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智力如果离开语文的基本训练多半会落空。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比较差,那么他们智力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语文基本训练如果离开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会搞得事倍功半。加强语文基本训练是当务之急,但加强训练不要机械地理解为只是解决语言文字问题,要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相结合,让语文日常的训练和考试都变得更加有活力,使学生更加喜欢语文、热爱生活。
(一)完善语文试卷结构,实现试题多样化创新
分析现行的中学语文试卷,主观题和客观题均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客观性题量略高于主观性题量。但语文是基础学科,尤其在倡导“大语文”的今天,更大程度上密切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应在维持试卷本身公平、客观、易于评价的基础上,参照生活趣事、时政剖析、新闻热点,使语文与生活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以人教版《论语十二章》课后试题检测为例:包括字义解释、句子翻译和背诵默写三部分。整张试卷的试题,学生只需翻看课本便可得出直接的答案,无须拓展思考。河南建业外国语中学胡晓文老师结合青少年的校园生活、关注新闻热点进行试题检测创新。例如,在设计“学习态度”一题默写时,引用课堂上的小例子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打开了思维,引导学生将《论语》经典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思路会更为开阔,测试效果自然会更加明显。这种启发、引导性的方式,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有利的作用。
单一的试卷结构必然会造就教师和学生的审美疲劳,必然会造成语文课僵硬化、枯燥化、效率低等不良的结果。这与我们倡导语文生活化是相违背的。传统与革新可以并行,但革新的进程一定是在吸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其步伐必将快于维持传统的步伐。试题多样性不只是语文教学规律本身的要求,更是对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严峻考验。教师的思想不能固化,要时时接受新思想、新考验,才能在课堂上、考试中应对各种突发的新问题、新情况。唯有此,方可在中国的教育浪潮中激流勇进。
(二)改变语文考试周期,推动考试科学化发展
《学记》说:“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是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谓之大成。”古人尚且有如此严密又科学规整的循序渐进之道,今人为何有时却凌节而施呢?
据调查,有的中学在课本知识学习过程中,各类考试如下:每课都有特设的学案、每周都有涵盖本周学习重点的周清、月底的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另外,还有语文教师利用晚自习时对学生进行的单元测试。如此名目繁多的考试,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了莫大的压力。过犹不及,违背了学生学习知识、吸收知识、反馈知识的自然规律,必然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不可避免的损害。
笔者认为,每课的检测可以适当减少,应该根据每节课学生的反映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来估算是否需要检测;而日清、周清可以和单元测试融合在一起,通过提高试题对知识点的概括率来提升测试的效率;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作为大考,要保证试题的题量适中、难易恰当,根据不同的年级设计试卷的侧重点,低年级侧重课本知识点的考查、较高年级则侧重课外知识的拓展。
若学生恐惧考试,又如何奢求通过考试取得良好的效果?考试名目和频率过于繁多,也造成了任课教师勤于应付考试而疏于自身讲课水平的提升。对于语文这一生活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损害颇大。所以,规范的语文考试周期显得尤为重要。
(三)丰富语文答案设计,促使考试充满活力
客观题答案的标准化设计无可厚非,但若是为了提高阅卷效率,将主观题的答案也加以标准化、单一性,就不免有失偏颇了。陈寅恪做学生时,在课堂上的作答,就很注重多角度思考。有一次老师问道:“你们认为李唐王朝衰亡的原因是什么?”陈寅恪思考了片刻,便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最后博得了满堂喝彩。通过语文试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也应该是我们设计语文试题的着力点。
以七年级学生普遍会遇到的成语补充题为例,“海( )天( )”,根据成语词典,则至少有“海角天涯”、“海阔天空”两个答案;“海( )山( )”有“海誓山盟”和“海啸山崩”两个答案。对于学生填出的不同于课本上刚刚学过的成语,只要正确、工整,都应给予正确评定。
“思维活跃、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博采众长”才是一个成功的语文课堂。能反映出精彩纷呈的答案,不拘泥于单一的形式,才是一份成功的语文试卷。我们在教育中倡导“全人”的教育理念,用固定、灵活的思维方式和体系去全方位地把一个人分成各个部分,逐一面对、教育。人之为人,就是因其思想具有独特性,教师应对其独特性进行引导而非抑制。主观题答案设置的多元性,是激励学生学会思考、喜欢思考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实现“大语文”、“语文生活化”、“语文人文化”的必经之路。如何不拘泥于形式,建立开放的语文考试,让学生敢于随心所欲的答题、而非耽于能否得高分,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四)创新作文评改,力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章太炎把教学形象地比喻为做生意,其中古代名家留下的遗产是成本,今天我们创新的部分是利润,如果没有自己的东西,那就是亏本的生意。从古至今,学习学了上千年,如果还是和古人差不多,没有半点进步,就没有属于自己的知识。[15]纵观近年来的作文,无论是日常学习中的课堂作文,还是考试时即兴创作的考场作文,都有“一致化”的发展趋势。
不得不感叹学生的“聪明”:明确阅卷教师的喜好,从最易得分的论点着手,洋洋洒洒,论述清晰,辅以华丽的辞藻、精彩的铺陈,一定会是一篇考场上的“上乘佳作”。如此诟病,积重已久。以河南省2014年的中招考试语文作文为例:作文一,“你是我的太阳”;作文二,材料大意是“土在地上就成了土壤,到天空就变成了尘埃”。选其一进行作文,自然是增加了人性性。对于命题作文“你是我的太阳”允许学生进行对多角度分析,记叙文体例明显。这就是比较开放的作文设计。
追求作文的革新一致是语文界的追求。“新概念”作文的走红,也是中国语文追求自由与多样化的体现。打开一个广阔的平台,让考生尽情地舞在其中。“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充分释放天性才能检验其真实的写作水平。尊重不同的文章体例,欣赏学生文笔背后的思考与才华,需要语文老师在正常的作文课堂上多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多元化的创作,需要阅卷老师在评卷的过程中多多具备发现美的眼睛。唯有此,考场作文方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五)端正语文考试态度,回归考试正道
由于我们长期照搬西方的标准化测试,固定的答案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自新课改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语文教育不但是教学生如何使用交际工具,还要立足于人的发展,要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如现状所言,语文教师和学生对待语文考试的态度,是有一定偏离的。尤其是在多学科并存的今天,语文考试并未得到充足的重视。很多学生、家长认为,语文作为母语,很容易学,应该把时间和精力多多放在数学和英语上。这些思想上的误解,对语文发展本来就不公平。高考制度的改革,语文分数拟增至180分这个事实,语文不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吗?正确的态度才能促进语文考试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这对于语文教师、学生、家长,同样重要。
(六)正视语文考试结果,还原语文真实面貌
考试是查漏补缺的工具,这对于语文教师也不例外。学生通过考试而更加积极进取,教师通过考试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这都是语文考试带来的积极影响。
河南省扶沟县一高一名刚刚走上讲台的女教师,在处理考试结果方面,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学生,更多的是在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和学生一同进步。一次月考后,她所带的班级考了年级最后一名,她不露声色,在班里平静地说:“同学们,我在考试之前说,希望你们考试完全放松,考得不好没有关系。你们真的很听话,考了最后一名。你们如此听话,让老师深感欣慰。但是,老师现在要非常严肃地告诉你们,既然是最后一名,就没有退步的余地了,下次,不多不少,前进一名就好。”第二次月考,所带班级的语文平均分在年级排名中上升了两个名次。这不失为一种健康有爱的教育方式,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摆正心态、正视考试的结果。
语文是一门会说话、会呼吸、有思想的学科,语文考试是语文说话、呼吸、表达思想的体现。每一份语文试卷都是出题人精心策划的结果,每一次考试都是考生与生活进行对话的过程。这其中的精彩,又怎能用一个冰冷的分数加以简单的概括?结果无论好坏,都需正对。语文的真实面貌,需要一双充满人文关怀的眼睛,引导学生去发现、体会。
综上,万物变化,既然都是从极简易的原始渐渐变出来,若能知道那简易的原因,便可以推知后来那复杂的结果,所以,正如《易·系辞传》说:“德行恒易以知简……德行恒简以知阻。”因为如此,所以能“彰往而查来”所以能“温故而知新”。正视语文考试一次次经验的积累,才促使学生慢慢打开了求知的眼睛、探索的心灵。真正的实现“大语文”,达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们需要革新现行的语文考试制度,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活动,切实地促进语文教师和学生健康的、阳光的、和谐的发展。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6.
[2]祝新华.促进学习的语文评估:基本理念与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11.
[3]李淑英.怎一个“好”字了得——关于语文课堂评价的思考[J].湖南教育,2006,(3):3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R]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7.
[5]祝新华.促进学习的语文评估:基本理念与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143—144.
[6]高红峡.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课堂教学质量多维评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2):247—248.
[7]曹勇军.高中新课程实践引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63—66.
[8]丁朝蓬.高中新课程评价[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38—40.
[9]兰觉明.质性学生评价体系解析与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08,(3):56.
[10]方相成、战伯娟.发展性语文教学评价探析[J].丽水学院学报,2007,(6):116
[11]张勇.语文评价方法的选择及应用[J].语文建设,2003,(9):42—43.
[12]李建平.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革新方案出台[N].中国教育报,2002—12—19,(1—2).
[13]倪文锦.语文考试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78.
[14]杨德如、刘化众、金海侠.语文教与学概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73—274.
[15]约之:先生的课堂[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