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因观点不同,会有不同的理解.下面是几个典型疑难问题的处理案例.
一、典型疑难案例
案例1 有这样一道判断题:x=6是方程.( )
对于这个判断题,学生有两种不同的认识:“x=6是方程,因为它符合方程的定义.”“x=6不是方程,因为它没有解方程的过程,只有一个结果,应该叫做方程的解.”
评析:究竟“x=6”是不是方程呢?笔者认为判断一个算式是不是方程,主要依据的是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方程的概念重点是:未知数、等式.需要同时满足这两点的就是方程.在x=6中,x是未知数,x=6就是一个等式.以上两个条件都同时满足了,所以说x=6是一个方程.x=6既含有未知数x,又是一个等式,当然是方程.只不过,说x=6是方程的解也没错.大家都知道,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很明显,x=6就是方程x=6的解,将x=6的值代入方程后,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即6=6.实际上,x=6是最简单的特殊方程,正因为这种特殊性,所以它既是方程,又是方程x=6的解.认为它没有解方程的过程就不是方程的判断是片面的.
启示:教师在基本概念教学上要狠下工夫,防止学生对概念产生错误的理解.在概念学习的方式上要注意灵活性,既要把握概念的本质,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又要防止概念学习的过度形式化.
案例2 教材提到“0”也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那么“0”是最小的一位数吗?
评析:0是最小的自然数,但不是最小的一位数.
(1)从物体的个数上说,0表示一个单位也没有,在记数法中,0表示空位的一个符号,如2005里的0分别表示这个数的百位和十位都是空位.
(2)从“位数”和“数位”说起,“位数”是指一个整数所占有数位的个数,“数位”是一个整数所占的位置.把占有一个数位的数叫一位数,占有两个数位的数叫两位数……0能不能称为一位数呢?不能.因为记数法里有个规定:一个数的最高位不能是0.因此,最小的一位数是1,而不是0.
(3)从一个数的计数单位说起,自然数的计数单位还是“1”吗?大家都知道“0”是自然数中最小的一个,任何一个自然数都是由若干个1组成的,所以1是自然数的单位,0就不是.0可以看成由0个1组成的自然数.所以说0是自然数,1是最小的一位数.
(4)从“几位数”的概念说起,“在一个数中数字的个数是几(其最左端的数字不是0),这个数就叫做几位数”.定义中其最左端的数字不是“0”这个条件是绝不可少的.一个自然数含有几个数位,就是几位数.“0”是自然数,在记数中只作为占位的符号,因此不能说它是一位数,当然也就不能称为最小的一位数了.如果把“0”看作一位数,那么“00”就会是两位数,而“000”就会是三位数,一个数值为“0”的数就会是任意位数,这是不合理的.
综上所述,“0”虽然是最小的自然数,但不是最小的一位数.“1”才是最小的一位数,它符合“几位数概念,又是任何自然数的计数单位”.
案例3 怎样向学生讲清“0不能作除数”的理由?
评析:
(1)当被除数≠0,除数=0时,如8÷0=?,根据“被除数=商×除数”的关系,那么这个数与0相乘的积等于8.但是,任何数与0相乘的积只能等于0,而绝对不会等于8,因此这个数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一个不是0的数除以0是没有意义的.
(2)当被除数=0,除数=0时,即0÷0=?,根据“被除数=商×除数”的关系,这个数与0相乘的积等于0,而任何数与0相乘的积都等于0,与0相乘等于0的数有无限多个,所以“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这就不符合四则运算结果的唯一性这个要求,因此,“0÷0”也是没有意义的.根据以上两种情况的分析,0是不能作除数的.
案例4 是否要求学生“看除法算式说意义”?
评析:18÷6=3表示18里面有3个6还是6个3?我认为对于单独的除法算式,一般不要讨论它的意义,除法的意义最好结合具体的情景来理解.对于除法的意义,要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操作体会除法的意义.
案例5 在具体情境中把2×10看成2个10进行计算是否会造成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错误?
评析:“2个3相加”和“3个2相加”都既可以列成“3×2”,也可以列成“2×3”,因此,“每人2元,10人要多少钱”表示“10个2相加”,这一具体含义是固定不变的,但列式可以是“2× 10”,也可以是“10×2”.在计算列出的抽象算式“2×10”时,我们可以脱离例题中的具体情境,既可以把它看成“10个2相加”,也可以看成“2个10相加”,这样可以达到计算简便的目的.因此,此题中的“也可以把2×10看成2个10”并非指具体情境中的乘法含义变成了“2个10相加”,而仅仅是为了使计算更便捷.
案例6 教材中的29×8估算成30×8,正好可以解决问题,如果改成32×8,仍然估算成30×8,如果仍用估算值来判断,就会发生错误,怎么处理?
评析:在估算的教学中,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估算的意识,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并能加以解释.应该说,培养估算意识不仅仅是某一节课的目标,而应该将估算教学融于日常的计算教学中.具体到某些例题,要使学生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不需要精确计算,用估算就可以了.但也并不意味着只用估算就一定能解决问题,还要看所采用的估算策略对于具体的问题情境是否合适,估算仅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之一.脱离问题情境,孤立地说某种估算方法好或不好,是没有意义的.对于不同的问题情境,甚至同一问题情境,可以灵活采用多样的估算策略.
二、解决学生疑难问题的策略
对于学生的疑难问题处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教学设计一定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的理念,并且在课堂上要有进行积极创新的精神,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2)在教学中,既要能较好地整合资源并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理解教材的意图,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3)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应用不同的思路去探究与解决问题,并从中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4)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强化应用的过程中形成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终身受益.特别要注意:①利用数学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②利用数学关系;③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数学价值.
(5)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要引导学生利用多样化的方式去解决数学问题,如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等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还应注意到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和优化组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实现以一种方式为主,多种方式为辅,或者多种方式优化组合.
(6)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表现出良好的数学素养.要从学生的发言中,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夯实学生的数学素养功底.要鼓励学生多发言,学生的发言比教师的讲解更加重要.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只有找准疑难问题的突破口,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乐至县东山镇中心小学 冯满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