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做家事时,我们观察到其中的失败或阻碍,然后给予具体的指导,
鼓励他们再试一次,帮助他们达成完整的经验,
孩子就会从天天接触的事物中,慢慢累积出接受新任务的信心。
在带小厨师实作的过程中,每每会看到孩子遇上问题时的两种反应:一种是稍有不顺,孩子的手与神情便同时一摊,期待马上有人来接替完成手中的难题;另一种孩子则会坚定地表达“我要自己试试看”的心意。
这些反应提供给我的讯息,并不是孩子的性格倾向或能力高低。在我的眼中,孩子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成长的契机,时间点常常决定于他们何时遇到好大人;如果我们愿意提供养分与空间,孩子便有无限成长的可能。
我所观察到不同孩子所显现的特质,代表的并不是定论,而是他们所受的影响。从这些反应大概可以推想,孩子是在什么样的教导模式中成长,这帮助我找出引导孩子的新方法。
虽然,没有人会为孩子的家事能力给予评分,但是,如果父母想要检视自己的成果,我认为最有效的评量,是观察孩子解决问题的态度与能力。在这种省视中,父母不只看到孩子,更看到自己。
遇事撒手不管或一心想得到帮助的孩子,通常是因为问题还未发生便有人承接,或是遇到困难试图自己解决后却从未能得到认同,所以他们缺乏与困难磨合的经验。
有时候处事能力特别强的父母,最容易犯下抢夺孩子成长机会的过错,因为他们完整的经验,不容孩子再花时间自己去探讨、摸索新路。在这样的经验中成长,使孩子得到一种印象,认为自己无法把工作做得够好。无法得到独力完成工作的成就感,之后如果再遇困难,便很难有勇气或习惯去克服。
学习是尝试的过程,是失败重来的经验,做家事的确可以让孩子重复这样的经验与体会。
孩子做家事的时候,我们观察到其中的失败或阻碍,然后给予具体的指导,鼓励他们再试一次,帮助他们达成完整的经验,孩子就会从天天接触的事物中,慢慢累积出接受新任务的信心。
有一次,一个小一的孩子把做了一半的工作顺手丢开不做了,我问他为什么?他只懒懒地答道:“我不想做这个。”我看了一下成果,心里猜想这工作对他来说并不顺利,但并不确知原因是什么,所以邀他一起再做一次。因为有人陪伴,孩子虽不是十分乐意但也勉强一起同做。在重做的过程中,我发现他对工具的使用没有信心,无法领略做好的乐趣,完成的结果也没有其他小朋友来得漂亮,也许是因为这样,所以他不想做了。
我花了一点时间跟他讨论工具的用法,鼓励他一试再试,几次之后,孩子突然在重做当中领略了自己的手与那工具之间的美好协调,小脸庞马上飘过一丝纯然喜悦的神情;完成之后,还问我可不可以再多做一些。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不要依赖,却常会忘记独立代表的是完整的经验;而这种经验,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找到不断练习的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