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川省荣县中小学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四川省荣县中小学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在四川省荣县随机抽取了的八所中小学的9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2012年4月,我们应四川省荣县教育局的邀请,对该县的基础教育现状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调查。这一调查结果同时得到访谈调查的证实。从我们调查的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四川省荣县的中小学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并没有出现第二战略专题调研组所列举的三类问题。

沈小强 张丕芳 韦油亮

(西华师范大学)

摘 要:当前的素质教育进行得如何呢?我们在四川省荣县随机抽取了的八所中小学的9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荣县的中小学校的艺体类课程基本能正常开设,学校的考试频率有所减少,学校一般不对学生成绩排名,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课堂教学有较多的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这些变化与学校安全责任过重以及“新课改”多年的有序推进有关。

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新课程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议》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以后,推进素质教育就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经过20多年的努力,素质教育在我国中小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前些年的一些研究成果表明,“素质教育在我国中小学推进总体现状不容乐观”[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二战略专题组针对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中的推进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学校开设的课程方面,最被看重的依然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应试科目。这些科目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体育、艺术、综合实践课程实际上仍不受重视。第二,由于“应试”导向,教师追求高、深、难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由地方教育行政、教研部门组织统考、测评次数繁多,试题难度超出课程标准要求,以考试结果为学校、班级、学生排名的状况更是十分普遍。第三,课堂教学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和根本性的进展。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依然普遍存在。[2]

第二战略专题调研组所列举的三类问题是否依然普遍存在?2012年4月,我们应四川省荣县教育局的邀请,对该县的基础教育现状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调查。借此机会,我们对该县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推进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

1.调查对象的选取

我们调查了该县8所中小学校(4所中学、4所小学),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辅之以个别访谈的调查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900份,收到有效问卷826份。调查对象的情况如下(见表1):

表1 调查学生的性别、年龄及学校分布情况

续表1

2.问卷的编制

我们在参考了国内一些学者关于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此次调查的目的,自编了“素质教育推进情况调查问卷(中小学)”。问卷包括17个封闭式问题和一个开放式问题,涉及的内容包括课程开设、教学管理、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学业负担等方面。

(二)访谈调查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推进的具体情况,我们还对抽样学校的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对问卷中涉及的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细致的了解。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我们对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8.0进行数据处理,基本情况如下。

(一)艺体类课程能正常开设

针对“在学校开设的课程方面,最被看重的依然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应试科目,这些科目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体育、艺术、综合实践课程实际仍不受重视”这一现象是否依然严重,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这项内容:“你校音乐、美术、体育课是否正常开设。”从统计数据来看(见表2),84.7%的受访学生认为自己学校是正常开设艺体类课程的,认为经常挤占或取消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的学生只占不到15%。这一调查结果同时得到访谈调查的证实。在与教师的访谈中,我们问:“你在教学工作中会经常占用艺体类课程吗?”受访的40名教师中,有17名教师明确表示“不会”,有11名教师表示“一般不会”,有8名教师表示“有时会”,只有4名教师表示“会”。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学校艺体类课程开设基本能得到保证。

表2 被试者所在学校艺体课开设情况

(二)考试频率有所减少,一般不进行成绩排名

针对“由地方教育行政、教研部门组织统考、测评次数繁多,试题难度超出课程标准要求,以考试结果为学校、班级、学生排名的状况更是十分普遍”这一问题,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两个问题:

(1)你们学校组织考试的频率高吗?A——和以前一样多;B——考试比以前次数少了。

(2)学校是否有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

调查结果(见表3、表4)显示,对于第一个问题,37.8%的学生选“和以前一样多”,62.2%的学生选“考试比以前次数少了”;对于第二个问题,86.9%的学生选择“无成绩排名”。数据说明,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组织考试的频率减少了,也不按考试成绩为学生排名。

表3 调查学生所在学校考试频率对比情况

表4 调查学生所在学校是否进行成绩排名情况

(三)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课堂教学有较大改善

针对“课堂教学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和根本性的进展。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依然普遍存在。”这一问题是否依然存在,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3个问题:

(1)你现在的学习方式是(  )。A——以死记硬背为主;B——更注重对知识的理解;C——学习方式多样化。

(2)你觉得在课堂上(  )。A——师生互动较多,学生和老师可以相互提出问题;B——师生有互动,经常是老师向学生提问;C——师生少互动,老师很少提问,学生更不会向老师发问。

(3)你觉得你们的课堂气氛如何?A——十分活跃;B——活跃;C——乱而吵闹;D——死气沉沉。

调查结果表明(见表5),33.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注重理解,56.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方式多样,只有9.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方式是以死记为主。另外,调查显示(见表6、表7),学校的教学方式有较大改善,65.1%的学生认为课堂上师生有互动,88.6%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活跃。

表5 调查学生所在学校学生学习方式情况

表6 调查学生所在学校上课师生互动情况

表7 调查学生所在学校学生主观课堂气氛评价情况

续表7

(四)教师评价学生不只用考试成绩这一把尺子,评价标准多元化

应试教育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学生只要考试成绩好,就一好百好,一好遮百丑。为了了解中小学校的教师是否仍然沿用应试教育的评价理念来评价学生,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相关问题:你认为老师对学生的评价的标准和方式(  )。A——很注重成绩;B——评价标准比较多样化。从调查情况看(见表8),89.1%的学生认为教师评价学生能够做到全面评价。

表8 调查学生所在学校教师评价学生情况

四、调查结论及原因分析

从我们调查的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四川省荣县的中小学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并没有出现第二战略专题调研组所列举的三类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四川省荣县的中小学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了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又对荣县中小学的管理者和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最终找到了答案。

(一)“新课改”的实施让素质教育理念日渐深入中小学课堂

从我们调查的结果来看,荣县的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相比于应试教育有所改善,枯燥单调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减少了,课堂上,师生互动多了,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更多样化、个性化。这与以“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的的“新课改”推行了多年的成绩分不开。在进行“新课改”的实践中,“新课改”的教学观、学习观与教学评价观已日渐渗透入基础教育的课堂,广大中小学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主动践行着融入“新课改”的素质教育理念。

(二)县域内中小学校将学生的安全视作学校的头等大事

我们调查的这些中小学校都将学生安全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访谈中,我们问老师:“你工作中最大的压力是什么?”大部分老师的回答是:“学生的安全。”

有位受访老师谈道:“现在学校成了‘无限责任公司’了,校长成了‘维持会会长’。学生出了任何事情,家长都要找学校负责。家长要校长负责,校长就要老师负责。我们这里留守学生多,这些学生从小缺乏父母的管教,养成了不少坏习惯,不服管教,老师也懒得管,只要他们在学校不闹事、不出事,我们就谢天谢地了,根本不奢望能考个好学校,为学校争光,为老师争光。”

还有老师谈道:“有的家长这样教训自己的孩子:‘你要死,给我死在学校里!’”

在被问道:“你们经常会给学生补课吗?”大部分老师的回答是:“不会。”

有位老师说:“为了减少学生在校发生事故的风险,我们学校的策略是尽量减少学生在校活动的时间。哪里还敢补课。”

另一位老师谈道:“我们也不敢给学生太多的学习压力,如布置过多的课外作业、频繁地考试、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等,就怕这样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负担导致某些意外的事情发生。”

看来,由于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安全的重视超过了学生的升学,所以应试教育导致的一些表面问题,如学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长等,在荣县的中小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三)学校办学条件差,所以基本放弃了与优质同类学校在升学方面的竞争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了对落后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县域内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确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与省市大、中型城市的同类学校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甚至这种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根据“磁场”效应原理,城市就如一个巨大的磁场,它向外放射出强烈的磁力,吸引着周围的人、财、物。[3]这样一来,省市中心城市学校利用自己的办学优势努力吸走周边地区的优秀师资和优秀生源,即使孩子不太优秀,只要家庭经济条件允许,这些孩子也被送到中心城市学校上学。于是,中心城市学校办学条件锦上添花,办学水平更上一层楼,而县域内的中小学校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发展捉襟见肘,举步维艰,只能放弃与优质学校在升学方面的竞争。

这一情况在我们的访谈中得以体现。

有教师表示:“我们学校的生源差,学生考试成绩不好是肯定的。学生考不好,并不表示我的教学能力差。就是最优秀的老师来我们学校教这些孩子,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有位农村中学的教师说:“我们学校的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严重不合理。老年教师多,中青年教师少。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老教师年纪大了,别的学校不愿要,再加上老教师一般家就在学校,也不想走了。另一方面,多数中年教师年富力强,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他们往往一有机会就会调离;由于学校的生源逐年减少,学校编制也在紧缩,青年教师进来的也少。你想,像我们这样只有老弱病残的教师队伍的学校,拿什么跟中心城市中大多是年富力强的教师的学校去竞争?”

(四)基础教育中的深层次问题并未得到化解

从我们了解来的情况来看,县域内中小学校由于对学生的安全顾虑,加上学校自身管理与教育教学能力的局限,不少学校及教师抱着“能不管就尽量不管”“尽量不给学生施加过多压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观念。这是一种作茧自缚、推卸责任的消极办学模式。这种现状很难解决我国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不少深层次问题,如教学仅强调书本知识,学生严重缺乏生活体验、思维被牢牢束缚、学习兴趣受到压抑、视野得不到扩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严重缺乏等。

五、几点建议

(一)继续深入推进“新课改”

“新课改”推行以来,我国广大的中小学校的教师在教学观、学习观、评价观等方面都有了改善,素质教育理念得以融入课堂。今后应继续在中小学校深入推进“新课改”,同时做好县域内中小学校的教学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学校实施“新课改”创设良好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确保学校有更好的条件实施素质教育。

(二)尽早制定《学校法》

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法规,如《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但却缺乏一部规范我国各类学校办学行为的《学校法》,致使我国各类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权利和义务、职权与责任不明,当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学校与社会发生纠葛时,学校往往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国家应尽快制定《学校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关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应承担的各种法律责任,调整学校与学生、学校与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将学校的权力与责任都纳入法律的监督范围,让教师、学生、社会都明确知道学校的责任范围,真正让学校能依法办学,同时避免让学校成为“无限责任公司”。

(三)走重点发展县级城镇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提高县域内中小学办学水平

“社会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价值观,旧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注重发展大城市、特大城市,这些大型城市像一个个“磁场”,使得各种社会资源被这些大城市大量“吸”走,造成了城市与乡镇之间在各方面发展的严重失衡,造成社会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公平。

我国县域生活着大部分人口,是国家最基本的经济社会单元。县域涵盖城镇与乡村,是承上启下、沟通条块、联结城乡的枢纽。我国的2800个县(市)是中国的根基。县域的发展决定中国现代化的未来。今后,我国应加大力度发展县级城市,改善县域内城镇的基础设施和民生问题,包括改善县域内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让我国广大生活在县域内的普通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到优质的基础教育。

(四)采取多项措施,提高县域内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

目前,我国中小学推行素质教育、解决基础教育深层次问题的最大瓶颈是师资队伍的素质太低。我们建议多项措施并举,协同解决这一难题。首先,以“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为平台,增加对县域内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基础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其次,建立起中心城市学校教师与周边地区学校教师流动交流机制,让中心城市学校教师能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带到周边学校,也让周边地区学校的教师能到中心城市学校现场学习。再次,国家应加大对县域内中心学校的财政支持,提高县域内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生的生活条件。

参考文献

[1]陈金芳.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面临的体制问题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9(8):18-20.

[2]第二战略专题调研组(组长:顾明远,张民生).推进素质教育[J].教育研究,2010(7):28-20.

[3]畅肇沁.山西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2):31-34.

【注释】

[1]基金项目:此论文系2011年度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立项项目(编号:CJF0011063)研究成果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