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饮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饮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茶叶文明影响到该地区后,茶叶除湿气的功效立即被人们加以利用。内容主要从自然和人文两部分入手,涵盖儒、释、道三家对饮茶文化的见解,集中探讨了饮茶艺术并首次提出了中国茶道精神,使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此外,饮茶也有很多禁忌。如不宜空腹饮茶,不宜饭后立即饮茶,不宜在发热病的时候饮茶,不宜和药物同时服用,孕妇也不宜饮茶,等等。

据法学系教授陈瑞华先生介绍,世界茶文化起源于我国,茶树的出现在我国已有数万年历史,茶叶被我国先民用作饮品,也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值得注意的是,茶叶的产生同样是因为药用,一种被主流学者取信的说法是神农尝百草的时候,对茶叶性状有所了解,后来用于一定的疾病治疗。《神农本草经》中就有文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清朝的周霭联也在他的《竺国游记》一书中写道:“藩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可见,茶叶具有一定的疗养作用。

根据《诗经》等文献记载,茶在最初的时候只是泛指食之味苦的野生植物。神农之后,才发现了茶叶具有生津、清脑、消食、除湿和利尿等药用价值。此后,茶叶从药物过渡到人们的日常饮品,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众所周知,我国南方多湿地,尤其是四川盆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湿毒侵害,因此有数千年的食用辣椒习惯。茶叶文明影响到该地区后,茶叶除湿气的功效立即被人们加以利用。再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人们通过对茶叶特性的不断了解,终于发掘出了可以除湿气、增香味、助消化等功效,而副作用却很小。茶叶作为人们的日常饮品之一,也就正式开始形成和推广了,而这也是我国茶文化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我国关于茶的文献记载最早出现于西汉,专家推断饮茶文化的形成应早于这个时期。从一个更高远的角度来看,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分为自然部分和人文部分。自然部分就是指种茶和制茶的文化发展;而人文部分才是我国特有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其中融入了不可磨灭的中华文化。以茶碗为例,分为碗盖、碗身和碗托,其来源就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传统哲学思想,也就是“天人合一”的道家学说。发展到后世,人文部分已经明显盖过自然部分,其中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我们今天的制茶工艺,仍然是古代社会流传下来的,是最原始和最自然的方法。

三国时的名医华佗对茶也有论述,他在《食经》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苦茶久食,益意思。”也就是说,饮茶有助于大脑思考。到魏晋南北朝时,茶文化已经融入饮食文化,上至帝王将相,下到黎民百姓,都将饮茶作为一种日常活动。道教和佛教对茶文化的认可,也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道家认为饮茶可以帮助身体修炼,而佛教认为饮茶可以帮助参禅时尽快入定。

公元780年,唐人陆羽著成《茶经》一书。内容主要从自然和人文两部分入手,涵盖儒、释、道三家对饮茶文化的见解,集中探讨了饮茶艺术并首次提出了中国茶道精神,使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陆羽之后,历史上又出现了一批茶书、茶诗及一系列与茶相关的文学作品,都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宋太祖赵匡胤非常喜欢饮茶,因此在宋朝时,饮茶成为国家的一种风气。当时的茶文化被纳入国家体制,皇帝经常赐茶给大臣或外国使节。而官员还成立了“汤社”,佛教也成立了“千人社”,这些都是茶文化兴盛的表现。蒙元对我国社会文明进程的冲击殃及到了茶文化,到明清两代茶文化才重新盛行。清代后,茶文化已经发展成为正式产业,达官贵族和文人墨客大多钟情此道,使得我国茶文化再次兴盛起来。

需要注意的是,茶叶虽然有很多功效,但并非适宜所有体质的人饮用,比如神经衰弱、贫血、有肠道疾病、有心脏病、有泌尿系统疾病和缺钙的人,都不适宜饮茶。此外,饮茶也有很多禁忌。如不宜空腹饮茶,不宜饭后立即饮茶,不宜在发热病的时候饮茶,不宜和药物同时服用,孕妇也不宜饮茶,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