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锦 阮 恒
[成都学院(成都大学)]
摘 要:了解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并提出可行的对策。笔者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四川省金堂县293名初中段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整体上没有显著差异;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性别差异,亲子关系受到父母外出务工时长和务工时孩子的年龄的影响。从而得出如下结论:要最大限度地保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政府要对此加大政策扶持;家长及孩子监护人要为留守儿童创设温馨的家庭氛围;学校要从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多方面的社会资源。
关键词: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对策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中,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1]“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推算,全国留守儿童规模为6972.75万,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为6102.55万。根据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计算的估算,当时全国农村留守儿童5861万人。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242万。”[2]留守儿童数量之大,问题之复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政府、社会、家庭能更加有针对性地关注留守儿童具有重要意义。
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2—2006年为第一阶段,在研究方法上多从人口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视角审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得出的结论大多认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焦虑、自卑、懦弱、胆小等心理问题。2007年以后,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进入到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从心理学的视角审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更加注重节俭、自力更生等的良好品格。这一阶段得出的结论也多是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因人、因时各有不同。”[3]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整体上表现没有差异,但是在留守儿童中却有不同的表现。比如陈惠惠等人的研究发现,“高心理弹性高社会支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中心理弹性中社会支持非留守儿童组、中心理弹性中社会支持留守儿童组、低心理弹性低社会支持组,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能很好地预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4]。殷晓旺等人的研究认为,“(留守儿童中)女生的抑郁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男生的学业压力显著高于女生。高年级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低年级学生”[5]。
结合前人研究及前期了解情况,本文从初中学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据统计,金堂县是四川省成都市二三圈层14个区县中留守儿童最多的县[6]。选取该县进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调查具有典型性。2014年5月,调研组向金堂县农村初中学生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96份,其中有效问卷293份,问卷回收率为97.7%。七年级学生有99名,八年级学生有103名,九年级学生有91名。其中,留守儿童有156名,非留守儿童有137名。
(二)方法
1.调查工具
采用“关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调查问卷(学生卷)”和“关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调查问卷(教师卷)”两套自编问卷实施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父母关系、行为控制、学习问题、情绪控制、自我认识、学习动机、学校适应性、执着性性格、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10个维度。采用两点计分。学生问卷α信度系数为0.81,教师问卷α信度系数为0.71。
2.调查方法
本研究主试均为具有施测经验的心理学研究人员。以班为单位施测,每班由2名主试负责。问卷采用匿名填写方式,填写完后,当场收回问卷。
(三)统计分析
所得到的数据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处理。主要采用了T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
二、调查结果
(一)初中学段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对初中学段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初中学段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各个因子上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即说明两个群体在整体上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致的(见表1)。但通过百分比检验,在“父母不知道我想要什么”(z=-1.365,P=0.087)和“学习无目标,不知道将来去干什么?”(z=1.61,P=0.054)两个题项之间具有边缘显著差异。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认为其父母更不了解其想法,而留守儿童则有更强的学习目标。
表1 初中学段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二)初中学段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比较
对不同性别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做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初中留守儿童中男孩和女孩的心理健康状况在行为控制和学习动机上有显著差异,在情绪控制和自我认识上具有边缘显著差异,在其他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女孩在行为控制、自我认识上的表现要优于男孩,而男孩在情绪控制和学习动机上的表现优于女孩(见表2)。
表2 初中学段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T检验
续表2
(三)初中学段的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时长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以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时间长度为分组变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做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父母关系因子上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在执着性性格上有统计学意义上的边缘显著差异(见表3)。
表3 初中学段的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时长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续表3
通过事后检验发现,父母外出时间为1~6年的与外出10年以上的,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上具有统计学意义;父母外出时间为7~10年的与外出10年以上的在留守儿童的执着性性格上也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初中学段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外出务工时间长度的事后多重比较
(四)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时,孩子年龄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以父母外出务工时孩子的年龄大小为分组变量,比较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显示,在子女与父母关系、情绪控制、执着性三个因子上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
表5 父母外出务工时孩子年龄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通过事后检验发现,父母外出务工时孩子年龄为1~3岁组的与9岁以上组在与父母关系上有统计学意义;父母外出务工时孩子年龄为1~3岁组的与9岁以上组在情绪控制上有统计学意义。1~3岁组的与4~8岁组的在执着性性格上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父母离开孩子时,孩子的年龄大小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影响(见表6)。
表6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外出务工时孩子年龄的事后多重比较
续表6
三、讨论
(一)初中段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差异
郭文姣等人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对农村留守儿童施测,其结果显示:“留守初中生与非留守初中生在心理健康素质上不存在显著差异,除应对分量表外,各分量表得分都低于全国常规水平。”[7]郭文姣的结论与本文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这一结论与以往的一些研究结果有不一致之处,原因可能是不同的研究者在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以及基于的理论不同造成的。调查还显示,初中留守儿童认为其父母对自己的了解程度不如非留守儿童父母对非留守儿童的了解度。这可能是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造成父母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了解不足。但研究发现,初中留守儿童在学习目标上比非留守儿童有更好的表现。这与部分学者把留守儿童视为问题学生[8]的观点是相反的。原因在于:许多初中留守儿童深知贫困生活的不易,希望通过学习来摆脱贫困。
(二)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性别差异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差异上表现为男孩和女孩在成熟过程中的不同步,“女孩在自我认识上的发展要先于男孩发展,在小学阶段,女生的自我评价明显高于男生,这种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逆转,到高中和大学阶段男生的自我评价明显优于女生”[9]。根据唐有财等人的研究,“母亲单独外出打工对儿童的自闭倾向、幸福感等性格和主观心理感受方面会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父亲单独外出打工则主要对儿童学习成绩这一客观方面产生负面影响,这可能与父母在家庭中的性别分工和角色承担不同存在关系”[10]。所以,在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心理在性别上的发展不均衡,在充分了解儿童自身和家庭背景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施加教育影响,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利用其优势表现促进全面发展。
(三)亲子关系受到父母外出务工时长和务工时孩子的年龄的影响
“依恋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婴儿是否同父母(尤其是母亲)形成依恋及其依恋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和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11]儿童与父母建立依恋关系的重要时期是三岁以前,建立依恋关系的重要途径是充分的接触。包括情感上的接触和身体上的接触,在这个阶段父母外出务工减少了这种接触的机会,直接影响了亲子之间依恋关系的建立,造成了父母对子女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初中留守儿童在父母关系、情绪控制、执着性性格、学校适应性等因子上表现出显著差异。
四、结论
(一)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父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依据教育公平理论,政府也应该给予这些儿童更多关注。为此,政府可以采取如下举措:①成立关心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心理问题进行调研,及时发现问题,针对问题组织力量进行教育上的补救。②加快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为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保障他们基本的生活、学习的需要。③完善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法律监护制度,保护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二)家长、监护人要创设温馨的家庭氛围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留守儿童。为此,家长不仅要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为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而且要全力支持子女的教育,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此外,作为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人的(外)祖父母应多抽出时间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情感变化,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并进行适时引导,给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
(三)学校要从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作为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接受正规教育的重要场所,应借助多渠道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具体包括:①成立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规范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日常行为,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结合,使留守儿童最终达到“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目的。②加强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不仅要开办心理咨询室,还要配备专职心理辅导员,为初中留守儿童开设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等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而且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为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给他们排忧解难。③建立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将初中留守儿童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四)整合多方面的社会资源
整合社会的各种资源,为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提供多方位的帮助、支持。其具体表现在:①建立农村社区初中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可在退休人员中选聘义务监护人、义务辅导员,鼓励身边没有小孩的父母实行一对一的义务帮教。②引导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发挥他们的个人兴趣和专长,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成长。③可通过妇联、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尽可能地关心帮助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使他们参加集体活动从被动到主动,融入大集体。
参考文献
[1]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26(10):15-18.
[2]段成荣,吕利丹,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3,35(3):37-49.
[3]高慧斌.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略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4):57-61.
[4]陈惠惠,胡冰霜,何芙蓉,等.初中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4):407-408.
[5]殷晓旺,李江华,肖湘玲.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J].教育学术月刊,2010,27(6):23-25.
[6]成都市人民政府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办公室.2012成都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分析报告,2013(1).
[7]郭文姣,黄俊伟.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26(1):81-85.
[8]罗静,王薇,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5):993.
[9]冯维.现代教育心理学[M].第二版.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48-453.
[10]唐有财,符平.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基于亲子分离具体化的实证研究[J].人口学刊,2011,33(5):41-49.
[1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74—177.
[12]李慧英,孙霞.亲子依恋视角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1):355-356.
[13]张连生,杨洁,朱玉婷,向安莉.湖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2):170-171.
[14]孙晓军,周宗奎,汪颖,等.农村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和孤独感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2):337-340.
[15]许松芽.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关系的调查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11,12(3):60-62.
[16]杨志新,孙琼,李东,等.合肥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业成绩和心理感受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9):1130-11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