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情绪稳定善表达

情绪稳定善表达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情绪表达规则主要包括认知和应用两方面内容,二者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交织在一起,互为促进。儿童的情绪表达规则指个体应当在恰当的情境中作出合适的情绪反应,能够帮助儿童进行有效的社会调节,促进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同时儿童情绪表达规则的发展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也是极为重要的。

2004年北京高校某实验小学发生了一起一年级家长打学生的案件:一邻班家长冲进教室,当着全班孩子的面,把一个男生从座位里拎到教室前面,狠狠扇了两耳光,孩子和家长无话可说。事因该男生每天都要跑到邻班去抱着某女生狂亲并有猥亵动作,女生家长多次通报男生家长和老师,并且当面告诫多次,但男生就是不改,吓得该女生不敢上学。老师反映该男生对他喜欢的人都是上去就紧紧抱着人家。大家都躲着他,看也不看他。其实,这个男生就是典型的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

情绪、情感是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客观事物态度和体验,喜、怒、哀、乐都是人们情绪情感的表达形式。它对智慧的发展、德行之养成以及整个人的成长来说,如同阳光、雨露。没有健康的情感,便没有完美的童心,更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绝不能忽视对儿童健康情感的培养。大班幼儿的情绪表达方式及其能力有着自己的特点,良好的情绪表达能力对幼小衔接有促进作用。

什么是情绪表达能力?社会生活中,情绪传递着很多微妙的信息,人们依靠这些信息相互影响,这个过程就是情绪的表达。情绪通过表情、语言、体态进行传递,也借助色彩、图像、声音、文字使人们感受到。所谓情绪表达能力指有意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以达到一定的目的、效果,特别是有建设性效果的情绪能力。儿童的情绪表达能力则是指在人际交往互动情境中正确表达自己情绪情感的能力。日常生活中,成人的情绪表达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让人理解的,但儿童受认知水平和言语发展水平的制约,要以准确的语言表达情绪是非常困难的。尽管心理学家们认为,人们在任何年龄阶段都能学会“情感语言”,但是它和其他语言一样,最佳的学习时期仍是在儿童时代。因此,在幼儿期开展情绪表达能力的培育是非常重要的。

情绪表达能力是情绪智力的一部分,一个人的情绪表达能力会对人际沟通、社会交往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当今社会有一个观点深入人心,即: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情绪智力而不是智力。与智力相比,儿童时期是否具有的情绪表达能力更能预示他们人生能否获得成功。因此,研究和培养幼儿的情绪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情绪表达能力的主要内容有两部分:自然的情感流露和社会制约下的情绪表达。

自然的情感流露:人们通过自己的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身段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样的情绪表现也称表情,表情是情绪所特有的外显行为。情绪表现具有遗传性,世界上所有的儿童受到伤害或者悲哀时都会哭泣,快乐时都会发笑。刚出生就双目失明的盲童不可能通过学习来模仿别人的表情,通过对他们的研究表明,随着成熟,和不同情绪有关的面部表情、姿势和手势都自然显现出来。自然情感流露的特点在婴幼儿阶段表现的极为突出。他们不会太多地压制自己的感情,不开心的时候就哭,开心的时候就笑。这样的情绪表达是一种自然的流露,不受社会因素的制约。

社会制约下的情绪表达:基本情绪的表现是具有先天遗传性,但有些情绪的具体表现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复杂的情绪表现更是如此。由于我们的情绪表现能被别人识别,而情绪表现又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因此,在什么情况下表示何种情绪是人们后天学会的。有时我们会力图掩盖自己的真正情绪,有时会故意表现和自己内心情绪不一致的表情,有时则力图夸大或修饰我们的表情,这些现象被称为“情绪表达规则”。这一概念最早是由Ekman和Friesen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情绪表达规则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用以指导特定社会情境下表现社会期望情绪的一套规则。并概括出了情绪表达规则调节外部情绪表现的4种基本方式:(1)减弱真实情感的表现;(2)夸大情绪表现;(3)表现看似自然或中性的表情;(4)表现完全不同于真实情绪的表情。

另一研究者Saarni提出两种最普遍的情绪表达规则是文化表现规则(Cultural display rules)和满足当前需要的表现规则(Satisfy a need of the moment)。文化表现规则是指情绪表达要符合特定的社会团体、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成员所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社会习俗,从本质上讲,它是亲社会的,代表一种文化认可的情绪交流方式。例如,男孩不能哭;收到不喜欢的礼物时,要表现出快乐的表情,并要表示感谢。满足当前需要的表达规则是指情绪表达主要考虑个人的利益,从本质上讲,它是自我保护的。例如,为了避免被他人嘲笑而隐藏自己的情绪体验。

Matsumoto等人提出,依据情绪表达规则,人们对情绪表达行为的调节有以下几种方式:

(1)夸大(amplification),表达的情绪比实际感觉到的情绪强烈;

(2)缩小(deamplification),表达的情绪没有实际感觉到的情绪强烈;

(3)中立(neutralization),什么也没表现出来;

(4)掩饰(masking),表达的情绪并不是个体真实感受到的情绪;

(5)限制(qualification),当情绪是混合的或者同时产生两种不同的情绪时,只表达其中一种情绪;

(6)没有调整的情绪表达(unmodified expression),表达的情绪就是自己真实体验到的情绪。

情绪表达规则主要包括认知和应用两方面内容,二者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交织在一起,互为促进。儿童情绪表达规则主要受性格、年龄、人际背景、情绪体验类型(生气、伤心、失望、尴尬、疼痛)、文化、家庭环境、社交能力等的影响。

儿童的情绪表达规则指个体应当在恰当的情境中作出合适的情绪反应,能够帮助儿童进行有效的社会调节,促进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同时儿童情绪表达规则的发展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了解这一概念对研究儿童情绪表达是有很大帮助的。

幼儿的情绪表达能力在幼儿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情绪表达能力对幼儿的认知活动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积极的情绪表达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消极的情绪表达如恐惧、痛苦会对操作效果产生负面影响。人们常说:“孩子是凭兴趣做事”“儿童是情绪的俘虏”,“高不高兴”“愿不愿意做”,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影响极大。情绪直接支配、左右着儿童的行为。例如,在愉快情绪下,儿童愿意学习,做什么事都积极;情绪不好时,则不愿意学习,参与活动也不积极。孩子如果喜欢一个老师,就会很爱听她的话,愿意上她的课并且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如果不喜欢一个老师,上课就会注意力不集中。喜欢画画的幼儿,情绪好时,拿笔就画,画个不停;情绪不好时,你说:“宝贝儿,我们来画一幅画好吗?”她就会说:“为什么要画画呢?我不想画画。”所以说,幼儿的活动和行为情绪色彩非常浓厚。其次,情绪表达能力是幼儿适应环境的重要方式,对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积极的情绪表达直接反映着幼儿的处境。如通过愉快表示处境良好,通过痛苦表示处境困难。幼儿通过情绪进行社会适应,如用微笑表示友好,用移情维护同伴关系等。最后,情绪表达能力对幼儿性格的形成也有着重要影响。积极的情绪表达对良好性格的形成起着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幼儿容易激怒,有的幼儿多愁善感,这些与他们平时的情绪表达方式有很大关系。

大班幼儿的情绪表达有以下三个特点:

(1)大班幼儿的情绪表达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和不稳定性。幼儿在每天的生活中会产生很多不同的情绪,并随着不同情景的出现而出现。比如,想玩小朋友的玩具而遭到拒绝,沟通失败后便会用武力解决问题或告状;看到灰姑娘被后妈和姐姐们欺负时也会跟着伤心难过;

(2)大班幼儿的情绪表达具有一定的外显性,是强烈的,不加掩饰的。对于喜、怒、哀、乐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是否满足而直接表现出来。如过生日收到了特别喜欢的生日礼物会兴奋的大叫;上课举手没有被老师请到就会表现的闷闷不乐等。

(3)大班幼儿基本掌握了简单的情绪表达规则,情绪表达的社会性因素增加。大班的幼儿能了解自己的情绪,开始使用一定的策略来掩饰自己的情绪。如在做了大人禁止做的事情后为逃避惩罚,为掩饰自己的罪恶感,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便学着撒谎,但策略是简单的,很容易被大人发现。

当前幼儿园和家庭对幼小衔接工作过度的重视知识的衔接,却忽视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造成幼儿心理发展上的很多问题。例如,情绪不稳定,心情时好时坏,经常发脾气,心烦,学习情绪忽高忽低;对新环境适应不良,与新伙伴相处比较困难;性格孤僻、猥琐、害羞、忧郁,不积极主动地参加集体活动;存在攻击性行为,易有肢体冲突,用暴力解决问题,任性。所有这些问题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即为儿童的情绪表达。如果没有引导儿童将这些消极负面的情绪发泄出来,对儿童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将是不利的。如果儿童情绪表达方式合理,情绪状态良好,将会促进幼小衔接的过程,心理上的接受和适应比什么都重要,它决定了儿童能否很快的适应新的集体,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反之,消极的情绪表达和状态将会阻碍幼小衔接的过程。另外,幼小衔接也会促进幼儿情绪表达能力的发展。新的集体、新的同伴、新的老师,在和他们交流相处的过程中,儿童的情绪表达能力越来越社会化,情绪表达规则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学会了移情,适当的隐藏自己的情绪等更加社会化的表达方式,这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良好的情绪表达能力,有利于幼儿在小学阶段形成良好的自控能力,开朗的性格,独立性,以及心理适应能力等。通过幼儿的情绪表达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合作品质和交往能力,让幼儿以更加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来迎接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为幼小衔接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幼儿的身心得到平稳的衔接和过渡。

孩子的世界是美丽的,带着无限的憧憬。生活中我们应该培养幼儿诗性的智慧,让孩子在生活中能够感受美、体会美、表现美。为幼儿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幼儿在真善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提升心智。以艺启智,如绘画对于幼儿来说,是他们的另一种语言,是专属于儿童的、表达他们内心想法和情绪的良好的手段。同时,也可以通过绘画、表演等达到对幼儿情绪品质的调节与提升。如在课上我对幼儿说:“如果你很生气,可以坐下来画一幅画,看着自己画出来的美丽作品,生气就会不知不觉慢慢溜走……”对于一些喜爱绘画的幼儿来说,这真是一剂很灵的“药”,他们花较长的时间来勾勒形象,涂抹色彩,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渐渐地就忘记刚才发生的不愉快的事了,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情绪转移方法。

图194

情绪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需要语言表达,但有的时候也需要一些“默默的”表达方式。幼儿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和主题活动,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然的将自己的情绪情感表达出来。如开展“美”天访谈活动、“悄悄做给你”让孩子内心情感自由流淌,让孩子的美丽心情尽情绽放。

幼儿的情绪品格是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形成的。父母的言传身教,教师的言行举止时刻影响着幼儿心理品质的成长。良好的品德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是幼儿健康成长的臂膀,这是幼儿积极情绪的根基。在幼儿园的一日教学中,我们倡导“古为今用”的幼儿生活、卫生、待人接物的传统礼仪习惯,开展全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并将习惯与礼仪教育的研究覆盖到幼儿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见面如何问好,如何文明进餐,如何遵守集体生活的秩序,到具体如何摆放午睡中脱下的鞋、衣物,如何管理自己的书包等细节,以“问题引路”调整了培养目标与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儿童乃至老师们的言行举止,在润物无声中提升了幼儿的人文品质,让幼儿园充满和谐、温馨的情境氛围。

自我接纳有助于儿童形成一种乐成者的心态。自我接纳程度高的孩子从不否定自己。他们会用一个理想中的形象更换沮丧的自我,在自我建塑中去接纳自己。自我接纳是一种非智力身份体现。一个懂得自我欣赏,自我接纳的孩子,他的思想也是积极向上的,消极情绪就会减少,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会以良好的状态来面对和解决。一个学会自我欣赏的孩子还要学会怎样去欣赏别人,发现同伴的优点,这样有利于增加同伴之间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从而减少矛盾。幼儿园教育中的“赏识教育”是很重要的,如开展“我能、我行、我最棒”“我要向×××学习”的演讲会等来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

图195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也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一种活动方式。特别是幼儿百玩不厌的角色游戏,能促进幼儿区别现实和想象,使幼儿体验到自己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内心世界。他们在游戏中模拟社会化的场景生活,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父母与孩子、老师和小朋友等,此时他们的喜、怒、哀、乐都能在游戏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一颦一笑都是真情流露,他们在游戏活动中获得的情绪、情感体验是深刻的主体性体验。在游戏过程中,老师要认真观察幼儿的情绪情感变化,积极参与幼儿游戏,发现问题及时以适宜的方式解决,帮助幼儿调节情绪。

图196

孩子在开心时会笑,生气时会撅嘴,难过时会哭泣。但是有的情绪是很复合的。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阶段理论”和普纳(perner 1969)的“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都指出儿童是以自己的想法推及他人的,因而当他们有某种情绪反应时想当然的会以为同伴能知道并理解。这就是孩子之间产生冲突的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也需要孩子具备情绪的言语表达能力。为此,幼儿园创设了很多场所和机会来提高幼儿的情绪言语表达能力。如开展“说说我的心情”讨论会,在班级中开设“心情区”等。

每个孩子在生活中都会有消极情绪,这是他们成长的一部分。一个人如果要保持心理的健康,把情绪表达出来很重要。“说出来”的方法为幼儿缓解心理压力提供了支持和帮助。所以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为幼儿提供机会诉说自己心中的感受,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例如,在幼儿因争执产生愤怒、悲伤等情绪反应时,教师能够支持鼓励他们充分表达各自的感受,耐心倾听他们对争执的解释,这将有利于幼儿及时疏泄消极情绪,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矛盾,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满足情感需要,给予幼儿母亲般的关爱。观察了解不同年龄幼儿的情绪特点,善于关注、捕捉幼儿在情绪方面的新行为,尊重和满足幼儿爱抚、亲近、搂抱等情感需求。

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特殊的情感关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人生情感习得的启蒙学校,是人类情感最美好、最丰富的资源所在地。一般来说,幼儿在家庭中,尤其在父母面前更容易表达其情绪和情感,不论愉悦还是忧伤,高兴还是愁闷,随时随地都会表现出来。这说明某种程度上儿童在家庭中其情绪是不受抑制的,是自由奔放的,原因就在于特殊的家庭情感氛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亲情使父母与子女之间有较高的亲和力,孩子的情绪表达(主要指不良情绪)一般不会招致惩罚或其他严重后果。而在社会氛围中儿童情感表达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无端地发泄情绪容易受到惩罚或得到不好的评价,如教师的批评,伙伴们离他而去。另外,孩子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免不了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有时又因惧怕惩罚或因权威人物(如教师)在面前而控制着,孩子往往把积压的情绪带回家里,向父母发泄,从而使他(她)的情绪得到某种微妙的平衡。人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即孩子常因一些琐屑小事而跟父母过不去,大哭大闹,恐怕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家庭在孩子情绪调控能力形成中的特殊作用,创设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让孩子在潜移默化的生活和自然感受的体验中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

家长要细心体察幼儿的认知倾向,启发其兴趣。幼儿具有不同的先天禀赋,应鼓励幼儿的活动,并通过敏锐的感觉和精细的体察,及时发现和诱导这些转瞬即逝的智慧火花在同样条件下再现,并得到强化和发展;另外,强行迫使幼儿去学习或从事他们所不感兴趣的事情,反而会使幼儿受到伤害。

家长还要学会妥善处理幼儿的消极情绪。随着幼儿的成长,许多因素,如身体不适、恐惧、失望、陌生、愤怒或孤立无助等都会引起他们的消极情绪反应,如哭叫等。在态度上保持镇定自若的同时,应减少他们哭叫的频度和强度,有针对性的使他们的消极情绪好转起来。

积极创设机会,鼓励幼儿与人交往。父母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应鼓励足够的、积极的、支持性的亲子交往。利用一切时机与孩子进行目光、肢体或言语交流;给孩子充足的与其他成人、同伴交往的机会,帮助幼儿建立对周围人的亲近感、信任感,对周围环境和事件的可控制感;积极创设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如邻里串门等,支持、帮助幼儿在与同伴主动的交往(包括冲突)中学习人际交往的智能,建立平等、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

家长要注意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情感氛围。父母是家庭情感氛围的重要主体和创造者,在营造氛围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处理好父母之间的关系。“如果想让孩子长成一个快乐、大度、无畏的人,那这孩子就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得到温暖,而这温暖只能来自父母的爱情。”如果父母能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善于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尽可能表现得愉快、喜悦、乐观向上,这不仅能使孩子生活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得到关心爱护,获得爱和尊重的体验,从而心情愉快,产生主动向上的积极情感,而且也为孩子处理消极情绪提供榜样,对孩子学习情绪、理解情绪和处理情绪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培养幼儿初步情绪调控能力的前提。

家长还要为孩子创造与同伴交往和游戏的机会和条件。幼儿成长过程中需要与同伴交往,幼儿如果长时间独处,会产生不可名状的孤独感,渴望交流又得不到交流的状况可能导致慢性的情绪压抑。积极与同伴交往不仅可以愉悦孩子的身心,也为孩子提供了实践情绪调控的机会。同伴是孩子最有效的榜样,同伴的榜样对孩子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易于孩子接受和模仿。

幼儿的情绪表达能力在整个儿童时期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幼小衔接的育儿关键期,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正常儿童,情绪表达能力在这期间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幼儿情绪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家长和老师必须重视的,我们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让他们健康地成长,快乐地发展!

(北京市海淀区世纪城世纪汇佳幼儿园孙亚男,辽宁省大连市爱的旅程教育发展机构吴疆,辽宁省海城市百汇香山幼稚园张笑涵,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钱志亮、陆妍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