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值得注意的是,荀子提出人类社会出现的饥荒、疾病、殃祸不可以怨天,而是由于人们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什么说“天行有常”呢?这一伦理行为是荀子生态伦理观的集中体现。荀子肯定天道运行有自己的“常道”、“常数”,并对有神论和迷信观念进行了批判。“天行有常”,因此人们应该“制天命而用之”。
“天行有常”是荀子的天道观,也是他对春秋战国时期唯物主义思想的一次高度总结。
荀子在《荀子?天论》中提出了“天行有常”的生态理论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他在这里表明,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是有规律的,它不是因为尧等好的帝王而存在,也不是因为世上有桀等暴君而消失。人们顺应自然规律,就有好的结果,否则就会遭遇灾祸。开源节用不会贫困。养生之道全面而完备并且因时而动,就不会患病;遵循事物的规律,坚定不移,就不会遭到灾祸。
值得注意的是,荀子提出人类社会出现的饥荒、疾病、殃祸不可以怨天,而是由于人们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什么说“天行有常”呢?荀子在《荀子?不苟》中作出了这样的解释:“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上天不说话,人们却认为它最高;大地不说话,人们却认为它宽广无边;春夏秋冬四时不说话,老百姓却都能感知节气的变化。这些“不言”的事里包含了它们自身的规律,即“有常”。他通过把“天地”和“天人合一”关系突现出来,也表现了一种伦理道德行为。这一伦理行为是荀子生态伦理观的集中体现。
荀子肯定天道运行有自己的“常道”、“常数”,并对有神论和迷信观念进行了批判。“天行有常”,因此人们应该“制天命而用之”。他的先秦唯物主义思想因此而发展到一个高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