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很多地方都有春节吃“年糕”的习俗。“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米做成粉团,然后蒸成的一种糕点,有黄、白两种颜色,象征金银,有大富大贵的意思。
“年糕”又可称作是“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春节的时候吃“年糕”,寓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会有所提高。古人有诗曰:“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据考古学家考证,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了。汉朝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谓。汉代扬雄的《方言》中就有“糕”字的说法。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说的就是将糯米蒸熟,趁热舂成米糍,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据说在辽代就有正月初一吃年糕的习俗。到明清时期,“年糕”就已经发展成一种很常见的时令小吃,并且南北各有差异。
还有一个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替吴国的大王阖闾建筑了“阖闾大城”,吴王自鸣得意,忘乎所以。伍子胥因此深感忧虑。他叫来贴身随从,嘱咐道:“满朝文武如今都以为高墙可保吴国太平。城墙固然可以抵挡敌兵,但里边的人要想出去也会同样受制。如果敌人围而不打,吴国岂不是作茧自缚?忘乎所以,必至祸乱。倘若我有不测,吴国受困,粮草不济,你可去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取粮。”没过多久,阖闾驾崩,夫差继位,伍子胥力谏夫差拒绝越王勾践的求和,遭到嫌弃并被赐死。吴军终被越国讨伐,困守城中,炊断粮绝。情急之下,伍子胥的随从记起他的嘱咐,便急忙召集当地军民一起到相门外掘地取粮,挖到城墙下三尺深时,发现城砖是用糯米粉做的。人们感动不已,当即跪在城墙下,拜谢伍子胥。他们用糯米粉充饥渡过了难关。苏州人敬仰伍子胥的爱国爱民精神,于是每到寒冬腊月,就准备“年糕”,来表示对伍子胥的崇高敬意。“苏州年糕”的造型与城砖相似,也大概是与这个典故有关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