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应不应该对孩子进行钱币教育呢?有部分父母反对进行这类教育,他们认为让孩子小小年纪接触金钱,学习理财,会染一身铜臭,孩子哪里还有心思学习呢?所以,虽然父母为孩子买吃买穿,交学费、培训费,花钱游乐,买保险等,日常生活中钱币无处不在,但有的父母不让孩子知道这一切。而有的父母认为,小小年纪就让孩子接触金钱、消费,会染上好吃懒做、浪费等坏习气,他们觉得要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孩子不懂花钱才好呢。也有父母却直截了当地教育孩子,有钱如何如何好,放手让孩子花钱。他们认为,孩子养成了高消费的习惯,长大了就会想方法设法去赚大钱。家长们的看法和做法尽管不同,但是,父母已经用自己的言行对孩子进行金钱与消费方面的教育,只是他们的观念不同,因而教育的方法也就不同。钱币教育在父母那里看来仅仅狭窄为一种消费理财教育,钱币的数学教育功能被父母忽略了。
钱币能力是指正确认识钱币及其规律,并能正确使用钱币的能力。钱币能力包括对经济学概念理解的能力、钱币认知能力和钱币应用能力。其中钱币认知能力还包括钱币辨认能力、钱币面值比较能力、钱币计算能力和钱币兑换能力。钱币应用能力主要是指消费理财能力。
大家更为熟悉的一个关于钱币能力的概念是财商。财商(Financial Quotient,FQ),最早由美国作家兼企业家罗伯特·T.清崎(Robert T.Kiyosaki)在《富爸爸穷爸爸》一书提出。他认为,财商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是理财的智慧,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能力:正确认识金钱及其规律的能力;正确使用金钱的能力。
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能力三大不可或缺的素质。智商反映人作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生存能力;而财商则是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中的生存能力。财商是一个人判断财富的敏锐性,以及对怎样才能形成财富的了解。它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实现成功人生的关键。财商和智商、情商一起被教育学家们列入了青少年的“三商”教育。
Shel Silverstein (1974)在他的诗“Smart”中非常准确地形容了幼儿对钱币的概念:
我爸爸给我一元钱/因为我是他最聪明的儿子/我把一元钱换了两个擦得光亮的两角一分辅币/因为两个比一个多。
接着我拿着两个辅币/将它们和罗换/换一个一角硬币——我猜他不知道/三个比两个多!
就在那时,眼瞎的老贝茨来了/因为他看不见/他给我四个五分镍币换走了我的三个一角的硬币/四个比三个多!我带着一分镍币来到Hiran Coombs/在种子饲养店前/那个傻瓜给我五个一分便士换走了四个五分镍币/五个比四个更多!
接着我拿去给我父亲看/他的脸变得通红/他闭上眼睛摇着头/为我感到自豪了,以至于说不出话来!
从以上这首小诗,我们看到一个十分有趣的事实:诗中的孩子尚未对金钱系统的内涵正确认识。孩子可能会比较数字的大小,但是一旦跟生活中的钱币结合在一起,可能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数学教育很有必要跟孩子的日常生活相融合,而数学教育与钱币系统相结合是在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中都存在的。
学前儿童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儿童并不是一张白纸,对于许多事物有他们自己的认识和概念。例如,“钱”这个概念,尽管幼儿园在课程中没有正式教过钱的概念,儿童对钱却并不陌生。
有人(刘星SingLau,1995)对5~6岁儿童对钱的理解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钱对年幼儿童来说并不是一个不熟悉或者不感兴趣的概念。而且儿童对钱这个话题十分感兴趣,因为他们在回答时没有任何犹豫也不需要提示。对年幼儿童来说,钱的意义主要是功能性的——钱与买各种各样需要的商品相联系,对他们来说,钱很少涉及估价性与评价性(如好坏、精明或愚蠢、干净或肮脏)。
数学教学是幼儿园中开展的最主要的教学活动之一。这些教学活动的任务,就是帮助幼儿发展数学思维,并能尽快地掌握该年龄阶段所应当掌握的数学概念和与之相关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育蕴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借助许多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金钱系统(Money System)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一些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从儿童开始的理财教育,以致渗透到了有关少年儿童与钱财发生关系的一切环节之中。在美国,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以让孩子学会赚钱、花钱、存钱、与人分享钱财、借钱和让钱增值为主要内容的理财教育已经融入少年儿童整个教育之中,使孩子生活在一种具有强烈理财意识的环境氛围之中逐渐形成了善于理财的品质和能力。这就为他们培养造就大批的优秀经济管理人才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
在国内的幼儿园中,涉及钱币的教学活动比较少,在角色游戏中,也只是用雪花片来代替钱币,需要几元钱,就拿几片雪花片。但雪花片并不是真正的钱币,不能体现金钱系统中的各种数量关系。其实,金钱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蕴涵着许多简单的数量关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幼儿阶段所能够掌握的。一方面,幼儿对钱币的认知,建立在其数概念发展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幼儿对钱币的运算与操作,可以检验幼儿对所涉及的数量关系是否已真正掌握。
根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青少年金钱观的萌芽期是在6岁以前,形成期在6~12岁,发展期是在12~18岁,因此对孩子的理财教育需要有计划、有节奏地引导和启发。
西方教育专家认为,对儿童应从3岁开始经济意识教育,之后,不同年龄孩子接受理财教育的重点都不相同:3岁时辨认钱币,认识币值、纸币和硬币;4岁学会用钱买简单的用品;5岁要明白钱是劳动得到的报酬,并正确进行钱货交换活动;6岁要能数较大数目的钱,开始学用攒钱器具,培养“自己的钱”的意识;7岁能观看商品价格标签,并和自己的钱比较,确认自己有无购买能力;8岁懂得在银行开户存钱,并想办法自己挣零花钱;9岁可制订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购物时知道比较价格;10岁懂得每周节约一点钱,以便有大笔开销时使用;11岁要知道从电视广告中发现事实;12岁能够制订并执行两周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一般银行业务中的术语;13岁至高中毕业这一阶段,要尝试进行股票、债券等投资活动以及商务、打工等赚钱实践。
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金钱系统”是美国早期儿童数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美国学者认为,一旦幼儿形成了“需要多少钱去买一样东西”的概念时,钱币认知的内容就应当成为幼儿数学教育中的一部分。教师应当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幼儿学习有关钱币的知识。
在幼儿园阶段,要让孩子认识钱的来源和用途,识别钱币和图案,通过钱币掌握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和人文知识,通过游戏的方式懂得交换的简单道理。比如通过“钱币游戏”,儿童可能会发现有不同面额的钱币,也会很自然的接受计算总额的目标。这为他们处理诸如计算、基数、加减法、基本概念、价位以及将口头数数转换成书写数字等数学问题提供了丰富而有意义的情景。培养孩子在观察、比较、探究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细心、专心、耐心的品质。在游戏中学会数数、计数、统计、分类及加减运算。
小学阶段,孩子要懂得挣取和用好零花钱,初步认识财、物,懂得交换、购物、学会赚零花钱,学会积蓄和拥有自己的玩具、图书、文具等财物。
伯蒂和博比(Berti&Bombi,1988)在20世纪80年代末做了一系列比较全面的研究,他们研究了儿童对工作、货币、商品和产品等概念的认识。他们的问题包括:人为什么工作、谁来付钱、钱从哪里来、如何获得某项工作、贫富、银行的功能、商品的来源、生产和分配、货币在买卖中的价值和作用、商品价格的区别、价格的形成等。他们也将儿童的经济认知划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概念的前运算阶段(3~6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缺乏基本的经济学知识,他们的知识受经验的局限;这一阶段的儿童不认为牛、土地或者房子是可以买卖的,认为只有商店的商品才可以买卖。他们不理解人们买东西付钱的原因,认为这只是出于习惯,或因为法律,或如果不付钱就要进监狱。他们不知道货币的价值也没有生产的概念。他们认为商店的商品是商店自己制造或者从别的商店买来的,他们几乎没有工业和农业产品的概念。这个水平的概念反映了3~6岁儿童思维的局限性。当面对复杂问题的时候,儿童倾向于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在考虑现象时从结果出发而不知道原因。如他们回答,商店给顾客找零钱是因为这样顾客才不会把钱花完。儿童并不追问物体(以及商品)的起源,而是认为它们已经存在,因为人们需要它们。
第二阶段:概念的直觉水平(6~7岁),儿童开始能够区分不同种类货币的币值,可以对商品按价值高低排列。开始认识到,在买卖中付钱是一种等价交换而不是一种习惯或者仪式。不过他们还不清楚工作的性质。6岁儿童已经能够识别几种他们能直接观察到的职业,如医生、警察、司机等。
有研究表明,儿童钱币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学前阶段。学前儿童的钱币能力主要侧重于钱币辨认能力、钱币面值比较能力、初步的钱币应用能力和兑换能力。小学主要侧重钱币兑换能力的培养。
小班到中班阶段中,发展得最快的是幼儿的计算能力,发展速度仅次于计算能力的是幼儿关于钱币辨认的能力,发展较为平缓的是幼儿关于钱币面值比较的能力。发展最慢的是幼儿关于钱币兑换的能力,可见在此阶段幼儿发展的关键在于其计算能力,在正向的计算尚未被完全掌握的情况下,要快速发展类似于钱币兑换这样的逆向计算能力是不现实的。
中班到大班阶段,发展最快的是幼儿关于钱币兑换的能力,儿童从中班开始萌发了等价交换的意识,到了大班,已经有一半的儿童具备了初步的等价交换意识,因为只有在正向计算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逆向计算能力才有可能快速的发展。此阶段中,幼儿关于钱币面值比较的能力继续平缓发展;而在前一阶段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幼儿关于钱币辨认的能力和各类计算能力的发展有所减慢。大班到小学一年级阶段钱币兑换能力继续长足发展,且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其他各项能力的发展仍保持平衡态势。
钱币教育最好能从孩子3岁就开始。儿童都喜欢数字,为什么不能利用钱币的数字,而且将钱币教育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这样的数学教育和钱币教育都会更加有效。而且,从认识钱币的数字开始,到钱币的辨认,还可以教会孩子如何合理使用钱币,养成合理的消费、储蓄、捐助和理财习惯。
钱币能力的培养对孩子更好地适应有效衔接有很重要的意义。从知识层面来说,孩子能够辨认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能够对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进行大小比较,同一面值的人民币进行简单的数量计算,从而将数学教学融入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
从情感层面上来说,钱币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学会使用钱币的快乐,体验父母挣钱的辛苦,学会感恩父母,并通过合理理财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养成节俭的良好生活习惯;还可以通过鼓励孩子储蓄、捐助的形式,让孩子学会帮助别人、献爱心。
另外,钱币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孩子运用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比如在超市里给孩子一定量的钱币,让孩子去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孩子需要判断自己的钱币是否足够,怎么用才是最省钱的方法。
在学前阶段对孩子进行钱币教育,一方面,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对钱币兑换的知识要求不会感到压力;另一方面,孩子具有一定的理财能力,可以合理支配自己的零用钱,生活自理能力增强;最后,孩子理解父母挣钱来之不易,孩子会学会感恩父母,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
大班钱币概念教学主要是巩固孩子对钱币的辨认、面值比较和计算能力,侧重孩子的钱币兑换能力和理财能力的培养。钱币教育可以适当让孩子认识其他国家的钱币和中国古代的钱币。通过识别钱币和图案,通过钱币掌握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和人文知识。通过了解钱币的来源和用途,学会合理消费和理财。
小班的相关教学活动,可以围绕钱币的辨认与面值比较展开,旨在帮助幼儿准确辨认常用人民币,并能通过自己对父母消费过程的观察去猜测面值不同的钱币的大小。
中班的教学活动,可以围绕钱币比较和各种不同类型的计算来展开。到了中班,我们不仅要求幼儿依据一定的数学概念去猜测钱币面值大小,而且要他们懂得其中的道理,这对于计算的掌握也是有帮助的。在中班,我们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守恒实验,其中也应当包括同面值钱币的比较,从而全面地发展幼儿的守恒概念。
大班的相关教学活动,可以围绕十进位制的单位转换和钱币的简单兑换来展开。我们可以让幼儿自己动手,对一些实物进行十进位的操作,从具体的东西逐步抽象到单位间的十进位制;同样,我们也可以让幼儿对实物进行正向、逆向的计算操作,从而帮助他们运用实物去理解兑换。
1张100元=2张50元=5张20元=10张10元=20张5元=100张1元
1张50元=5张10元=10张5元=50张1元
1张20元=2张10元=4张5元=20张1元
1张10元=2张5元=10张1元
游戏一 模拟商场购物游戏
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钱币的兑换是一个难点,家长可以教孩子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在家里和孩子玩商场购物的游戏,和孩子轮流做收银员和顾客,通过购买一些玩具之后,进行付款、找钱等程序,让孩子认识纸币。
如我购买一件6元的玩具,刚开始可以付6元钱,让孩子知道一张5元的纸币加一张1元的纸币正好可以买到。之后,可以增加难度,付给孩子10元,让孩子学会钱币减法。模拟商场购物游戏还可以训练孩子的口算和心算能力。
游戏二 小小银行家
给孩子提供不同面值的纸币、硬币,让孩子做一个“小小银行家”,家长要求兑换,比如家长拿一张10元的纸币,要求兑换成1元的硬币。这样,让孩子学会钱币兑换和计算能力。
游戏三 小小当铺
家长和孩子可以轮流做当铺的店长,一方拿家里的一些物品到“当铺”来要求换成钱币,另一方要根据“所当物品”的价值给出价钱,这样孩子不仅可以进行钱币的计算,还可以认识物品的价值,这是更高层次的钱币能力要求。
给孩子提供不同面值的纸币、硬币,鼓励孩子寻找不同面值钱币的相同和不同特征,比如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的上面都有毛主席的头像,都有一些数字;不同的是花的图案不一样、颜色不一样、背面的风景不一样,这样可以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很有兴趣地去认识钱币,了解钱币中蕴藏的文化。
同时,也可以提供给孩子古代的钱币图案、其他国家的钱币和前几代人民币的图案,让孩子进行比较,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解钱币承载的简单历史文化知识。
首先,培养幼儿对家庭的责任心。幼儿虽然年幼,但家长也应该让孩子明白他也是家庭的一分子,培养孩子对“家”的责任心。要让孩子知道收入是为了支付全家人的开销,任何对金钱的滥用都可能影响全家人的生活。
其次,培养幼儿对社会、他人的责任心。要教会孩子给予。可以让孩子把零用钱或压岁钱的一部分捐给公益事业。让孩子从小懂得用钱帮助别人,懂得“集少成多”的道理。家长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孩子讲讲“希望工程”,要让他知道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上学念书、都有温暖的家、都能穿上漂亮的衣服。要让孩子去接近、去关心、去帮助家庭困难的孩子。
家长要尝试对孩子进行初步的理财教育。从孩子五六岁开始就应该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理财技巧。家长给孩子买东西时就应该让孩子明白,父母的每一次购物、消费都是经过慎重考虑的。让孩子从小就萌生理财意识,比如给孩子买了他一直想要的滑板车,就应向他说明买车所需的费用和理由。
家长应有意识地让孩子学着将个人的需要与整个家庭联系起来,孩子会因此感到自己是家庭的主人,并学习合理地使用金钱。家长还可适当地让孩子了解家庭的收支情况,让孩子和父母一起商讨家庭的有关开支,和孩子一起进行简单的记账,以培养孩子初步的理财观念。
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初步懂得合理的消费,并学习选择。如外出要乘车时,可和孩子商量选择途中风景较好的一段路下车,徒步前往。途中一边欣赏风景,认识各种花草树木,一边说说唱唱,或玩玩成语接龙,说反义词等游戏,让孩子体会徒步前往的乐趣。事后再与孩子算笔账,通过步行,少坐了一段路的车,省了多少车钱,可以转作什么用途。同样,改去儿童游乐场为去野外爬山;改去肯德基吃香饭为买点烤白薯、煮玉米棒当午饭;改去饭店过生日为去农村小朋友家玩……尽量让孩子明白,日常生活离不开钱币,但生活中的许多乐趣并不是用钱币都能换来的。
超市里的钱币能力培养可以有很多途径。比如,告诉孩子要付多少钱才能买到一斤蔬菜、一盒牛奶;比较同类商品的价格,并与孩子讨论;与孩子讨论在买东西时,如何使钱发挥最大的效用;要孩子帮你提菜篮子,并告诉孩子帮助你节约了多少钱。
家长可以经常带孩子去超市,利用超市的购物实践对孩子进行钱币能力的培养。比如,可以跟孩子说一箱牛奶的价格是35元,那么你应该用哪张钱币付钱呢,家长可以提供给孩子5角、1元、5元、10元、20元、100元的钱币,让孩子自己选择钱币。
给孩子零花钱最好从孩子五六岁开始。可以给孩子制定一个预算表,那样他就可以知道应该怎么去花钱,给孩子准备3个钱罐或杯子,将会是一个好的开始。他会将零花钱分成3份,分别放在这3个罐子中。比如一个罐子里的钱是用来花的,一个是存起来的,而另一个则是用来帮助别人的。
美国的家庭很注重孩子的理财教育,他们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年龄阶段由浅入深地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家长会定期给孩子一定的零花钱,以让他们学会管理。教孩子使用零花钱是让孩子学会如何预算、节约和自己做出消费决定的重要教育手段。家长尽可能将孩子的零花钱数量控制在与他的同伴大致相当的水平上。至于零花钱的使用,则由孩子全权负责,家长不直接干预。但一旦孩子因使用不当而犯错时,家长不会轻易帮助他们解决。因为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懂得过度消费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学会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负责。
理财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不仅需要理财者有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管理能力、交际能力、谈判能力、计算能力、言语能力等。家庭理财教育一般不需要什么特别的途径和方法,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日常生活渗透式的教育,让孩子在经济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习惯,比如节约习惯、记账习惯、储蓄习惯、计划习惯、劳动习惯等。
要特别注意,不要将钱币教育与劳动教育混为一谈。劳动教育是让孩子养成劳动的观念和生活习惯,而不是让孩子为了挣取金钱而去劳动。比如,有个妈妈想让女儿体会劳动养活自己的道理,把她每天要求女儿所做的家务、自我服务和学习等项目一一标上各种不同的价格,这些钱合起来,正好是妈妈每天为女儿花销的款数。女儿还小,能做的事不多,每项“劳动”所得就显得“数额巨大”,一天能挣几十元钱。女儿很高兴:“我多能干呀,我的学费、伙食费都是自己挣的。”有时忘了铺床、没按规定时间弹琴,被扣了钱,女儿也挺想得开的:“扣就扣吧。”妈妈这才感觉不对头。尽管这位妈妈的出发点挺好,但是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等是孩子应尽的义务,是培养他的劳动观念。应让孩子懂得自己还没有能力养活自己,还应该明白“爸爸妈妈养育我是不容易的”,从而产生感恩之情,进而了解父母的辛苦,并通过分担家务、约束购物欲望、努力学习等行动来报答父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周盼盼、陈玲,北京东方爱婴早教中心张敏轩,江苏省如皋市东皋幼儿园陶芹,北大附中为明幼教燕西台蒙台梭利国际幼儿园程丽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