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自然要给他合理的、适度的自由,
但同时更要教会他有教养、懂得规则。
和闺密一起喝下午茶,聊起她刚刚读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她感慨良多。在我的闺密圈中,她一直是“快乐教育”最坚定的推崇者,也许是因为她小时候被家长逼着学古筝的缘故吧。
“爱他就给他自由”,在这样一个看上去既潮流又西化的育儿观下,闺密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早教,反对上各种兴趣班,提倡散养,坚持让儿子的童年必须以玩儿为主。
说起来,按闺密的理想状态走下去,孩子原本应该是最快乐、最没压力的。可是当儿子上了幼儿园中班之后,闺密很快发现了问题。虽然儿子喜欢自主探索,创造性、独立性也很强,但放学后出去玩儿时却遇不到能顺利沟通的小伙伴。因为同龄的小伙伴们大多都有着自己课外的兴趣班,在一起玩儿的时候经常会得意扬扬地分享自己学钢琴、学跆拳道等有意思的事情,可这一切对于闺密的儿子来说都是陌生的,他站在一旁插不进话,闷闷不乐。
敏锐地发现状况后,闺密态度温和地与儿子沟通,得知儿子也想报些课外兴趣班,就让儿子根据自己的爱好也选了几个。可报了兴趣班后没多久,儿子居然陆陆续续地表示都不想学了,说兴趣班里的老师束缚太多,不习惯。
而闺密也没有强迫儿子,既然是快乐教育,不想学就不学了,高兴就好。
这种状态应该是散养的理想状态了吧?闺密遵从了儿子的选择,儿子也遵从了自己内心的选择,按闺密心里的“快乐教育”理念来说,这应该能培养出一个既快乐又开朗的孩子。可是事实恰恰相反,这种所谓“快乐教育”的弊端在孩子上小学后就开始以猝不及防的态势排山倒海袭来。由于孩子的小学同班同学都各有特长,并且很早就储备了很多学科知识,不管是古诗词、英语还是数学,他们大多通过报课外班学了不少,所以上课不费力,学习成绩很好,常常被老师夸赞。相比之下,闺密的儿子因为从没提前学过知识,在班里成绩很一般,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未见出色,再加上老师和同学的冷落,孩子的自信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孩子开始问妈妈:“你为什么不让我小时候多学点儿东西呢?”
更让闺密意想不到的是,儿子在长期散养和随意的环境下,性格上也出现了唯我独尊、自由散漫的苗头。他习惯了从自己的内心想法出发,不懂得体恤他人,也不喜欢被人管教,想做什么就立刻去做。这时,闺密才终于对自己一直奉行的“快乐教育”产生了深深的质疑。
她问我:“是我错了吗?”我看着她既挫败又失望的表情,什么话也没说出来。
其实在我看来,散养是很主观的概念,什么叫散?度在哪里?比如我对六六,我爱她,也愿意给她自由,但是这并不等于我就要放任她。在我看来,道理很简单,老祖宗说过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六六吃饭,她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吃,这是“散”;但她必须坐在餐椅上,离开了餐椅,这顿饭就结束了,没吃饱的话只能饿着肚子等下顿饭,这是规矩。开车带她出去玩儿,目的地是哪儿她可以说了算,这是 “散”;但路上必须坐安全座椅,这是规矩。我能保证自己开车稳,但是我不能确保别人驾驶不出问题,万一意外追尾,就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
而从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来看,他们小的时候是没有太多自律性的,既容易对一件事情产生兴趣,也很容易放弃。在这期间,如果家长没有引导好,就会让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遇事容易放弃,不懂得坚持。
长此以往,他们对结果没有期待,对过程又没有享受,只能在家长的“快乐教育”里变成一个平庸的人。家长是省事了,但孩子呢,他真的快乐吗?
六六上的幼儿园里有一个“小霸王”,基本上就是家里散养长大的,在家里想吃就吃,想玩儿就玩儿,奶奶拿着饭碗等他愿意张嘴了就喂一口。上了幼儿园,等到要吃饭了,他总是到处跑不好好吃;该睡觉了,他又跑去掀别的小朋友的被子,自己再哈哈大笑跑开。老师向家长反映,家长却觉得老师管得太多了,说老师“违背孩子个性发展规律”。
家长却似乎从没想过,这样任由孩子影响他人,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给别人造成的困扰之上。
这种散养究竟是爱孩子还是害孩子呢?如果任孩子自由发展,在他方向走偏的时候仍然想着让孩子个性释放,不做引导,孩子因此慢慢变得自私、霸道、任性,无视纪律,无视社会规则,那么孩子以后走上社会怎么生存?这个世界是有规则的,不适应规则的人就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小时候对孩子那么娇惯,长大后他独断专行,这些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我们小时候都听过园丁与树苗的比喻,树苗若不修剪,任其自由生长,它们就难以长成参天大树。这个简单的例子,放在什么时候都不过时。
在我看来,散养的精髓是“形散而神不散”。看上去,方法粗放随意,尊重孩子发展规律,可它有自己内在的一套章法,这章法就是规矩。
●我可以不去过度在乎结果,但是一定会重视学习的过程。比如我不要求六六在学习某种技能时一定要考级或比赛获奖,但是希望她从坚持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犯错了,家长必须提醒纠正。孩子小时候对很多事情都是懵懂的,如果犯错了不纠正,很容易变得对此事习以为常,不觉得自己有错。
●让孩子学会承担自己行事的后果。比如他想玩泥巴,这没问题,但是如果因为玩泥巴而耽误了和小朋友约好的聚会,那么他只能自己承担后果,家长没有办法为他补救。
●要教孩子尊重他人,懂得基本礼仪。可以让孩子做自己,但前提是不影响别人。如果孩子想要的快乐已经造成了他人的不方便,或是违背了社会的基本礼仪,那这样的自由没法给。
快乐并不是简单地玩闹。做成一件事情之后的成就感是快乐,自己的努力和收获被他人认可也是快乐,这样的快乐难道不是更有意义吗?
我对自己很随性,对六六也是,世俗意义上的“功成名就”并不是我对她的期许,但是我希望她拥有一种学习能力,对新鲜事物永远保持兴趣,愿意在未知领域探索。而这些都是需要引导和学习的,孩子不会天生就拥有这种能力。
六六小时候喜欢玩拼图,刚开始玩的时候她不会拼,总拼不对的时候就生气地把拼图扔得到处都是。我理解并接纳了她的挫败感,带着她认真地一点一点去学习,教她细心观察,教她拼图技巧,教她去慢慢尝试。最后,六六的拼图技巧突飞猛进。现在,一幅复杂的拼图摆在我们面前,她能比我更快地拼完,并且极其享受这个过程。你能说,她在这样的学习中不快乐吗?
学会拼图只是件小事,我更在意的,是六六在其中学会了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一直认为,对于一件事情感兴趣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学会坚持,学会在有困难的时候仍然能够信心坚定地找到解决方案。在通过自己努力得到收获的时候,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自信才是孩子最快乐的时刻。
这个世界很大,将来有很多奇妙的事情在等着孩子去体会、去创造。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是一个快乐的人,有着丰富的内心,有着良好的品质。但我们千万别将自己彻底放手的懒惰说成是散养的方式。在孩子尝试去探索世界时,放手让孩子去做,不要因为自己的主观感受而限制孩子发展。与此同时,父母也不能失职,该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应该坚定地去立规矩。
爱孩子,自然要给他合理的、适度的自由,但同时更要教会他有教养、懂得规则,并且拥有适应这个世界的技能。这才不枉我们相互陪伴与影响,共同走过这一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