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尚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又被称为《书》、《书经》。在战国时期被称为《书》,汉朝改称为《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西汉时期《尚书》共有28篇,因当时是用的隶书抄写,所以被称为《今文尚书》。东晋时期梅赜所献的伪《尚书》被称为是《古文尚书》。《尚书》开始重视人物语言、环境的描述,重视语言的表达,文章的结构已经趋于完成,标着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
《尚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又被称为《书》、《书经》。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在战国时期被称为《书》,汉朝改称为《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尚书》与《诗经》、《礼记》、《周易》、《春秋》,并称为五经,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尚书》分为典、谟、训、诰、誓、命六种文体,记述的内容是从原始社会末期到春秋秦穆公时期各个朝代帝王的部分言行。
对于《尚书》编纂者,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尚书》是由孔子编撰而成,其中有些篇目是由孔子门下的弟子补充进去的。西汉时期《尚书》共有28篇,因当时是用的隶书抄写,所以被称为《今文尚书》。东晋时期梅赜所献的伪《尚书》被称为是《古文尚书》。现在通行的《尚书》版本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其中《虞书》有5篇,《夏书》有4篇,《商书》有17篇,《周书》有32篇,共有58篇。
《尚书》文字比较古奥迂涩,所谓“周诰殷盘,诘屈聱牙”,指的就是《尚书》这个特点。其中也有一小部分文字比较形象,易于理解。《尚书》开始重视人物语言、环境的描述,重视语言的表达,文章的结构已经趋于完成,标着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它以敬德重民的这种天命观念来解释历史的兴亡,并为现实提供借鉴。汉代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等公文都受到了《尚书》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