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课程“科学性”之确立

语文课程“科学性”之确立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纵观语文学科的百年发展历史,语文课程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语文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研究方式等方面逐步走向了科学化,语文课程的科学性大大增强。从语文教育萌芽开始,到“语文”单独设科之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语文一直与其他学科糅合在一起来讲授,界定模糊,属于综合性社会学科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讲,新课标下语文课程内容的科学性显而易见。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不难看出其实每一种现象的发生与存在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且这种规律性是会沿着一定的科学性轨道来运作的。关于我们的工作与学习科学化的存在更是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就以极具人文性的语文课程为例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设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法还是预设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评价,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实施都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的,教师不可能完全不按章法和规律来教学,杂乱无章的课堂获得的教学反馈也是一塌糊涂的。同样,不仅仅是课堂,任何一门学科它从最初的设定到实施都是离不开科学性的规范与指导的。我们知道,科学主义在20世纪初期对我国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大大促进了语文学科的独立与发展。纵观语文学科的百年发展历史,语文课程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语文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研究方式等方面逐步走向了科学化,语文课程的科学性大大增强。

(一)语文课程目标的全面、细化

从语文教育萌芽开始,到“语文”单独设科之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语文一直与其他学科糅合在一起来讲授,界定模糊,属于综合性社会学科之一。再者,从学科名称的演变就可以略知一二,比如,“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读经讲经”,语文课程还没有完全独立出来,根本谈不上完善的课程目标,乃至课程体系。在独立设科之初,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近现代语文课程目标最初只设定在识字写字、读书、写作有限的范围内,随着对学科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语文课程目标则涉及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一直延续至今。纵观历史,语文课程目标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片面到全面的快速发展。较之以前的教学大纲,现今的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目标的规定更加全面、具体和详细,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贯穿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之中。与“三维目标”的纵向隐性线索相比,五个领域的目标规定则更加趋向显性,这样就构成了完整的目标框架,整体宏观目标之下的课程阶段目标又细化为很多条目,更便于操作与实施。

(二)语文教学内容的逻辑化、系统化

不论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还是自然科学领域,科学主义哲学观坚持的最基本主张就是强调学科知识的逻辑化和系统化。从这个角度来讲,新课标下语文课程内容的科学性显而易见。首先,语文教材,作为语文知识的载体,特别需要立足基础教育及当地教学实际情况,将语文学科客观存在的规律和学生的主观能动的学习方法相结合,以学生为本,科学编写,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进行系统安排,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联动,落实一纲多本,校本课程。其次,在课文的选择、编写和排版上,比如,高中课本以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形式来呈现,必修课程取代旧版教材的单元划分,而以五个教学模块为逻辑线索,选修课程在以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的目标下,突出了选择性,围绕“三维目标”、“五个模块”,采用多种方式组元、编排,模块内容清晰,单元专题突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了教材编排的科学性。最后,在教材编排逻辑化、系统化的基础之下,语文基础知识的呈现和传达自然更加明确、清楚、规范。在语言上,摒弃了以往对语言“模糊性”的追求,某些教学内容可以具体量化,有利于教与学,便于教学评估;在内容上,加大了对人与科学、人与自然领域的科普文章和科学人物传记等阅读和写作的教学内容,确立文本解读的规范体系,提倡科学性的多元解读。比如,人教版七年级的《月亮上的足迹》、《邓稼先》,八年级的《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等等。这些文章在各年级的课本中穿插分布,教学目标各异,让学生在不同的文章中感受科学,接受科学教育。

(三)语文教学方法的科学、有序

科学主义的理论即使再完备,最终也需要落实到教育实践中,有科学的方法来指导教育实践。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在积极吸收和化解科学主义理论中的科学方法,渐渐融入了更多的科学因素。但因为语文教学内容既有关于语文的知识,又有关于社会、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百科知识,科学化的语文教育便主张:“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强化难点,精讲多练,才能省时高效。”[3]为了更好地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化的指导,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要学会用科学化的态度来阅读文本,感受文本设置的内涵,熟悉并牢牢把握文本的重、难点,并以最佳的教学方法教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置课堂教学,这样不仅能够完美地实现教学任务,还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新课标的影响下,如今的课堂教学变得越来越丰富。不论是情景教学法、合作教学法、还是暗示教学法,教师在确定某一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大都会根据一定的教学规律来设置,这也就遵循了一定的科学规律。

(四)语文教学评价的动态、多元

科学主义让素质教育下的教学评价融入更多的科学因素,使教学评价具有了科学性,科学、动态、多元的教学评价也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大趋势。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任何事物皆因其内在元素的联系形成固有的规律。对语文教学而言,从教学目标、教学要素、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分析来构建的完整的评价体系,进而到评价实施,最后再到评价反馈,该过程的任何一元素都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比如,认知发展、思维逻辑、识记记忆、心理发展及知识的顺序组合、教学技巧等。虽然这些规律是心理学、教育学上的,但在语文课堂运用中,规律和语文知识的结合突出了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特征,显露出语文教学评价在测试学生学习成绩、预测未来发展及鉴定教师教学效果、改善学校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可以说,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语文教学评价坚持科学性原则,摒弃了形式单一、内容片面、目的功利的传统教学评价,形成了一个视角多元的、角度变化的、动态的、分层的科学评价体系。

(五)语文教育研究方式的客观、理性

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的发展,科学的重要性愈发体现在不断地进行科学实验研究、更新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发展上面。在传统语文教育研究中,由于种种的局限性,关于语文教育规律的认识总是停留在依靠直觉、经验和主观判断的阶段,而且对部分杰出领袖、著名学者的言论深信不疑也让一线教师出现了理论与实践不一致的矛盾,这严重影响了语文的教学实践和教育研究,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所以,在科学主义思潮尤其是实验教育思潮的影响下,中国语文教育研究的瓶颈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开始逐步学习西方的教育理论,运用交叉学科的科学成果,加强基层学校调研,重视教育科学实验研究,注重运用研究成果来指导我国语文教育改革。关于语文教育的研究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国的研究专家主要借鉴了国外的许多研究案例以及不少与教育有关学科的学习。在具体的吸收与采纳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将最新思维且适应于教学研究的心理学知识、统计学知识有选择性地收入囊中,并根据国情将其最大化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研究当中,比如,俞子夷的汉字心理实验、艾伟的阅读兴趣实验等。

尽管科学主义已经对语文教育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但语文课程的“科学性”属性还是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语文教学科学性成分,上到国家层面制定的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确立的考试评价等,再到学校层面的校园文化建设、课程课时安排、教研组管理,下到师生层面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课后辅导及学生家校互动等方面的依然太少。即使在这样严峻的现状下,很多脱离教育实践的学者纸上谈兵,逆科学规律道路而行,呼吁在语文教育中大搞所谓的人文性,实质乃为人文性外衣下的泛人文性、去科学性,隐蔽了师生和家长的双眼。所以,当我们回顾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思考语文教育的严峻现状时,为了更好地推动语文课程的科学发展,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基本属性是否合适,值得我们深深的思考。故重新定位语文课程的性质,把科学与人文教育精神真正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坚持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将是未来语文教育的发展之道。

【注释】

[1]谢作进.从主体性教育思想看中学语文学科性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1:6.

[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6.

[3]施茂枝、方元山.从混沌走向清晰——百年语文教育科学化的轨迹探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4):3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