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孖髻山下的雁迹

孖髻山下的雁迹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孖髻山,对平沙镇母亲山——孖髻山生态环境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环保方面的兴趣和共鸣,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为促进学生环保意识的觉醒,需要学生到平沙各个地方去走一走。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目标,组织学生到平沙的母亲山——孖髻山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孖髻山的生态环境现状,发现孖髻山以及平沙的环境问题。

陈黎明 邓文莲 吴俏梅 邓汉兰 徐 舒

一、课程背景

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中共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正面临着资源不节制、不合理开发而产生的环境问题,对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要消除这些问题,除了依靠科学的治理措施之外,其根本还在于公民环境意识的觉醒,让环境教育进教材、进课程、进头脑,把学校打造成环境教育的主阵地。从小开始,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能自觉地运用知识去关心自然,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并且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乃至全社会参与。环境教育应当是渗透到人生各阶段的终身教育,环境教育应当是人人参与的全民教育,环境教育应当是知行合一的素养教育。

平沙镇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港区党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将糖厂、电镀厂、酵母厂等几大污染源工厂或是搬迁,或是关停,大力治理平塘河污染问题,提出建设“适宜创业、适宜居住、适宜旅游的现代化温泉小城”的目标,由上而下、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地成功创建全国卫生镇,并且进一步成功创建“全国文明镇”和“广东省生态镇”,平沙的居住环境由此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平沙当地学生环境意识不强,环境知识缺乏,环境保护行为不够自觉自律,政府、学校环保常识的教育和宣传只停留在立于口号、流于形式的表面层次。

因此,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倡导生态教育,偕同学生守护维系平沙生态平衡的母亲山——孖髻山。通过文明登山、变废为宝、了解国内外环保发展等主题活动,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见识,培养学生浓厚、强烈的生态意识,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具有生态素养的新时代全人;培养学生善待大自然、关爱家园的家国情怀。

二、课程目标

以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为核心理念,从小抓起,改变学生的生活细节。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环保教育活动,促使学生把生态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态度和意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生态行为。通过课程目标落实,使学生能成为“意识强、习惯好、乐践行、善合作”、综合素养得到整体提升的新一代的优秀全人。

(1)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孖髻山,对平沙镇母亲山——孖髻山生态环境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环保方面的兴趣和共鸣,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学生通过变废为宝系列活动,增长环保知识,提高参与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3)学生通过参加环保主题活动,在动手、合作交流中,培养环保意识,养成珍惜资源的良好习惯。

(4)学生学会采用多种方式搜集、整理信息,提高综合能力。

(5)学生通过了解国内外环保的发展,增长见识,培养善待大自然、关爱家园的家国情怀。

三、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以生态教育为中心,结合平沙生态镇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守护平沙母亲山和变废为宝两大单元。开展了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善用资源和变废为宝的主题活动,让学生感知环境、了解环境、积极环保,从而达到先知而后行,行而后知的生态素养教育。

《孖髻山下的雁迹》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

(续表)

四、课程实施过程

适合学生:三至六年级学生;班级人数30人左右。

课时计划:以学期为限,8课时。

教具要求: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校本教材:自编教案。

实施策略:

(1)实地考察,了解平沙生态环境现状。家乡的山青,家乡的水美,家乡的人更亲。平沙的生态环境离不开平沙人的共同守护。作为平沙的未来,我们的学生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守护平沙、建设平沙、美化平沙这一重担。为促进学生环保意识的觉醒,需要学生到平沙各个地方去走一走。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目标,组织学生到平沙的母亲山——孖髻山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孖髻山的生态环境现状,发现孖髻山以及平沙的环境问题。让学生直接观察、深入探寻,亲身领略平沙山水风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亲身发现平沙环境的存在问题,感受环境污染对人民生活质量的切身影响,对平沙可持续发展的阻挠,唤起学生对环境危机的忧患意识,增强小主人翁的责任感,从而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2)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生态素养的培养不能单单说教,学生干巴巴地听;也不能只是形式化地蜻蜓点水,学生被动地走马观花、走过场。要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在于学生生态意识的觉醒与根植,在于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学生的良好行动力。《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提出: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贴近生活对社区的环境问题及现象进行调研。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紧紧围绕某个环境问题或现象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尝试解决问题的可行性,通过利用多方资源共同协作,在思考、探索、发现、创新中逐渐学习积累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提升生态行为能力。

(3)合作探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本课程的设计以守护母亲山和变废为宝为主线,课程多以任务的方式作为学习方式。无论是主题的确定、方案的设计、方案的执行,还是反思评价,都是让学生在小组中协作完成。学生是个性学习的主体,是自我发展的主体。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合作和对话等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与分析、讨论与交流、合作与探究、实践与创新、反思与评价的活动,让学生的生命活力、生命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互教互学、互爱互助、齐心协力,学会交流,学会聆听,满足了每个学生“影响力”“被需要”和“归属”方面的情感需求,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共同发展。

五、课程评价

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一律采用等级制。等级的评定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注重学生的过程评价,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参与状况等,而作品的好坏不作为评价的标准。过程评价和手工制作评价均用自评、互评和师评三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评定。

《孖髻山下的雁迹》学习过程评价量规表

(续表)

《孖髻山下的雁迹》课程作品评价表

六、预计成效与特色

特色:本课程通过“占领孖髻山”和“变废为宝”两个环保主题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动手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培养善待大自然、关爱家园的家国情怀,养成低碳生活的健康生活方式。

预计成效:

(1)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学生认识、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并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让美好的环境激发我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2)形成学生成果集锦:摄影、图片、手工作品、征文、宣传标语、手抄报。

(3)形成教师成果集锦:校本教材(教案)、论文、案例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