并不恰当。他更像是一个拥有使命的天使,但这天使不是美丽照人的,不是灿烂夺目的,他只是静静的……也许这样的孩子就在我们身边。

看一看他的成绩单,也许更能说明问题:他初二时除了代数得了九十几分以外,其他都是八十几分,在他的班内处于中上游的水平。像他那样,既不活泼又看起来不灵光的学生比比皆是。就是教师、同学眼里,他也决非有超人的智慧,班里比他应该成为科学家的人大有人在。而且他又那么口讷,不善于表达自己。

对,他并不重要,就是在学校里他也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学生。可他又决非寻常,他不一般痴迷于读书,成绩他也不十分在乎。如果把他放到今天的学生中间简直是个“木瓜”。

这源于先天的对求知的热爱,恰好喜欢那别人不注意的环境,他只是沿着自己的路走,并非为了出名,也并非为了谋利,只是出于对知识的热爱,或许他是人世间最痴最痴的人了。但,注定有一天他会脱颖而出,挡都挡不住。或许这就是天才的命运,也是天才的魅力。

他是天才,一个恰恰生活在他需要的家庭中的天才。始终读书,始终痴迷。不会也不可能被拉去学钢琴,踢足球。他心如止水,不会因为外面有热闹而内心沸沸扬扬。他有着超凡的“定力”,在遇到数学之前,他只是在读书,在等待。

我们身边的孩子今天的物质生活很丰裕了,能追求的东西多了。家长们都忙着让孩子学热门的东西,当您的孩子皱眉头的时候,你是不是该问他一下:“你高兴吗?你喜欢做什么?”、“好吧,让我们照你的想法试一试。”


(3)痴人的命运

陈景润不爱说话,他不会用激烈的言词来刺激哪一个人,哪怕是曾深深伤害过他的人。

他的个性鲜明吗?当然不。他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那个撞在电线杆上,向电线杆道歉的科学家,痴痴的,傻呵呵的。

他母亲在这方面对他的影响很大,他母亲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农村妇女,勤劳善良,为人宽厚忍让,从来不与人们斤斤计较,也从来不让自己的孩子与人争凶斗狠,而是讲究和气,以为吃点亏没什么。加之陈景润天生的痴痴的气质,他待人很宽厚,把一切都藏在心里。

他上学的时候,一些淘气的学生常常在他身上搞恶作剧,有时他们把他的书包扔到马路对面,有时干脆把书包里的书抛撒满地,他只会耐心地拣起来从不抱怨。

有一次,陈景润正边走路边思考问题,几个高年级的顽皮的同学像飞机俯冲似的一个接一个地撞陈景润,陈景润被撞了几个趔趄之后,手臂立即肿了起来,当几个顽皮的学生担心他会去家长或教师那儿去告状时,他只是用手揉了揉红肿的手臂,又开始思考问题了。

小学时陈景润不会没有受欺负的感觉,无论是被同学嘲弃还是被高年级的同学围攻,他都感受到了别人对他的不尊重。他从小就不爱接触人,除了那些有学识的能和他谈得来的老师。对同龄人和那些无知或无聊的人他向来戒急用忍,这也是从母亲那里学来的做人守则。

在文革的时候,一个同研究所的老师曾不遗余力地攻击他。十几年过去了,陈景润恢复了名誉和地位。这个卑鄙的小人居然拿着自己的论文来求陈景润审阅,陈景润没说什么就答应了。事后妻子问他那个人是谁时,他只淡淡地说:一个同所的老师。

是他真的爱憎那么不分明吗?他真的不嫉恨那个迫害他的老师吗?其实这件事同他不理会同学们的嘲弃一样,因为陈景润的时间是属于上帝的,那些无知或无聊的人根本就没有和他搭话的机会,没有引起他注意的分量。

虽然这样,但陈景润绝无傲气,他疏于人情世故,却又谨守从母亲身上学到的做人守则——宽厚忍让,戒急用忍,让人看来有些发“痴’”。

这样的个性对在名利场上争权夺利当然有百害而无一利,但对于一个热心学问的痴心学者,不啻为保全身体的一件甲衣。虽然常受打击,但有了这一原则,少了不少烦恼。

这样的个性也正顺应于他安心治学的需要。陈景润是逃不脱研究数论这条苦行路的,因为年少的他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


(4)不被人了解的另一面

其实科学家也并非从小就是严肃认真、时刻思考问题的。和所有的孩子一样,童年的陈景润也不时流露出他淘气、活泼的天性,他也和要好的兄弟开玩笑。

一次他的学英语的哥哥考他用英语念阿拉伯数字,他还没上学当然不知道。但他自有办法,趁哥哥读英语的时候,用福建话的谐音把一到十的发音记了下来,然后告诉了哥哥,把英语读成了古怪的俏皮话,兄弟俩相对哈哈大笑起来。

小时候,陈家兄弟最喜欢在暑假里步行到老家去。老家在半山腰,距大路隔着几十层的土阶,屋前是阡陌纵横的稻田,后面是荒僻的山坡,旁边有橘林,有水塘,再望过去是几抹葱绿的远山。他们可以和小伙伴一起上山割草、下溪捞虾捉蟹。陈景润最喜欢的是在夏天到河里抓蚬。大热天,把脚伸进清凉的溪水里,偶尔游过的小鱼或是随波漂浮的水草,把人弄得痒痒的,舒服极了。这时,陈景润这个书迷也暂时忘了他的书和笔,只惦记着晚饭那盘美味的蚬子。

就像罗大佑《童年》中唱的一样:“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天性善静的陈景润也像我们一样有记忆中童年的无忧无虑,跑闹得满头大汗。

他是一个标准的书呆子,但并不是每天都和书纠缠在一起,也有自己天真烂漫的日子。他和我们一样喜欢阳光,喜欢生活,他热爱生活就像热爱知识一样。

他跑啊,跳啊,尽情地欢笑。可这毕竟是生活的短暂片断。内敛的他从书中,从上帝给他指出的登顶之路中寻找了乐趣,无穷的乐趣。他痴痴地为之探索,便无暇去拥抱他所热爱的生活了。

别忘了,他也唱歌,尤其爱唱《十五的月亮》。

作为孩子们的家长,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倍加珍惜和爱护。孩子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决非陈景润在他的家庭中的比重所能比拟。

父母恨不得把拥有的一切都给予自己的孩子,把知道的一切都告诉孩子,好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乃至于出人头地。于是各种各样的教育、辅导接踵而来,目不暇接。我们尽自己所能让孩子们多掌握点本领,为的是他比别人更胜一筹。

有时候一想,这样做是不是有些盲目?我们为什么教育呢?我想父母教育孩子是为了他生活得更健康,更快乐,使他们能各得其所,各尽所能。

其实陈氏父母的教子观点倒不失有这么一点平常心。他们只希望陈景润能顺利地长大成人,并掌握一点技术,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点平常心很朴素也挺可贵,陈景润自小就不是一个光彩夺目的孩子。他的父母顺其发展,正合了他成长的规律,使他适得其所。这对我们是否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呢?

陈景润是一个有独特气质的人,他这种气质在他特殊的家庭环境中得到了天然滋长。这对他来说是很可贵的,他的治学成就的获得,离不开这种独特气质的支持。

我们身边的孩子是五彩缤纷、截然不同的,在每一双闪光的黑眼睛背后都有着许多奇特的苗头。他们也许会在某一场合、某一时间、某一句话中流露出他们与众不同的天资和气质,别放过它们。让孩子们做自己喜欢的事,他们会很高兴,很幸福,更会有更大的前途和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