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呼吁一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出现,更加尊重人的本性,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效率。
(一)师生关系发展概述
1.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师中心论,一是学生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突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赫尔巴特是其典型代表,他认为“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宰,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载体,学生毫无个性可言”。强调师生关系就是给予和接受,奴隶和主人的上下等级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就是强制学生服从的主宰,学生没有主体性可言。20世纪中叶,凯洛夫在《教育学》中指出:教师对于学生生活、学习上的要求“具有法律的权威”,教师至高无上,学生逆来顺受。教师在教学中是管理者、主体,压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求学生服从听话。[2]这些教育理论和观念对我国相应时期的教育发展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与教师中心论相对,学生中心论者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材选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情境设计等均以学生为中心。以20世纪上半叶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为典型代表,他针对以教师为中心的观点,指出教学中学生的重要性,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来进行,并注重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知识。他的这一理论影响了我国当时一大批著名的教育家,比如陶行知、蒋梦麟等。
2.师生关系的争论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界对师生关系的讨论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1986年双主体论由甘其勋、蔡明提出,他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是主体。双主体论认为,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外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能单单强调教师和学生,还应关注参与教学过程中的其他因素。王策三、钱梦龙提出主导主体伦,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同样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主体间性师生关系则认为,在教学活动中,语言、文化、文本等是教师和学生沟通交流的中介,并在交流过程中促进师生互相理解和达成共识的一种关系。[3]此外,还有双客体论(教师与学生都是客体)、客体主体论(教师为客体,学生为主体)、主体客体论(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客体主体客体论(教师为客体,教学条件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等。这些师生关系的认识都未能真正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放在平等交往的角度。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新课标虚心吸纳了学界的最新认识,坚持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理念。
(二)新课标倡导的师生关系
教学改革的发展需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新理念,从而也打破了教师的权威地位。较之以往的师生关系,新课标将师生关系向前推进了一步。
1.培养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意识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指在教学过程中,在平等的基础上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是“闻道有先后”,不存在严格的上下等级关系[4]。《教育——财富蕴含其中》指出,教师角色从“独奏者”过渡到“伴奏着”,新课准中频繁出现“引导”一词,预示着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不再是具有话语霸权的占有者。
例如:
师:门庭若市和万人空巷是一对反义词,前者指门前像市场一样。说明人多,一幅热闹的场面。而后者却是说人少,很冷清。
生:老师,万人空巷也是形容人比较多,不是字面的意思。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师:我们共同来查一下词典……这位同学纠正了老师的错误,老师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以后老师引以为戒,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对望文生义式的错误防微杜渐。
这位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指出他的错误,他不是去批评学生,而是虚心接受,并以此为例,教导学生防微杜渐,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模范课。
2.倡导交流分享的师生教学关系
信息时代,人们接受知识的方式变得多样化,学生能够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挑战了教师的权威地位。新课程提出三维目标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不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平等的交流。交往互动的教学模式要求淡化教师权威,给学生创造宽松有趣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3.提倡和谐温馨、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人们的心情处于放松状态,更容易促进学习潜力的发挥,提升学习的效率。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的学习智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例1:
师:积雪融化了,大家说说积雪化成了什么?
学生们一起喊起来:水!
老师笑了。
正在这时一个声音说:春天!
老师寻求发声源,很生气地说:雪化了之后是水,记住了。
全班同学笑了……
例2:
师:积雪融化了,大家说说积雪化成了什么?
学生们一起喊起来:水!
正在这时一个声音说:春天!
老师寻求发生源说:这位同学跟我们观点不一样,他的观点很有创意,
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答案吗?
瞬间教室里不同的声音四起:绿色、生命、温暖……
在例1和例2中,同样的问题,我们看到了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建设者,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和谐融洽、充满浓郁感情的班级环境,既能促进师生间依赖和信任,又能促进学习的热情。
知识的传递与获取应在民主与平等、和谐融洽、充满师生浓郁感情色彩的环境下进行。“教书育人”是在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上,把握时机,进而促进师生关系的完善和发展。
(三)未来师生关系展望——师生学习共同体
根据以往的师生关系的讨论,有学者认为:师生关系在未来几十年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的重视,自主学习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谈论、辨析,在组建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关系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师生学习共同体”具有以下特征。
1.强调学习主体间的互动
师生之间应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教师不再是僵化刻板的授业,学生也不再是死板的学习,而是二者平等的、双向精神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美好历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共为主体,相互影响、彼此促进。教师和学生要积极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提高师生共同学习的效率。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需要师生团结合作、共同努力,依赖班级每一成员的积极付出,在交流互动中达到师生共赢的目的。
例如:
师:世界有万物构成,那么为什么会有生物入侵者的说法呢?
学生一:因为环境的适宜,一种生物大量的繁殖,破坏了当地本来的生态链,所以叫作生物入侵者。
师:那你说一说,都有哪些生物入侵的例子来证明你的说法。
学生一(想了很久),这个我不知道
学生二举手并抢答:1988年,由从欧洲大陆带到北美大陆的斑贝,过度繁殖,堵塞五大湖输水管道,耗费了北美数十亿美金却还没得到完全治理。
学生三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还有亚洲的天牛,他们在芝加哥疯狂的破坏树木。还有落户于关岛的棕树蛇,已将关岛十一分之九的鸟类赶尽杀绝……
同学们的思路逐渐被打开了,一个个在抢答……
师:同学们,今天同学们的回答也让老师大开眼界。今天咱们就来学习《生物入侵者》,通过课文再看一看有没有其他的生物入侵者……
学生积极互动,课堂焕发活力。一个人的智慧,分享后就是两个人的智慧,何况一个班级四五十名学生呢?
2.凸显学习目标为指向的“学习活动”技巧
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有利于师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协作,最大限度地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使学习效率最大化。例如:在一次随堂优质课中,教师运用了前后小组研讨法、同桌质疑法、提问“连坐”法、组长责任连带法等参与学习活动。当教师明确了学习目标,学生就能发挥自己的力量,运用前后小组讨论和同桌质疑的机会,获取自己不知道的知识,以防“连坐”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学生自尊心强,爱面子的心里,巧妙地将一些小小的方法加入到学习活动中,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同时也促进了学习目标的完成。
3.重视师生共识、资源共享、人际沟通等中介作用
充分尊重每个个体的自由选择权,在多种选择之中,大小不同的共同体因为“共识”得以建立,并且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牢固地存在。在“共识”的作用下,各成员会围绕同一个课题或问题,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案,制定实施措施,并在其中达成新的“共识”。课堂也是一个“共享”的过程。各成员共享组织建立的兴奋,共享资源开发的有无,共享过程实施的付出,共享问题解决的喜悦。在“共享”的情境中,价值观、思维方式、言语表达逐渐趋于同特点,使得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得到熏陶。[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