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看入学成熟水平

看入学成熟水平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根据我们的观察,许多孩子的“毫厘”之处正是不为世人所了解的“入学成熟水平”。儿童入学成熟水平包括视知觉能力、听知觉能力、运动协调能力、知觉转换能力、数学准备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学习品质等因素。由此可见,单纯以生理年龄作为入学标准是有失偏颇的,盲目地让孩子提前上学更不可取,必须依据孩子的心理年龄即入学成熟水平来判断孩子该不该入学。

我们在儿童教育问题的咨询工作中,经常遇到家长咨询孩子该不该提前上学的话题。其中,有的家长觉得自己孩子的生月小,上学吃亏,想再多上一年幼儿园;有的家长觉得早点儿上学没问题,“我当年就是提前上的学”。其实上学年龄只是参考,关键看孩子是否已经达到“入学成熟水平”。

在义务教育体制下,我国各地的入学标准都以生理年龄划线,界定在6周岁至7周岁,所以入学登记时是必须“查户口”的。这是国家教育制度所决定的。

外国儿童入学的年龄一般都界定在5岁,主要是因为其文字主要是字母文字,易于辨认与书写。而我国使用的是方块汉字,相对而言在视觉辨认和精细肌肉的要求上要比学字母高得多,所以我国把儿童入学年龄向后推迟一年是有一定道理的。

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幼儿园里,老师最大的体会就是孩子在年龄上的差异,而且年龄越小差异越大,有时哪怕是大一个月在各方面的发展就明显不一样。在小学里,年龄的差异有时也分外明显:有的孩子是刚满6岁,有的孩子快7岁了,在课堂中观察,其行为自控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视觉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都显而易见。

即便是生理年龄相同,随着后天成长环境和受教育水平与程度的不同,孩子彼此间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这主要取决于孩子出生后的抚养人、早期教育的内容与程度、幼儿园的教学水平等综合因素。

我们在小学的观察实践表明,孩子在进入小学的时候差异就很大!一项满分为60分的入学前心理测验表明,多数孩子得分20~30分左右,高的达50分,低的还不到10分。根据我们多年的追踪发现,低分孩子并不意味着“笨”,日常生活中他们其实挺“聪明”,但是往往由于年龄问题而显得“发育迟缓”。低年级时他们“翻身”的可能性不大,一般要到3~4年级时才可能“崭露头角”,有的要到5~6年级才“彰显本色”,有的甚至到初中后才显示出“后劲儿”。我们称这些孩子为“起跑缓慢者”。

知识在无限地增长,而每个孩子的学习时间却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我们今天学校的教学必定是高速度与高效能的,注定有许多“起跑缓慢者”因为不适应而惨遭淘汰。他们其实不是“学不会”,而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过去的留级制度为这类孩子“另辟蹊径”,给了他们“救助之道”,翻开历史我们发现很多成功人士都有“留级”的经历。而现今取消留级制度后,一旦孩子起跑失败即预示着终身拼命追赶甚至终身失败。

古人云“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竞争低龄化、激烈化的当今社会和“一十二岁定终身”的法则,已经注定这些“起跑缓慢”的孩子将会被无情地甩在后面。而根据我们的观察,许多孩子的“毫厘”之处正是不为世人所了解的“入学成熟水平”。

儿童入学成熟水平包括视知觉能力听知觉能力运动协调能力知觉转换能力数学准备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学习品质等因素。我们考察了这些行为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与状态后,可以判断孩子是否达到作为小学新生应该达到的成熟水平。孩子如果达到了“入学成熟水平”,在学习与掌握知识,理解教师语言、眼神及动作暗示等方面会十分迅速,被老师表扬的机会就会多些,而老师的积极评价又会影响着周围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同时也决定了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这样,孩子的自我定位就会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进而形成积极的良性循环。反之,如果孩子未达到“入学成熟水平”,尽管孩子并不笨,但由于与大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就会陷入消极的恶性循环之中,从而影响孩子的发展,导致“学力不济”性学业不良,迟缓、多动、违拗等行为问题,不会听讲、磨蹭等学习习惯问题,紧张、焦虑、自我评价低等心理健康问题。

由此可见,单纯以生理年龄作为入学标准是有失偏颇的,盲目地让孩子提前上学更不可取,必须依据孩子的心理年龄即入学成熟水平来判断孩子该不该入学。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钱志亮,《学前教育》杂志编辑部苏婧,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李静,空军蓝天幼儿园吴华英,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黄珊,北京幼儿师范学校周梅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