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级39班 邹一凡
和取之于仁,而胜于仁。它便是孔夫子“仁学的灵魂”。
春秋争霸,群雄称王,战火连年,烽烟四起,夫子淡淡愁伤而不失冷静,环顾这兵戈铁马、国破家亡的目目景象,一声哀叹“以和为贵”。
不禁想起同一时期的印度古战场,横尸遍野,曼珠沙华红的妖艳,如那成河的鲜血来滋润地狱的精神,那慈眉善目的王子伫立远望,双手合十轻叹“阿弥陀佛”。
横越千年,“和”是相同的,它表示着仁,而战也是相同的,它表示着欲。
战争没有原因,没有解释,王一呼为战,王一辱又为战,王一怒亦为战。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其实无义战的哪仅仅只是春秋?任何战争,无论任何一方,无论任何目的都无正义神圣可言。为王而战,为正义而战,只是虚华缥缈的纱缦,华丽动魂,只为人认为纱缦下也应当美艳绝华,让人自以为神圣可畏,所向披靡。可这毕竟皆为镜中花水中月,都是不存在的,根本都不存在。
以和为贵,“和”又哪仅仅贵,它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信念,或许也是一种憧憬。
欲望在,战火在,争端在,欲望休,它们不一定休,战火的“馈赠”是永恒的疤痕,是复仇的怒火,是罪恶的绝望,不管结果如何,战争本身就是污秽阴暗的存在。
在那尚武重益疯狂的年代,“以和为贵”,是孔夫子在心灵受到何等的触动,落下多少苦泪,望过多少是非,明白多少破碎之后的感叹。
沧海桑田,千万之年后早已事是人非,可战争一连千载难停。“和”,是人类永恒的心愿,可因为欲望与诱惑,人类一次又一次亲手打碎自己的心愿,打碎别人的心愿。迷乱的心让人在挣扎中发生了扭曲,贪婪、妒忌、暴怒等七宗之罪也由此产生。历史反复叮嘱,心中有多少阴暗,生活便有多少灾难。
因此,心和,才是众和之源,和由心生。抛下仇恨、欲望、嫉妒、焦躁,才可气清神凝,“和”便由此产生。
世间芸芸之众,也许有些东西注定无法得到,有些事注定无法万全。抱怨阴暗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还让自己看不到光明。有些欲望,只有丢掉了,才会有云淡风轻、心若止水的机会。
宠辱不惊,闲观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事在人为,境在人心。人心是日积月累平静的积淀,是万物皆空越过世俗的心之本色。内心如果平静,外在就不会再有风波。
“以和为贵”千年前如此,千年后亦如此。无论如何变迁,人们对“和”的追求与向往会跨过岁月长河。因为这就是本色,超出血脉、历史、利益、欲望之后的与生俱来的心之本色。
我不知这世间是否有天堂,是否有极乐,是否有乌托邦,但我知道只要“和”的光芒不再被欲望遮住,世间将不再需要它们的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