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级43班 蒋昊冉
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读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收获颇丰。
龙应台最初收录这些书信,目的是让自己走进已成人的儿子的内心世界。因为她发现她和儿子已无共同语言了。书中说到:“那个曾让我拥抱,让我亲吻,让我牵手,让我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个冷冷地看着我,爱我却不喜欢我的安德烈。”
这对母子是好长时间没有生活在一起的异国的两代人,发生这种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龙应台不禁发问:“我的安安哪里去了?可爱的安安哪里去了?”其实,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个父母都会产生类似的疑问。但是,龙应台的这种做法是很多父母都不会选择的。
想起龙应台的《目送》,确实是太伤感了。文章最后写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有时候,父母总是不计代价地为孩子付出,可等到他们手把手拉扯大的孩子走远了,又觉得无限凄凉。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在我们的心中,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父母的位置。他们对我们的付出,对我们的爱,我们都牢牢记在了心里。但是,我们也不愿听父母的唠叨,我们只想用自己的方式,去回报他们的爱。
在龙应台眼中,安德烈变了。但他是更浮躁、更烦恼、更堕落了,还是更踏实、更稳重、更快乐了?从书信中,龙应台努力地了解、认识儿子,也在努力地让自己的儿子认识自己。父母没办法强求自己一定要成为孩子的朋友和知己,就像我们自己没法强求任何一个人成为自己的知己一样。由于年龄和心理的差异,父母不一定会热衷于我们热衷的东西,我们也不一定会经历他们经历的事。因此,孩子与父母之间才会越来越远。孩子终究是要长大的,要独立的。父母能做的,只是为孩子筑造在他们“起飞”之前那温暖的巢。孩子“起飞”之时,父母要避免陷入过深的爱,避免陷入一种伤感境地。
生活就是一个需要自己品味的过程,不能始终让一个人指引你前进的道路。只有一个人独立地慢慢经历,反复周折,才能体验。
说到独立,我突然想起安德烈在信中所说的一句话:“我的亚洲同学,在我眼里看来是如此的稚嫩。”同时,他举了一个例子,描述了他身边的亚洲同学的情态:“她手上抓着一只小毛熊,他抓着一只小毛狗,两个人作出超可爱的‘喔喔呜呜’的声音……像两个八岁小孩,但他们都已经21岁了。”难道说留学在外的中国乃至亚洲学生,在其他欧洲学生眼睛里,都是一些表面上只有七八岁的孩子?我不能想象,也不能接受。我相信,大家都不能接受。可是,平时的生活里,我们就真的足够独立了吗?可成长好像与独立相违背,想让父母对我们放手,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啊!正如MM所说:“安德烈,青年成长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着你、奶着你、护着你长大的母亲学会放手,把你当某个程度的别人,可也不容易啊。”也许就是这样:我们知道该怎么做,可到了真的去做时,才发现想做不容易。
读完这本书后,感慨万千。我不知道这种写信的方式能否消除这对母子的隔膜。不过,终将随时间逝去的东西,即使你追忆得再辛苦,它也是不会回来的。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收入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三十多封书信,通过三年的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本书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它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