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级24班 张晓惠
合上书页,心,前所未有的平静。仿佛身处在书中那个叫南王的山村,村中只有在槟榔树的阴影下坐着发呆的老人和躺在老人身边的黄狗。老人轻轻地摇着蒲扇,看阳光在槟榔树最高的青黄色尖叶上跳跃,越来越亮,却终究会暗淡下来,宁静而又忧伤。
这便是我读蒋勋《少年台湾》最大的感受。蒋勋,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用十年的时间,去寻找少年的回忆,去回忆记忆中的少年。他用饱含泥土的芬芳和大海澎湃的风景,用躁动的青春和灵性飞舞的文笔,刻录着那群最质朴的台湾人,刻录着那片生他养他的闽南地,刻录着那记忆中明牙皓齿的少年,刻录着那份少年独有的自由与孤独,刻录着那丝丝缕缕、随风飘散的乡愁……
我从未离开过我的家乡,所以我摸不透乡愁的形状。可蒋勋的文字就有这种神奇的力量,寥寥几笔,便绘出一个相识的人,绘出梦中故乡的景,唤醒了尘封在心灵深处的记忆,让我不觉地热泪盈眶。
我忆起了儿时的我,梳着两个小牛角,疯跑在老家的石子小路上,身后是姥姥颤颤巍巍的脚步,一遍遍地唤着我的乳名,叫我跑慢点,再慢点;我忆起了躺在老爷椅上晒太阳的太爷爷,眼睛微眯成一条缝,总冲我咿咿呀呀地说些什么,我却一句也听不懂;我忆起了光着膀子在地里干活的姥爷,他就像书中水里的那个老师傅,有着宽厚的背膊、粗糙的大手;我忆起了院中的那棵老杏树,浓密的叶子,干涩的杏子,还有那树干上排成一队的小蚂蚁;我忆起了院子后面那片一望无际的麦田,风吹麦浪,稻香飘扬……
原来,我也有这么多的记忆,原来,我的心里也有一个台湾。很喜欢一句书评,它说:“世界之大,无处不台湾。少年还是那个少年,台湾却不再是那个台湾。此去经年,岁月变迁。”我们无法阻止台湾的改变,我们能做的,仅仅是让自己不变,让自己还是那个背起行囊就敢去流浪的少年,让少年忆少年。
说到流浪,我又想起了三毛,那个风一般的女子。他们真是不同的,一位是沉稳、睿智的老者,一位潇洒不羁的流浪者,可我总是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三毛在撒哈拉沙漠随风飘散的长发和蒋勋背着行囊注视着脚下的这片土地时深沉的泪眼在我的脑海中重叠,绘出一个名为自由的东西,伴着那份孤独的忧伤。
写了这么多,竟不知自己在说些什么。忽然明白了,蒋勋说:“我不为什么,写了《少年台湾》,那些长久生活在土地里人的记忆,那些声音、气味、形状、色彩、光影,这么真实,这么具体,我因此相信,也知道,岛屿天长地久,没有人使我沮丧或失落。”原来,不过是一个少年在忆少年罢了。
《少年台湾》是作者蒋勋用十多年的时间,走遍台湾的角角落落,写下的一系列关于台湾的作品。蒋勋透过写台湾底层老百姓,把他们的故事和台湾开埠、不同年代台湾发展的历史、各地的地方风俗等结合起来,展现了台湾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文辞优美,感情自然真挚。这不是一本阅读的书,这本书阖起来,就可以背起背包,准备出发了。你,当然就是书中的“少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