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喜欢听故事、朗诵儿歌,幼儿文学教育也一直是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就我国幼儿文学教育的历史和现状看,人们对幼儿文学教育的认识还普遍存在有偏颇之处。通常,教师或家长认为,给孩子讲故事、念儿歌就一定要使孩子有所收获,要么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要么学会一些科学知识或生活常识,要不就是会背诵、复述,或者从中学会某些词和句式。的确,成人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来对幼儿进行智育、德育,并发展幼儿的语言,但文学教育的价值绝不局限于此。幼儿之所以喜欢故事,喜欢诗歌,绝不仅仅因为他们能从中获取知识,学习道理,如果一味强调文学教育的“教育性”,忽略文学教育的娱乐性、审美性等其他特性,那么很可能使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受到伤害,降低他们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虽然我们把幼儿文学教育作为“幼儿语言教育”的一项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教育的作用就只是丰富幼儿的语言,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实际上,文学是幼儿的一种精神食粮,他们像每天需要吃饭一样需要经常听故事、听儿歌,很多时候他们不是期望从中学到什么,只是很愉悦地沉浸在听的过程里,特别是低年龄幼儿,有时会要求父母反复讲一个简单的故事,或者反复吟诵一首简短的歌谣。文学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创造艺术美,因此,文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幼儿感知和欣赏文学艺术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可以说,文学教育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全方位的,具体到某一部文学作品的教育教学时,教师必须放开视野,从多种角度挖掘其教育功能,充分发挥文学教育的作用。
一、幼儿文学作品的特点
从学习语言的角度,文学作品为幼儿丰富词汇,学习语段和篇章的组织结构方式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结构方式和语言风格。例如,故事和童话多采用叙述手法,一般都要依顺序介绍事件的开端、经过和结果,其中还要讲清楚主人公是谁,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等;儿歌的情节往往不像故事或童话那样清晰,有时只是描述一个事物的特征,如“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有时只是些词语的组合,没有实际内容,如“小汽车,嘀嘀嘀,马兰开花二十一……”但儿歌在语言上则表现出节奏感较强、押韵、句式变化不大等特点。尽管,我们不可能要求幼儿去比较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特点,但通过向他们呈现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并组织与各种体裁作品相应的文学教育活动,慢慢就会使幼儿感知到:学习故事和童话要抓主要人物,看他们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事情,得到什么结果;学习儿歌或顺口溜则要注意听清每句话的字音,特别是每句话末尾那个字的读音,争取准确地背出来,至于儿歌讲了什么意思,则不一定要理解。也就是说,教师要向幼儿提供大量的体裁多样的文学作品,让幼儿在倾听、理解,甚至边听边模仿的过程中体会不同文学体裁的差异,而不是由教师以说教的方式向幼儿介绍说“这是故事”,“那是童话”,“儿歌和故事不一样”……
根据幼儿的理解水平,可用于幼儿文学教育的作品体裁主要有:生活故事、童话、儿歌、儿童诗、抒情散文,以及童话剧等。无论哪种体裁,适合于幼儿学习的文学作品都需具备以下特点:
(一)作品中的形象鲜明生动
幼儿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形象要活灵活现,不论主人公是小朋友还是小动物,都要抓住其突出的外部特征,写出其神态和动作。像前面提到过的“小白兔”,其后两句就加入了动作“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通常,幼儿比较喜欢那些生动灵巧的人物,如孙悟空、蓝精灵、恐龙等。
(二)作品结构简单,情节单纯而有趣
由于幼儿对事物相互关系的理解往往比较简单,且流于表面,因此,给儿童讲的故事情节不要太复杂。通常一部作品主要讲一件事,而且这件事所涉及的人物不要太多,人物关系也不要太复杂。在结构方面,幼儿文学作品多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开头,如《狼和小羊》一开头就写二者的冲突:“一只小羊在河边喝水,一只狼走过来说:这河里的水是我的,你为什么喝我的水!”这样一下子就把幼儿引入故事的情节之中了。
(三)作品的语言浅近易懂
幼儿文学作品的用词要具体、生动。根据幼儿理解词义的发展特点,他们不能准确地理解抽象水平很高的词,比较容易理解一些反映事物具体特征的词。例如,幼儿能理解“山路高低不平”,但不一定理解“山路崎岖不平”;能理解“心里难过”,不一定理解“心情不好”。因此,教师在为幼儿选择文学作品时,一定要对作品的用词进行分析。如果发现作品中有对幼儿来说显得过深过难的词语,教师可以在不影响作品原意的前提下稍加改动,换用幼儿能理解的词讲给幼儿听。
幼儿文学作品的句子要尽量口语化。所谓句子要尽量口语化,是指多用简单句、主动句、短句,少用复杂句、被动句或长句。如,“这一切都被躲在树上的小猴子看见了”就不如“小猴子躲在树上,什么都看见了”。
(四)作品的题材以幼儿熟悉的生活为主
幼儿文学作品的主题和主要情节应当取材于幼儿所熟悉的事物,如小朋友(小动物)之间的交往和游戏,常见动植物的生活经历、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趣人趣事、四季景色的变化、周围环境的特点,等等。
此外,为幼儿提供的文学作品多以正面教育为主,即多反映好人好事,少表现反面人物,以免幼儿从中受不良影响。即使有反面形象,通常要通过情节的发展使幼儿感觉到坏人坏事终将受到惩罚,正义必会战胜邪恶。这不仅有助于幼儿分清善恶,而且有助于使幼儿保持愉快健康的情绪。
二、指导幼儿理解部分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所谓理解部分文学作品,是指教师为幼儿提供和呈现的文学作品要远远多于指导幼儿理解的作品。在日常生活中,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诸个过渡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读书、播放录音或在图书角投放文学书籍等方式,为幼儿提供大量的诗歌或故事。其中大部分只需要让幼儿去听、去体会、去模仿,而不必由教师组织全体幼儿加以理解和练习。教师需要指导幼儿理解的作品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从语言教育的角度,指导幼儿理解文学作品是教师指导幼儿理解词语、句子和语段的过程。通常,教师可以借助直观教具,包括实物、模型、幻灯、图画,以及录音录像、多媒体等帮助幼儿理解作品中的词句含义。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联系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对作品内容进行理解。
三、指导幼儿创造性地运用文学作品的语言
文学作品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词语,向幼儿展示着成熟的语言范式,包括各种句式、不同的篇章结构等。幼儿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就是不断理解和积累这些词汇和语言模式的过程。幼儿文学教育除了使幼儿大量吸收成熟的语言外,还要注意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词语和句式。
(一)指导幼儿艺术地再现文学作品
再现文学作品的方式有很多种:复述、朗诵、表演、用音乐或美术手段再现其思想内涵和情感氛围等。其中,前三种再现方式与语言运用关系比较大,也是幼儿文学教育经常采用的活动形式。无论复述、朗诵或者表演,教师都需要指导幼儿在准确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借用作品的一些原词原句,加上自己的解释以及辅助性的情感表达手段,如表情、声调变化等,将原作再现出来。在此过程中,幼儿势必要对自己从原作中吸收来的词汇和句式加以分析和选择,根据朗诵或表演的需要进行一番“加工”。多次经历这些活动可以使幼儿逐渐把原作的词汇和句式化为己有,从而提高其运用语词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
(二)指导幼儿仿编文学作品
同再现相比,文学仿编活动对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幼儿仿编文学作品的过程也是一个再造或仿造的过程。幼儿先是感知理解一句话或一段话的结构特点,然后凭借想象想出一些新的内容,再借用原作的结构,通过换一个词或换几个词,甚至换几个句子的方式完成仿编活动。例如,原文是“我爱我的小鸭,小鸭怎样叫?呷呷呷,呷呷呷。”幼儿换了一些词语后,变成“我爱我的小羊,小羊怎样叫?咩咩咩,咩咩咩。”通过文学仿编练习,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理解语言结构与语言内容的关系,即不同的思想内容可以通过同一种语言结构表达出来;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创造性地进行语词的组合搭配,表达丰富多彩的思想内容。同时,幼儿可以从自己的作品里看到成功,对自己产生信心,在练习用词造句、连句成段等组织语言能力之余提高语言表达的兴趣。
(三)指导幼儿创编文学作品
在大量感知文学作品,以及仿编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年龄稍大幼儿进行文学创编活动。最初的文学创编活动往往需要图画及教师语言的帮助。刚开始,教师可以在讲故事时,故意不讲结尾,请幼儿根据故事的线索把故事讲完;或者,教师将故事中的一些关键情节跳过,请幼儿根据开头和结尾编出事件的经过。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图画信息,帮助他们掌握故事的线索以及主要人物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能展开合理想象。在此基础上,成人可以慢慢让幼儿根据一定的背景和人物编故事。例如,结合图画,教师告诉幼儿,故事的背景是一场生日晚会,主要人物有小猴子、熊大哥、兔小妹等,然后请幼儿充分想象,编一个“生日晚会”故事。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先构思,然后用图画、剪贴、拼图等方式把自己的构思表现出来,最后根据这些拼、画、插出的作品讲述自己编的故事。对于一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想象力特别丰富的幼儿,教师可以鼓励他们仿照已学过的故事或诗歌,独立地创编完整的文学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