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建地方师范院校促进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思考

新建地方师范院校促进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思考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建地方师范院校是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教师教育一体化具有诸多有利条件。教师教育一体化是当前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样,依据不同教育内容的教学方法也有相应的调整,并符合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教育内容。

郭 平1 谢吉琴2

(1.成都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摘 要:教师教育一体化涉及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各阶段的一体化、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及任务的一体化、教师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一体化等内涵。新建地方师范院校是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教师教育一体化具有诸多有利条件。新建地方师范院校可从确立办学定位、合理设计培养方案、调动利益相关者积极性、探索和创新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着手,促进教师教育一体化。

关键词:新建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一体化终身教育思想

世纪之交,我国出现了许多新建地方师范院校,也正在此时,我国师范教育开始转变为教师教育。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成为新建地方师范院校面临的一大挑战。如何利用自身的资源与条件,迎接挑战,促进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新建地方师范院校改革与发展的一大课题。本文主要分析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含义与内容以及新建地方师范院校促进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条件与措施。

一、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含义及内容

(一)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含义

从语言结构学角度分析,教师教育一体化由“教师教育”和“一体化”两个部分组成。“教师教育”一词是由师范教育演变而来,1681年法国拉萨尔在法国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这标志师范教育的诞生。经历几个世纪的发展,师范教育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独立体系。20世纪60年代,终身教育思潮席卷了教育学的各个领域。20世纪9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其他经济和文化组织的积极推动下,基于终身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师范教育逐步体现终身教育的思想,并形成促进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教师教育体系。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正式使用“教师教育”一词,这一概念的使用标志着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现在的教师教育就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体现了对教师的教育是连续性、可发展的、一体化的。”[1]

“一体化”中的“一体”在《辞海》中有三层含义[2]:“一部分”,即某一事物是某一个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比喻关系密切,如同一个整体”,即某两个或者多个事物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可以看成是一个整体;“一体”,即两个或者多个事物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而“一体化”中的“化”在《新华字典》中有两种解释[3]:一是“性质和形态的改变”,二是“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由此我们可将“一体化”理解为把各个事物由最初彼此分离的状态转化成为有内在联系的整体状态。

教师教育一体化是当前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表现。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指围绕教师专业发展这一目标,各种教师教育要素动态、连续和有机整合的过程,包括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的一体化。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内部体系中包含横向、纵向两个方面。首先从纵向上看,教师教育一体化是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将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有机连通,打破三者各自为政、相互割裂的状态,将其发展成为一个各阶段各具独特性,又具有彼此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的结构体。其次从横向上看,教师教育一体化是以教师个体为连接点将教师自主学习、自我成才与正规大学教育、教师教育培训等促进教师成长的各种因素有机联系起来。

(二)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内容

1.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各阶段的一体化

纵向上的教师教育旨在实现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三个阶段的有机对接,是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的需要,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着力点。三个阶段是彼此独立、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各具特色的,不论是职前培养还是入职教育、在职培训,都可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帮助教师解决成长中所面临的特殊问题,发展不同的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每个阶段的成长与发展又为教师的下一阶段专业发展起到了奠基和推动作用,从而形成一个一体化的系统。

2.教师教育目标及任务的一体化

在各阶段的教师教育中都有其阶段性目标与发展任务。英国学者詹姆斯·波特(James Porter)在其提出的“教师教育三阶段”理论中指出,职前教育阶段教师的专业成长任务以获得专门学科知识和一些教育科学知识为主;入职教育阶段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实习和试用并成为合格教师;在职培训阶段则是贯穿教师职业生涯的各种内容的进修和补充。虽然教师教育一体化在每个阶段有其不同的成长任务,但其终极任务都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发展。

3.教师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一体化

教师教育的内容包括教师所教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知识、教育教学技能以及教师教育情感和师德修养等内容。依据教师专业发展每个阶段成长的不同任务,教师获得各种知识的比例是不同的。比如在教师职前培养阶段,学习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知识的比例相对较高,而教育教学的技能以及教师教育情怀和师德等方面的成长在入职教育以及在职培训(具体工作岗位上的实践)阶段所占的比例更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阶段除了完成主要内容的学习任务就忽视其他方面的内容,而是要将教育内容进行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同样,依据不同教育内容的教学方法也有相应的调整,并符合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教育内容。

4.教师教育管理体制与实施机构一体化

教师教育管理体制和实施机构应当配合教师教育一体化实践需要,加强各个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阶段的管理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又要相互协作,形成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协作融通的教师教育体系。要将教师职前培养机构与职后培养机构统一到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机构体系内,立足各自的优势与不足,重新整合资源,推动教师教育在具体实施上的衔接和贯通。

5.师资队伍一体化

应当根据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不同任务和要求组建有不同优势而又相互照应的师资队伍,体现一体化。在教师专业成长不同阶段配置最具优势的师资强化教师教育的实效性。比如师范生培养阶段应当在前期配置教育理论知识深厚的专家、教授传授教育理论知识,并锻炼师范生的教育理论探究能力;在后期则应当重视与教育实践相关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这时,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基础教育实践研究专家则成为新的教师团队。此外,参与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各个阶段的教师还应当加强沟通与交流,避免教育内容的重复,提高教师授课的针对性。

二、新建地方师范院校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有利条件

(一)新建地方师范院校的产生与特殊功能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师范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比如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师范院校的层次和布局,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2002年的《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提高新教师的学历层次,教师教育机构的办学层次要由“三级”向“二级”过渡,要积极稳妥、因地制宜地推进各级各类师范院校的布局、层次和类型等方面的结构调整等。这些政策体现了国家开始要求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许多专科层次的高校或成人高校通过整合、转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这些院校被称为新建本科院校。潘懋元先生在其研究中提到,“2007年年底,中国普通本科院校有740所,其中有200多所新建本科院校,达到当年740所普通本科院校的1/3左右。这些新建本科院校都是由专科层次的高校‘专升本’的”[4]。这些新升格的本科院校中有一类就是新建地方师范院校。

新建地方师范院校是指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由各省、地(市)出资将原地方师范专科学校与所在地区的教育学院、中等师范学校或其他教育资源实行整合并升格成为本科层次的师范院校。新建地方师范院校从本质上讲是大学,具有大学共同具有的一般的功能;同时作为师范类的大学,也有其特殊的功能。首先从培养人才的功能上看,主要是为所在的地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和促进地区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其次从科学研究角度看,从事科学研究往往为地方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支撑;再次,从社会服务角度看,主要是通过参与地方文化建设,通过培养合格师资,培训在职教师,推动地方文化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新建地方师范院校在改善基础教育师资分布不均衡、为地区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提供专业指导、提高基础教育师资水平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新建地方师范院校实践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有利条件

1.新建地方师范院校的前身积累了丰富的教师教育经验

新建地方师范院校多是由地方办学水平较高、条件较好、规模较大和业绩较好的专科院校、成人教育院校以及地方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等经过转制重组、升格而成的本科院校。在长期的教师教育实践中,新建地方师范院校的前身积累了丰富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在职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方面的经验。新建地方师范院校的前身掌握了大量地方教师教育基本信息和教师教育实践经验,为地方培养和培训了大量的基础教育师资,是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形成了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的传统。[5]应该说,这些新建地方师范院校在原有教师教育的基础上获得了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文化积淀。这也为促进教师教育一体化提供了深厚的教师教育基础。

2.新建地方师范院校初步建立完善的教育学科体系

新建地方师范院校继承和发展教育学科的传统优势,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教育学科体系。首先,新建地方师范院校学科体系紧密围绕教育科学体系构建。以学科专业基础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单位与教育学科专业知识和心理学知识的教学单位密切合作共同完成教师培养工作。新建地方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也注重对师范生的综合培养,比如教师基本功的练习贯穿四年本科教育始终,重视教育教学技能的形成和提高。这些为师范生在未来教育教学实践中丰富教学形式、进行有效班级管理和课堂教育提供了技能支持。其次,在教育科学研究上,新建地方师范院校面向全国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基础教育改革专家,为新建师范院校教育科学体系提供人力支撑。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不仅提高了本校的教育影响力,还带动了本校教师、本地区基础教育研究人员从事高水平的基础教育研究工作,促进了教育学科的发展。较为完善的教育学科体系为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推进提供了一定的学科基础。

3.新建地方师范院校具有与地方密切合作互动的优势

首先,新建地方师范院校与地方中小学建立了一定的联系沟通纽带。新建地方师范院校的前身培养了大量基础教育人才,其中不乏学科带头人、中小学校长和地方教育行政官员等。这成为新建地方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建立密切联系的纽带,为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支持。新建地方师范院校对在职教师的进修培训进行跟踪指导,不仅强化了培训效果,而且加强了新建地方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校之间的联系,从而为二者建立密切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其次,新建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具有地方化的特点。地方化特点的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向地方开放,地方参与高等教育,管理权限下移到地方,学校办学资金以地方财政拨款作为主要来源”[6]。政府出资办学,管理地方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发展地方自己的高等教育促进地方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各类新建地方院校的发展定位为依靠地方、根植地方取得发展,最终实现服务地方的目的。强调办学地方化的特点,为新建地方师范院校,促进教师教育一体化提供了实践环境。

三、新建地方师范院校促进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措施

(一)以教师教育一体化为指导确立办学定位

新建地方师范院校的合理定位需要明确自身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属的层次和类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正规学校体系分为六个层次(学段),分别用阿拉伯数字0~6代替:0——幼儿教育、1——小学教育、2——中学教育、3——高中教育、4——升学或就业预备班、5——大专、本科和硕士研究生、6——博士研究生。其中第5级的大专、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又是可以进一步细分的。第5级被分为了A和B两个类型。A是按照学科分类设置专业,它相当于我国大学本科教育;B则是实用性、技术型的专业类别,类似我国培养技术人才的高职高专教育。A类型的本科教育也存在不同的两个类型。5A1类是学科专业,是以理论为主导,为学生进入硕士阶段以及第6级博士阶段的预备教育;5A2是按行业分类,培养社会上各个行业领域的专门人才,比如教师、律师和工程师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是从过去的5B经过升格和重组建立的,当属于5A2类——一种专业性应用型的高等教育。地方新建师范院校属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它也是一种专业性应用型的高等教育。

专业性是指教师教育发展应当是专业化的。应用型则指学校培养的人才应该面向实践,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强,具有将理论转化为具体实践的能力。当前,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目的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真正成为理论与实践知识丰富、专业技能强、具有良好师德修养的高素质教师。教师教育一体化思想符合新建地方师范院校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所以,教师教育一体化思想可以指导新建地方师范院校新的办学定位。

(二)合理设计培养方案,践行教师教育一体化思想

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多项内容。教师教育一体化应在培养方案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方面要有所体现。过去的师范专业培养目标往往仅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职前教育阶段来设计,缺乏对职前、入职和职后教师专业发展的通盘考虑。新建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科专业处于发展初期,在制定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时,要吸取原来老牌师范院校的经验教训,以教师教育一体化思想为指导设计专业培养方案。

要以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为落脚点,为每位教师制定专业成长目标并设计发展方案,指导和帮助其完成教师专业发展各个阶段的成长任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要体现教师教育一体化思想。要根据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三个阶段教师发展的不同特点和任务,总体设置三个阶段的课程,使得课程设置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突出各阶段的重点课程,防止课程的低水平重复。比如在入职教育阶段,教育价值观的教育课程设置,可以基于前一阶段的教育名家名著导读和师范生德育等课程,培养师范生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进一步设置面向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的案例分析课,引导新教师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分析教育实际问题,并提高其在职阶段解决学校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教学的方式也由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名家名著,转变为聘请名师、校长、教育专家以专题的形式通过案例教学的范式引导和示范新教师如何运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看待具体教育问题。基于现实教育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教育问题的方式又为教师在工作岗位上解决自身遇到的各种价值观问题提供了参考。

(三)调动利益相关者积极性,实现深层次教师教育一体化

教师教育一体化是一个涉及教育行政部门、教师教育机构、教师、中小学校等要素的复杂体系,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充分协作,共同推动教师教育一体化。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利益相关者是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政策影响的任何有关者[7],是能够影响企业或受企业决策和行为影响的个人与团体[8]。教师教育体系中各要素以及学生家长、所在社区都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状况的重要利益相关者。新建地方师范院校在实践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过程中必须平衡众多涉及教师教育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构建起稳定的教师教育利益共同体。

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实践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涉及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导、中小学提供实践基地方面的支持以及新建地方师范院校对教师教育一体化方案的整体设计。首先,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帮助下,新建地方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可以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建立合作共赢机制。一方面,新建地方师范院校要尽可能地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种有利资源,并对教师专业发展给予专业指导。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应当积极配合新建地方师范院校的专家教师进行基础教育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小学还应当为新建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提供教育实践机会,甚至可以与新建地方师范院校建立相关的新教师选聘机制。其次,新建地方师范院校应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建立和运行。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吸纳了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家、在职教师和在校师范生,在教育教学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形式多样的沟通交流,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再次,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建设,将新建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延伸到中小学,使区域内的优质中小学成为新建地方师范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基地的重要分支机构,为处于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教师提供理论联系实践的场所。

(四)探索和创新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

当前,师范院校为促进教师教育一体化做出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创设出一系列教师教育模式。比如,打通理论与实践联系的“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模式,将师范生的实践学习与在职教师的脱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基础教育师资的充分整合;“一轴两翼”教育实践基地运作模式[9],将师范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达到师范生专业技能提升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合作共赢。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未来的教师教育模式一定是以大学为中心的、专门化的、融职前教育与职后继续教育于一体的互动教育模式”[10]。实现新建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需要转变观念,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走出一条符合本校甚至本地区教师教育实际的有特色的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

(五)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促进教师教育一体化

教育科学研究是新建地方师范院校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存在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其重组和升格后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相比,新建地方师范院校在教育科研方面有其责任也有其优势。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也是其促进教师教育一体化的重要途径。首先,新建地方师范院校应当走在中小学前面,成为引领教师教育一体化的主要力量。新建地方师范院校需要加强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积极探索适合本校甚至本地区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径。其次,新建地方师范院校还应当成为教师教育一体化最新思想理念的宣传者和实践者。新建地方师范院校应当及时将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最新研究成果传递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再通过中小学的实践将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再创造,从而更好地适应本地区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再次,新建地方师范院校应当努力成为创新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的探索者。新建地方师范院校应具有发现问题的洞察力,关注基础教育领域内教师教育一体化面临的实际问题,探索和创新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从而更好地解决教师教育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晓燕.教师教育论[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5:15-20.

[2]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

[3]商务印书馆编.新华字典[M].第11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91.

[4]潘懋元.再论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特色与发展[J].第11版.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学刊,2008,23(7):1-4.

[5]顾明远.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06,18(6):3-6.

[6]郭平.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使命、功能与推动策略[J].求实,2012,(S1):265-268.

[7]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01.

[8]Linda K.Treyino,Katherine A.Nelson.Managing Business Ethics(the 2nd Edition)[M].John Willey&Song Inc,1999:181.

[9]陈利鲜.“一轴两翼”: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实践基地运作新模式[J].教育探索,2008(5):26-27.

[10]石挺.对加强师范院校学科建设工作的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112-115.

【注释】

[1]基金项目: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西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社会服务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2YJA8800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