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仅加拿大就爆出两起中国留学生的死亡事故,再加上英国女留学生被男友打死、美国的留学生频传自杀的消息,留学生的意外死亡成了“热点”,很多人开始担心留学生的安全问题。
担心倒大可不必。中国海外留学生数量众多,中国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126万人,2016年在北美的中国留学生约40万人(美国32.8万人,加拿大近10万人),而1978—2011年,中国海外留学生总计224.5万人。与如此庞大的基数相比,留学生的死亡确实是小概率事件。但是,每一次事件又是那么令人痛心疾首——谁家把孩子送出来,不是希望给他们更美好的未来?
综合分析近年留学生意外事件,可以发现其中一些值得引以为戒的共性。
一
2015年9月,加拿大温哥华地区的张某伙同他人有预谋地绑架了孙某,并将其杀害。几乎在所有的相关报道中,都提及孙某开了一辆宾利车。孙某的父亲解释过,车是给太太买的,太太回国后,就留给儿子开了。据孙某的朋友回忆,他本人并不贪图豪华,遗物中还有一双穿了好多年的耐克鞋,唯一与奢侈品沾边的就是跑车。
毋庸置疑的是,张某绑架孙某,肯定是冲着他们家的财产,当时的赎金曾要过1200万人民币。张某如何获知孙家的财力?除了根据房产、宾利车、日常消费,最直接的就是聊天和交往。孙某为人善良、宽厚,没有经历过大的波折,想必家长也疏于灌输“不要露富”的思想。年轻人聊天畅所欲言很正常,但当对方是有目的地套取信息就比较危险了。无论是否要送孩子出国,个人安全意识的培养都非常重要。不仅对于家庭收入要注意保密,在个人消费方面也应该提醒孩子要节约、低调,尤其是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时,更不要张扬。
孙某本来可以不去赴张某的约请。在两人交往中,孙某已经发现了张某的人品有问题,有意疏远了他。事发时,女友生病,孙某不想去,可张某热情得都有些反常,孙某不忍心拒绝便带着礼物去了。孙某的家人当年决定送孩子来加拿大是看中这里风景优美、治安好,可再好的治安也防不住“身边的人”起了歹意。
意志坚定地远离“垃圾人”、不和三观不合的人交往,是有效自保的铁律,至少在身处异乡的学生生活期间应多注意。学生以学习为主,应将社交生活简单化,遇到危险要懂得回避,尽量不惹不必要的麻烦。以后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多,再逐渐扩大社交范围也不迟。
二
2017年2月初,加拿大多伦多地区的高中留学生王某被范某打成重伤,医治无效死亡。范某与王某的交集是谭某。谭的现任男友是范,前任是王。案件还在调查中,具体细节有待警方挖掘。有报道说,谭某在新加坡留学时,就曾唆使后来的男友去打前任,导致打人者被永久禁止进入新加坡。王某来加拿大留学两年中,与谭某交往一年多,将自己三张银行卡交给她,任她更改密码、随意消费,谭共花掉10万加币。警察到达现场后,第一时间确认谭某与案件无关,范某被警方控制等待审讯,谭某现在貌似已经回到中国。同学形容王某又高又帅,形容范某又帅身材又好,两位帅哥遭遇这样的结局,对两个家庭来说都是飞来横祸。
2016年8月,留学英国的毕同学的同居男友认为她和别的男子有瓜葛而将其殴打致死。公寓楼的邻居说,自从他们搬入后,几乎每晚都可以听到殴打声和女方的哭声。死亡当日,毕同学也被殴打多次。美国也发生过数起留学生情侣间的伤害案件。2015年9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王同学被男友肖同学刺杀身亡,肖同学随后自缢。同月,纽约州的蒋同学被马同学射杀,马同学在警方抵达后不顾警告继续行凶被警察射杀。2014年美国爱荷华州的邵同学被害,凶手逃回中国,数月后向中国警方投案,行凶理由还是感情纠纷。
在国内,这些方面的案件也不鲜见。对于青年人来说,如何寻求、鉴别真爱,不要被“爱”所利用、被损耗过度,学会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要被推到死角也是一门必修课。这方面的教育不是一两次耳提面命就能完成的,而要靠从小的长期培养。
说到底,还是三观的培养——让孩子从小明白,什么是自己的人生方向、什么是值得去奋斗的、什么是自己所看重的、什么样的人值得去爱。感情不能勉强,处理分手问题也要学会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激怒对方。身处异国他乡,个体心理上的孤独、疏离、放纵、任性都有可能放大,因此在两人相处时更应谨慎。
三
2017年初,XWGONG(湘伟)在美国出差时顺路看望在华盛顿州留学的女儿,在她记录看望故事的文章中,特别描述了一个叫“开心果”的男孩。生于豪门的开心果从小被父母送到美国私立学校读书,父母爱护的缺失让他认为被父母嫌弃、不喜欢,“想方设法地要得到父母的认可和关注,在挣扎中他得了严重的抑郁症”。为了打消他自杀的念头,湘伟特意跟着女儿去看望开心果,给予其鼓励和安慰,但真正能化解开心果的不开心的只有他的父母。
文章的结尾写道:“我想让所有开心果们的父母看到。如果你有儿女在国外名校,或者你正在千方百计地想送你的儿女去国外留学,请一定想想你有没有从小给TA足够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怀,让TA拥有强大的内心;你有没有培养TA在国外名校,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独立学习、社交和挣扎的能力;还有,你的孩子到了国外,TA有没有可以去哭诉的对象和地方;最后,万一你的孩子走投无路,你有没有给TA留着并且让TA知道TA还有一条随时可以回家的路。”感人至深,也发人深省。
2017年1月16日,留学荷兰鹿特丹商学院的一位同学跳楼自杀了。自杀的原因是“没办法如期毕业,在压力和绝望之下,一时想不通,走上绝路”。尽管检方的正式结论还未出现,但学习压力不容忽视。北美的大学留学生自杀的亦已有数名,大多数都被归因为抑郁症。抑郁症的一大病因是巨大的压力。学业忙碌并不能直接导致压力,担心、忧虑、恐惧这些不良情绪才是压力产生的主要基础。如果留学生们在不能适应学业、生活时,又缺乏家庭的关爱,感觉无路可退、无路可走,就很容易诱发抑郁。
有些家长忙于工作,将孩子送到私校、国外,把养育的重任也随之送出。正所谓“不要把孩子推给老师,孩子是你的”“100个好老师也赶不上一对好父母”,成长是不可逆的,错过就不再来。还有些家长过分关注学习,如Julie在TED演讲中所说:“当我们把成绩、分数、荣誉和奖励看作他们童年的奋斗目标,当我们帮助孩子去追求进入理想中的大学,找到理想的工作,这种对于成功的定义太过狭隘。”成绩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家长不应只在意抓孩子学习、发展特长、补短板,也不应只满足于给孩子物质方面的供应。一颗心荒芜了,什么都是徒劳。
尽管这些悲剧仅是数百万留学生中的个案,却仍值得警醒。逝者已矣,生者当如斯——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教育孩子不是一时一事,而是长期、全面的工程。如果要送孩子出国读书,家长更应该从多方位注意,尤其应加强孩子品德和基本观念的培育,内心世界的完善,让孩子学会情绪的自我调整、释放压力,还应教会他们辨识危险、懂得如何自保。
愿留学生们都能平安健康,远离意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