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2012年9月18日,笔者参加了内江师范学院组织的小学数学置换班培训,包括听讲座、做“影子教师”、总结提炼三个阶段.做“影子教师”阶段有幸听到了内江两所小学很多优秀教师的课,受益匪浅.有一节关于“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课,笔者在现场记录了教学情况,课后做了一些思考,并从怎样上好一节探究课的角度进行了教学再设计.
二、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好不好?
生:好.
师:首先,请大家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对应的底乘高.
师:很好.那么,我们是怎样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呢?
生:……(生不会说了)
师:是不是有两种方法:①数方格;②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
生:是.
师:这个体现了一种什么数学思想呢?
生:……
师:是不是“转化”的数学思想?
生:是.
师:那么,三角形面积该怎么计算呢?请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开始交流(交流时教师提醒:可以动手操作,然后交流)(多数学生无从下手).6分钟之后,教师指名回答.
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除以2,可以得到三角形的面积.
师:很好,请看大屏幕:先拿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长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2个)、三角形(2个),那么,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呢?
生:面积相等.
师: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也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它们有什么关系?
师:两个钝角三角形呢?关系如何?
师: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三、问题分析
以上教学片段是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的一部分,整堂课来看,有很多地方值得圈点,效果还是不错.但是,从该片段来看,教师还是有意引导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进行探究,但如何去开展探究却表现得不尽如人意.我们首先来看什么是探究.“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订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23]但是,遗憾的是这节课在探究上出现了以下几个明显问题:
(1)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位教师也想利用此课题对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训练,不过他太急于求成,几乎没有任何过渡,直接就想让学生说出“把三角形转化为我们所学过的图形”,然后求面积,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转化”这一数学思想并不陌生,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中已初步接触到,但是怎么“转化”却让学生摸不着头脑.
(2)没有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探索时间.学生要找到“转化”的方法,还要知道“转化”的来龙去脉,只给6分钟,学生怎么可能说得清楚?怎能领悟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目标不明确,探索方法也不明确.教师在6分钟之内,也有提醒学生动手操作,但是用什么操作、怎么操作、操作目的是什么、观察什么等问题,学生统统没弄清楚.
(4)没有准备好合适的探究材料.教师没给学生准备相应的动手材料,当然也可让学生自己准备,学生几乎没操作,当教师让交流时,学生也几乎没交流,指名说时,聪明的学生找到书上的方法说上一通.
(5)教师关注学情不够.教师在发现学生已经出现问题的情况下,没作任何处理,不断播放幻灯片,让学生目不暇接,硬生生地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灌输给了学生,让学生记住计算公式,根本不知道公式是怎么来的.我们听课的老师也听得瞠目结舌.
四、教学再设计
设计一:材料准备
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2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2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2个.
设计了下面几个环节.
1.回忆
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沿高剪开,拼成长方形,体现“转化”思想和方法.
2.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教师启发:我们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所学过的图形呢?
(2)学生操作:用教师为大家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任选一组)拼,由于材料都是教师给定的,所以学生很快就拼出了教师需要的图形.
(3)小组交流:用刚才的三角形拼成了什么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你能推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3.应用
略.
设计二:探究过程的重构
1.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1)探究思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学过的长方形,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转化方法: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为什么沿高剪?
2.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学生拿出准备的任意三角形若干,个人操作或小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并给予学生提示:
(1)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可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以三角形的两边为邻边画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3)以三角形的一边为长,这边上的高为宽,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三角形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4)沿三角形两边中点的连线剪开,可以将三角形转化为一个平行四边形.
3.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显而易见,设计二提供的探究空间更大,问题更开放,学生思维更积极、更活跃.教师不仅需要学生得到探究结果,更需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引领学生的思维,通过“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前提是什么?怎么得到直角?”“三角形转化的前提是什么?怎么得到平行线?”等提示性话语,让学生从无从下手到积极参与和思考;又问:“为什么这样转化?”使学生既有操作,又有思考,还要用数学语言表达,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各器官的参与,真正实现探究的目标,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提升.
(四川荣县城东小学 虞崇辉)
【注释】
[1]Mstropieri,Margoa.Correlatds of Inquitry Learning in Science[J].Remedia 8c Special,Education,2001(22):130.
[2]赵思林.感受的心理过程对数学教学的启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赵思林.感受的心理过程对数学教学的启示[J].高中数学教与学,2011(10):3-8.
[5]王光明.高成效数学教学的特征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4(10):35.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李帆.寻找教育独特的灵魂——写在2011年岁末的思考[J].人民教育,2012(1):15-19.
[8]丁锦锋.标准答案——语文教学的悲情“桎梏”[J].教学与管理,2010(7):77-78.
[9]韦冬余,赵璇.“标准答案”审思[J].教育科学论坛,2011(10):21-23.
[10]杜祖贻.杜威论教育与民主主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
[11]彭家寅,周志昂.数学教学要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16(2):52-57.
[12]马光.谁扼杀了非标准答案[J].人力资源,2012(11):94.
[13]管秀娟,徐学军.也谈“标准答案”[J].山东教育科研,2002(8):57.
[14]郭德俊.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15]姚燕莺.“标准答案”之弊[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9):87.
[16]丁兆亮.唯标准答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J].山东教育科研,2000(3):57.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8]谢柄杰.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M].北京:中学教育出版社,2003.
[19]李伟臣.邹秋菊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初探[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0]王仲春.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2]梁良良.创新思维训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23]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华盛顿:国家科学院出版社,199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